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龙牙的一座山 :别再拿古罗马引水渠和中国长城做对比了,这完全就是残暴碾压!|2022-01-19

常看到有人把古罗马引水渠与中国长城放在一起对比,我认为这可以说碾压式的比较。





我们都知道长城是一个“综合性军事防御体系工程”,区域跨度上从山海关到遥远的西域甚至南方、西藏方向都有修筑历史,时间跨度上从西周一直到明朝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筑,工程难度上因为其综合性所以实际上也包含了一定的水利工程。长城平时在媒体上“露脸”主要是以北京河北一段八达岭附近长城为主,因此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一大堆破砖烂瓦烽火台什么的,实际上长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体系,其规模和工程远远不是这么一丁点。



整个长城除了八达岭那种石砌基础、砖构建筑以外,也有大量这种夯土式结构。上图是山西大同方山附近的明长城,下图是宁夏银川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线附近的明长城,都是夯土建筑。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长城都是古罗马引水渠根本无法比拟的超大规模综合性军事工程。


关于长城的建筑年代、建筑规模,说的人已经很多了,但是工程难度这方面还没多少人说。长城因为规模过于宏大,总是容易让人忽略其工程设计施工上的精巧与困难,实际上长城本身是个“精巧的巨人”,你不能因为它现在荒废了就忽视其施工难度,忘记其设计精巧。



关于“长城本身也包含了水利工程”这一点国内好像很少有人说,更不要说大众形成概念,我们即使完全抛弃长城的军事功能不谈,只拎出它的水利设施来,古罗马引水渠工程也都差得远。


众所周知,长城跟400毫米降水线大致重合,是农耕-游牧分界线,很多人以为在这个降水量水平就跟水利没关系了,用不着考虑什么“水利”的事情。实际上不是这回事,这里面主要还有两个事情不得不考虑:1)季节性暴雨山洪;2)地区性小气候。



如果不考虑这两个因素,长城必然遭到水毁,几年时间就会垮掉失去军事防御作用。因此在长城的设计和施工中是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的,主要是应对季节性暴雨山洪以及山地小气候,这样长城才有可能长期保持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作用。

很遗憾,国内对这一方面很不重视,甚至很多地方的长城修复工程,主张“修旧如旧”,却唯独忘了修复这方面。



这是银川去阿拉善左旗的乌银高速附近一段已经修复的明长城,可以看到几条季节性河流(冲沟)上方垮塌的长城就那么留着个大缺口没有进行修复,这个一眼都看得出来肯定是有桥涵沟通的,不然费劲巴拉修这么大个城墙却缺了那么长一截,你当明朝人都是脑残么?


在一些保存比较完好但是没有经过修复的长城,却可以找到水利工程的蛛丝马迹。



这是大同附近方山顶上的明长城遗址,没有修复,左侧是残存的城墙,右侧夯土建筑物是个“敌楼”,中间那条大沟叫做“陷马沟”,陷马沟贴近城墙这一侧还有一条更深的沟则是长城的水利系统之一,将整个长城的降水集中到深沟里,通过城墙上的涵洞排到外面去。



这个设计主要是为了应对季节性暴雨和山地小气候的。



随手画一个剖面图,大家随便看看。


这一段长城作为夯土城墙、毛石基础建筑,最怕的就是长时间浸泡,被水泡太久会垮。大同附近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左右,但是这是“年”降水量,夏季短时间降水量却不可小觑,我去长城的时候非常巧合的遇上一次短时强降水,一小时降水量高达100毫米以上,大同城区很多涵洞、下穿隧道严重积水,瞬间全城“看海”。




是应对季节性暴雨的设计,此外还有山地小气候。

方山是一个顶部平坦的山,一般这种山的山顶都很难存水,即使在南方很多地方像四川、贵州,这种山顶一般也无法耕种。但是在方山顶上平原却是有人种庄稼的,是典型的山西农村景象,不是完全荒芜的。



长城旁边就是耕地。



方山顶上的小毛驴和它的车……



山顶上的庄稼,收成还不错的样子。


这些庄稼地确凿无疑的证明了方山顶上的日常降水也不会少,虽然是400毫米降水线附近,因为山地小气候的影响,这个区域能够维持农耕。



这种山地小气候的原理大概如此,南部山坡坡面作为迎风面,迎接水汽,在风力作用下强迫水汽抬升并降温,到达山顶后变成降水;同时北方坡面对冷气团也有抬升、降温,导致在山顶形成冷暖锋面,扩大降水;在特定情况下甚至会维持锋面就在山顶徘徊,使降水维持很长时间。


山南边的大同城里降水量甚至没有长期位于锋面的山顶高,因为水汽在大同城上空没有遇到锋面就不会变成降水,到了这里却有可能全部掉下来。


那么要维持位于山顶的长城不被较多的雨水冲毁,就必然有水利方面的设计。



这是烽火台上捡到的瓦片,说明一开始长城的重要建筑物上是有覆盖的,为了防止雨水直接灌到夯土墙导致垮塌。



整体排水系统是依据山势将雨水集中,通过涵洞排到长城外面去,并且还要保证排水不会对山体结构造成威胁,否则时间长了山体被冲塌陷,长城也保不住。


在图上可以看到,在汇水点也就是涵洞上方,为了防止敌人利用涵洞突破长城,还专门怼了个敌楼在上面。



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


1、明长城到现在好几百年了都没人维护,这些排水系统依旧运行顺畅。就我看到的情况,即使旁边就能种庄稼,这一段长城完全没有水毁的迹象,这都好几百年没人管了。这说明:


涵洞、排水沟有自动防淤塞设计


2、作为一个军事防御设施,它的排水设计是跟施工紧密结合的,实际上并没有浪费工时。比如说排水沟,同时它也作为障碍物存在,敌军的战马、军队翻过城墙首先就掉进排水沟里,遭到第一次迟滞,给敌楼上的弓箭兵制造一次射击机会。同时挖排水沟的泥土刚好拿去夯筑城墙,不需要搬运。


3、长城长达上万公里,各处小气候、季节性降水都不一样,必须要因地制宜设计排水系统,构筑水利工程,避开自然河流与季节性冲沟,或者强迫其改道,避免对长城本身造成威胁。这决定了长城必然是中国水利工程巧妙设计的集大成者,好好考察一下你能找到几乎所有中国水利工程设计的精髓。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说,古罗马引水渠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仅仅跟长城的水利设计比都是比不过的


这个完全就是体量上的碾压,一个区区几公里、几百年营造维护历史的东西,跟一个长达上万公里、数千年营造维护历史的东西,根本就不可能相比。体量大的必然碾压体量小的,全方位的碾压,它的次要功能都能碾压你的主要功能


古罗马文明有其独到之处,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是个外来文明,但是请你不要这么侮辱它好么?整个罗马帝国辉煌灿烂,但是你非要拿一个水利设施跑去跟长城这种体量的奇迹对比,小心古罗马人半夜来找你哟。


另外,长城的水利工程设计是个很冷门的课题,我是个门外汉也只能从军事的角度出发去浅尝辄止,希望有更专业的人才投入这个研究领域,去发现长城作为一个伟大的巨型工程,在这方面的轻巧构思设计。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龙牙的一座山 :别再拿古罗马引水渠和中国长城做对比了,这完全就是残暴碾压!|2022-01-1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