F22战斗机是超级大国为其空军专门定制的双发单座重型隐身战斗机,早在1971年就开始分系统的秘密研发,真正立项是在1985年。期间还与YF23战斗机进行了实体机的现场PK,最终F22击败对手中标,因此立项后研发到2001年结束,全部工程历时整整30年。主体项目主承包商是洛马和某音联合进行;最终生产了8架原型机,和187架量产机。量产型号入役后也被称为F22A,到2005年正式服役。单机采购价格超过当时的1.5亿美元,相当于当今的3亿美元以上。正因为F22A单机价格过于昂贵,而且服役后又正好赶上了冷战对手全面崩溃后的战略空窗期,因此战斗力强大的F22A机群短时间内,在全球完全没有了任何对手。于是到2011年底,五角大楼干脆彻底叫停了F22A的生产线。这样其总产量就定格在了187架,到目前生产线也正好关停了十年整。
187架之多的F22A机群正式服役后,立即就成为全球最强大战斗机群的绝对标杆。至少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20年内,全球几乎都是这样认为的。毕竟超级大国空军在早期用刚刚成军后的F22A,与已经服役多年的F16、F18甚至原先的空中台柱子,F15等进行过密集的模拟实战对垒,结果只用少量的F22A,对这些本身已经很强的三代机,经常打出几十比0的惊人对抗结果。这个“战绩”是如此惊人。甚至超级大国空军曾经得出结论,这就是用50到60架F22A就可以横扫自身之外的全球任何其他空军。既然只需要五六十架F22A再配备2万枚AIM120导弹就可以横扫天空,那么最终生产和服役187架,已经算是三重保险了。对于动辄几十比0的对抗结果,其他大国的海空军也曾经怀疑过,甚至探索过用自家的三代机甚至高空高速的2代半,用特殊战法来拦截F22A的战法。
结果等十几年后,当自家也同样拥有双发重型隐身战斗机之后,才知道过去的所谓特殊战法真是属于“想多了”。这是因为后来用自家已经非常先进的三代半战机,来对抗重型隐身机,也是经常被打出十几比0的结果。一些驾驶三代机的王牌飞行员,仍然无法对抗刚刚掌握重型隐身机才几十个小时的“菜鸟”。由此可见,如果在当年就用自家并不算多的三代机甚至二代半来强行对抗F22A机群,会是什么后果,简直是一身冷汗!因此F22A是最近20年来,全球最强大的重型隐身机群的定位,可算是实至名归。也正是因为对其寄予厚望,超级大国干脆专门立法禁止其对外出售,也绝对避免任何外国海空军的人员直接接触飞机本身;哪怕是走得最近的盟友都不行。在F22A完全不能对外销售,也无法出口相关技术的情况下。
超级大国的军工联合体们,自然也不想因此放弃在隐身时代,动辄上万亿美元的超级利润。于是就联合搞了一个F35项目来钓鱼。虽然F35研发时间整体更晚,而且部分较新的机载电子系统是F22A都不具备的。但是F35从来没有被定位用来和其他大国争夺绝对制空权。一个“联合攻击机”的本名,就已经说清楚了F35和F22A的本质性区别。虽然超级大国对销售到海外的F35,并没有明说不能进行空战;但是对自架海空军已经装备的所有F35机群的指示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绝对避免这些在空中相当缓慢而笨拙的F35,去和其他大国的隐身机陷入面对面的空战。这仗没有真正打响,所有F35机群就已经高挂免战牌。这再次说明F22A的空中优势地位仍然不可替代。不过所谓此一时彼一时,F22A机群已经存在20年的绝对空中霸主地位。到今天已经必须要主动让位了。
不想让也必须让,因为无论是作战性能还是现存数量,F22A的绝对优势已经双双不复存在!从单机性能上说,F22A基本是30年前的气动、航电、动力和飞控的最高水平。虽然一度遥远领先,但是到今天已经不再是那么一回事。超级大国空军不久前搞出了一个所谓未来(第六代)战机的先进气动外形,大家一看都乐了。这不就是外表吃胖了之后的某20重型隐身版嘛?当然所谓的吃胖了,只是超级大国空军给出的至少一个概念图,还没有进行细节的优化修型,但是整体外观却和某20近乎完全一致;甚至连一向被外界吐槽的尾部腹鳍都一模一样。这不是超级大国下一代战机的设计研发部门有意偷懒;而是终于承认,某20的整体设计就是比F22A的传统气动外形整整领先了一代。既然在整体上已经领先了一代,那么其他具体的方面就不必细说了。F22A既没有高速数据链,更没有隐蔽的光电感应系统,
甚至没有低暴露率的先进雷达。到现在F22A也普遍只是空中独行侠,而没有网络中心战的任何能力。至于引导高性能无人僚机作战?这在F22A研发的时代,根本还没有这种概念。于是F22A现实中也没有升级到双座版本的任何可能。F22A长期引以为傲的,还有为其配套的F119这种小涵道比的大推力第4代发动机。但是F119从来只装配到总数不到200架的F22机群上,这样加上备用发动机,总产量也不会超过500台次。正因为装机数量太少,而且在F22A停产的同时,F119发动机也同时关闭了生产线,因此其技术水平完全定格在10年以前甚至更早。F119的装机版最大推力15.8吨,理论最大推力17.8吨。这个水平在10年以前当然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到了今天,其他大国传统3代大推的IPE版也已经有16吨级的加力推力;至于4代甚至5代大推的最终装机版,
肯定是早早停止技术升级的F119发动机不再可以看齐的。比全面性能优势的失去对F22A机群打击更大的,是数量优势也开始不复存在。扣除事故中完全损毁的,到目前F22A的极限剩余数量也不过180架。其实有一半以上已经不能再起飞上天,只能作为另外一半飞机用来拆解零部件的长期供应者。因此现在还能拿出门作战F22A,几乎不可能超过90架。退一步来说,就算是还有180架的F22A还可以升空,那么也已经被某20的可用数量首次超越。毕竟已经有至少X个作战LV已经接装。一个LV满编32到34架,这么一算,X00架已经出头。显然是数量只会越来越少的F22A机群无力再进行对比的。F22A的原本生产计划是668架,某20会很快替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