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某飞机研发制造单位的说法,又一次提前完成了全部生产计划。而且用“2323”的方式超额完成了任务。于是这个2323的数字代表什么?就立即引发了各种猜测。有人甚至说2323加起来代表10,因此说明该单位一年只生产了10架飞机。对这种说法,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如果不是故意调侃,那么就属于明显不靠谱了。毕竟如果说一年只生产10架阵风,确实是某个叫做达索的外国战机生产公司,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但是如果说某厂一年只生产10架飞机,那可算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当今世界,高端战斗机的年产量当然不是二战时期那种流水线,二战期间,超级大国一年可以生产10万架以上的战斗机,是因为当时的飞机发动机基本都是和汽车类似的活塞汽油机,机体的加工也和生产汽车车体类似,因此可以用汽车流水线的方式高速下线战斗机。
而在当今,却没有任何国家再复制二战的奇迹。就算是超级大国洛马的脉动生产线,在2019年马力全开,全年才下线了160架F35。而最近两年,F35的生产线已经大大降速,年下线量已经降低到100架以下。加上另外一条还半活跃中的某音的F15的生产线,当年下线不到30架的F15EX,还有极少的F18超级大黄蜂,那么超级大国当年全部新战斗机的下线量,已经很难超过140架。而其他大国则更低。北方大国在去年只采购了36架战斗机,当年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前面已经说过,达索的年下线量只有个位数,最多也不过是最小两位数。这个生产量还不如某龙轻型战机在南亚的某分厂一年的下线量。而同样是在南亚区域,光辉战斗机的年下线量,已经多年不到平均1架的水平,其余的就干脆不提了。于是乎当年全球高端战斗机下线总量的真正冠军,到底是谁不言而喻。
毕竟在多年以前,两个主力厂的年下线总量就已经接近140架,也就是超级大国当年的总下线量,而最近几年又增加了多条脉动新线,并且订单满满。因此完全可以超过超级大国最近几年中的最高年下线数量。两个主力厂相加,目前下线的型号数也是全球之最。比如一个厂以生产双发重型非隐身机为主,还兼顾主力舰载机的现代化升级,为新的体系配套新机,仅仅这两个非隐身型号的年下线量就相当可观,毕竟目前换装的单位总量摆在哪里。可以说已经远远超过超级大国F15机群不到400架的编制总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双发重型非隐身战斗机群体。另外该厂已经首飞了下一代的隐身海上机型,下一步的规模性生产也会很快展开。而另外一个重点厂,则是上面说过的,采用了“2323”方式的大厂。该厂也是同时进行2种主力机型的生产。
其中一种,当然是作为绝对主力的重型隐身机,另外一种则是单发中型先进战斗机。目前这两机型的生产和下线都是快马加鞭。毕竟超级大国海空军已经名义上装备了300架之多的F35的各种型号,另外还有名义上的180架的F22A。虽然都知道F22A还能够实战的比例已经相当低,但是本着料敌从宽的基本原则,还是要按照超级大国海空军一共有480架隐身机的标准去准备,何况还有其他西方国家,也有100多架F35已经到位。因此对自身重型隐身的生产下线速度,只会越来越快而不是有丝毫的放松。最终就是要和对手的全部隐身机至少形成1对1的数量比例,甚至更多,在单机的隐身作战能力上更要全面压制对手。这样要求的数量和换装单位都不会少了。再就是单发中型先进战斗机,虽然前面已经有两种双发重型机顶着,一种隐身一种非隐身,因此对单发非隐身先进战机的换装需求,没有以上两者那么迫切。
但是别忘了,先进中型机已经有外销的巨大需求,此时强大的产能才刚刚发挥。从太空视角清晰可见,有至少2X架之多的先进中型战机摆在露天停机坪,估计厂房内和机棚内的数量更多。而仅仅这个2X架的数量,恰恰和海外要首批亮相的预测数量完全吻合,况且还有5X个之多的,某种与主战飞机配套的特殊装置整齐的摆放,都说明这2X架之多的先进中型的长途交付马上就要进行。仅仅一个机型的一个小批次下线就有2X架以上,因此所谓一年只下线10架飞机的说法是何等的无稽之谈。人家自己也说得明白。除了下线数量超额完成任务外,当年转场数量也连创新高。对飞机交付单位来说,这里所谓的转场。与到服役单位之后的战术转场是不同的。生产单位的转场,就是生产下线以后,经过驻场试飞员的试飞,证明飞机完全合格。
可以交付给实际使用单位。如果飞机下线数量比较少,可以由试飞员直接飞过去。而如果下线数量密集,那么就需要使用单位自己到本厂来接装,经过充分的地面培训和实际空中试飞后,然后自己批量驾机飞回去。本厂的转场次数,必然随着下线数量的猛增而水涨船高。曾经创造过一天之内,就成功转场X架重型隐身的新记录;而后面还有大批的先进中型机的集中转场。由此可见,大厂除了产能越来越强大外,对全面接装的系统保障能力,也已经全面提升。于是可以综合性研判:所谓2323,极可能代表脉动生产线的全年下线能力。2323就意味着至少下线了最小三位数的超级战机;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一年4个季度,脉动生产线不同季度下线量,合起来都是最小三位数。由于是两个主力型号同步下线,还有少量的新型号实际试制,
比如刚刚出现的重型隐身的双座版,还有为六代机体系配套的早期研发制造。当然这些新型号都不会在脉动生产线上试制,因此2323仍然是代表着2大主力型号的高速下线量,很有可能是四六开。这样就更加突出双发重型机的需求,而单发先进中型机一年的下线量也足够超过绝大多数传统的飞机生产强国,充分满足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最终结论是:当年全球三代半和隐身战术飞机的总产量,极有可能是全部外国和单一强国1比1对半平分,今后更可能长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