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的教学力量应该支持有天赋的学生去挑战那些高难度的东西,而不是一味打压,全面发展不是平衡发展,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能够学到最好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其他他们想学到的知识,而不是把唱歌跳舞书法当做素质教育,而奥数就是毒草一枚。如果公办的教育力量满足不了,那么应该提高民办的办学门槛,规范整个市场,改变现在良莠不齐的局面,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唱歌行,跳舞行,但奥数不行。
定场诗一首。
这次罗马尼亚大师赛中国队折戟沉沙,引发了一波对奥数的热议,实在是让人始料未及。
事实上,这个罗马尼亚大师赛我们的成绩一直就那样,倒也不是这届的问题。每个大型的比赛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们主要的精力都是在备战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因此对于罗马尼亚大师赛这样的比赛,更多的是锻炼队伍,让大家出去见识见识,并没有做太多的研究,因此成绩一般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为什么这次成绩会被引爆我现在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去年IMO连续四次丢掉团体冠军都没有这次掀起的波澜大,不过既然有人关注,那就借一波东风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吧,虽然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如果能帮助一些人扭转对奥数的认识,想来也是极好的。
首先什么是奥数?
奥数最早的萌芽就是欧洲数学家的互相pk,是一种智力游戏,比赛的双方各出几个题,在相同的时间内谁先做完或者谁做的正确的题数多,谁就是优胜。当年一元三次方程解法的发现者塔塔格里亚就是通过和别人的数学竞赛一战成名的。
现代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起源于19世纪末的匈牙利,前苏联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数学竞赛活动,再后来慢慢演变成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智力竞赛。
所以,奥数是个正经玩意,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那么奥数为什么在中国会被妖魔化了?我们先来看几个题目:
1,2,……10,这10个数字分成四组:1,3,7,8一组;2,4,6一组,5,9一组,10一组。请问为什么这么分?
答:根据声调。
小明9块钱买进10块卖出,11块又买进12块又卖出,问小明挣了多少?
这道题我认为答案是2块钱,但是一直被人说答错了,至于答案是多少我现在也不知道。
再来:
你的票圈,各种群里这类题目看到过多少次?
以上种种,都被算做奥数。
无言以对。
总而言之奥数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正经的奥数长的是这样的:
真的,不是所有带数字的题目都能被叫做奥数的。
接下来我们来说奥数最大的罪过:没有为我们带来Fields奖。
之前一堆人嚷嚷中国没人拿过科学类的诺贝尔奖,屠呦呦直接就出来打脸了——老太太可是在国内接受的教育。
其实这些人可以骂的花样很多啊,比如医疗啊,现在医疗不行,民国的才好,你看超过71岁的老人都是在民国年间生的呢;民国的教育多好,你看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等等等等。反正就是变着各种花样说你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其实也就是因为网络带给我们太多的资讯。我读大学之前真的不知道什么是Fields奖;如果不是因为冬令营团体赛的优胜叫陈省身杯,我中学时连这位最伟大的华人数学家都没听说过。
有人说数学最高奖有俩,Fields和Abel两个奖。那Wolf奖呢?Veblen奖呢?拿起嘴就敢说的人实在太多了。知道俩奖就敢说是数学最高奖了?谁给你的自信和勇气啊?Wolf奖被称为数学界的终身成就奖,地位一样尊崇的很,当然Abel奖也很牛逼,只是一般说来衡量数学家通提倡是用Fields和Wolf的较多。
我们知道要给你颁奖,就得有个评委会,Fields奖也不例外。还有一句话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中国乒乓球牛逼不?但是为什么乒乓球的规则改来改去总是限制中国队?
因为那帮定标准的圈子里中国人太少。
同样的,有资格决定谁能拿Fields奖的圈子里,中国人太少。同样的工作,中国数学家和法国或者美国德国数学家PK,你觉得胜算能有多少?
所以华人能拿Fields奖是非常不容易的。丘成桐先生证明的卡拉比猜想在整个几何学中那是要记入里程碑的,把单值化定理做到高维的情况,而且得到的不是局部性质,是整体性质——难度堪比给你看了一片树叶的照片,你就把在亚马逊的热带雨林里把这片树叶找出来了一样。
说这些的结论就是:大陆数学家要做的比欧美数学家好,甚至要好很多,才有可能拿奖。
这帮评委里谁还没有个学生?谁还没有个朋友?谁还没有个朋友的学生?再说了评委难道就没有国家意识?换你是评委你能保证一碗水端平?所以你要拿奖,圈子里没人,可能么?
当然,我没有说中国数学家的水平已经超越了欧美,不发给我们大陆数学家就是不公平。总体来说,我们在基础数学领域和世界顶尖水平仍然有差距,但是差距确实在慢慢缩小,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数学的顶级期刊的发文数量在不断上涨。
那些张嘴质问奥数培养出什么人才了的人们,看看现在中国青年数学家的领军人物吧:
孙斌勇、许晨阳、袁新意、刘若川、张伟、恽之玮,哪个不是奥数选拔出来的高手呢?
不知道你们这些名字听过没有?又知不知道这些数学家做了哪些工作呢?
显然是不会有的,毕竟张嘴就来才是你们的强项。懂数学?不存在的。
这两天那篇爆款文“天哪,还有人怀念畸形奥数”啥啥啥的,里面的调调反正也算是集大成者,我也就挨个说说。
首先说中国差距,blabla,得出的结论就是美国人其实成绩一直都很好,但是美国人不重视奥数。
美国人表示宝宝这个锅可不背。
首先美国人确实成绩一直都很好,可你要知道美国人一直都很重视。美国奥数国家队的主教练罗博深做过一个很详细的统计:
他详细记录了每个类型题目的近二十年参赛国的总得分,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俄三家无论在哪个题型上都有一席之地。而中俄的体制就是被那些“奥黑”口诛笔伐的“举国体制”,即:联赛——冬令营——集训队——国家队,那美国人真的不重视么?
开什么玩笑,不重视能这样雄霸前三?
事实上,美国人在这事上一样是举国体制,而且近年来比起中国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孩子要想参加IMO,也是要过五关斩六将,一层层扒皮,从万千好手的身上踩过去,那场面也是相当的壮观!第一轮,美国娃要参加的是一个叫AMC的比赛。这个比赛分8,10,12三个年级。这个竞赛的难度很低,AMC12得到120分以上或者位列所有选手5%的,AMC10得到135以上或者前1%的,可以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叫AIME。
AIME的难度就增加了,大致和我国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相仿,甚至计算量方面会更大,把AIME和AMC的比赛成绩相结合进行排序,排名靠前的才能参加下一轮的PK。
第三轮叫USAMO,即类似于我们的冬令营选拔。题型和IMO完全一致,也是考6个题,然后挑出美国的集训队。
第四轮叫MOSP,类似于我们的集训队选拔出国家队。
请问一下嘴炮党这是不是举国体制?
美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确实是世界最强的,完全能够把USAMO挑出来的学生全部包下——其实AIME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又没进入USAMO的也有相当的资本能够进入好大学了。
相比之下,我们当年的加分政策还是显得太弱了。
至于说美国人随便挑几个学生集训三四个月就参加IMO那就更是搞笑了。美国差不多要在4月份才完成冬令营的选拔,开赛前确定最后的名单,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随便挑六个人的意思吧?
没错,但你要知道,这批集训队的人选是为下一届国家队做准备的,而参加本年IMO的其实是上一年就决定的种子选手,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可以备战IMO,比我们多了整整半年的时间!
换句话说,你要想在美国参加IMO,必须高二之前就要进入集训队了,否则在高三几乎没有可能参加IMO。所以美国的学生面临着比我们更残酷的挑战。高二比不出来,你基本就歇菜了。
说美国人不重视IMO?那就是个笑话!
好,我们接着说法国。有人说了,法国IMO成绩一直一般般,可是人家法国拿Fields奖的有10多个,你怎么说?
这个,我确实无力反驳。
不过人家法国人中学的微积分,自认为读过大学的可以来试试法国的正经的高考理科数学:
有这样的中学教育基础,确实也不用玩什么数学竞赛了,人家走的路子就不一样。
放眼中国,有几个中学能达到这样的数学教学水平?如果我们的高考数学能达到这个难度,奥数确实不要也罢。
再说陶哲轩反对奥数,拜托,特仑苏(陶哲轩英文名Terence)自己就是IMO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年轻纪录的保持者,而且身负推广IMO的重任,他怎么会反对奥数?
还有说丘成桐先生反对奥数,丘成桐先生反对的显然是奥数的功利化以及某些不良倾向,比如只会解题但是不会做研究。如果丘先生彻底否定数学竞赛,为什么自己还要搞数学竞赛?
真的,书没读多少,断章取义的本事真的是棒棒哒。
至于说采访了一些奥数的知名教练,那都是体制内的人。禁学部定了调子,奥数不好,你让体制内的人怎么表态?
而且人家也明确说了:现在基础的数学教学确实出了一些问题。至于问题在哪里,人家没有明说。
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反对奥数市场化,但是奥数必须要回归公办教学体系。因为一旦市场化以后,各种阿猫阿狗都会涌进这个市场,目的就是一个——挣钱。为了钱,很多人是没有良心的,有多少家长具备对奥数教练的甄别能力呢?市场化的奥数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好了留住了,钱就到手了,至于教学效果?
那并不重要。
自从取消小升初考试之后,奥数就成了最好的甄别和筛选工具,但是奥数又从公办体系中被赶出去了,那这个空白谁来填补?
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
各种奥数培训班入雨后的野狗一样脱缰成长,但是奥数也被毁了。
随着禁奥令越来越严,学习奥数的热情不断被打压。 从原来学科竞赛得奖可以中高考加分,到现在义务段学科竞赛全部取消,力度不可谓不大,效果不可谓不明显——从2015年开始,我们与IMO团体第一彻底绝缘。
有人说了,那全国高中联赛得奖了不一样可以保送或者自主招生降分么?
这是个好问题。
首先,降分没有以前的加分好用。加分的话可以适用于高考时候的任何高校,但是自主招生的话是定向的,也就是说你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享受加分的政策。
其次,高联的赛制的改革,使得尖子生杀出重围的难度加大。
以往奥数被限制在公办体系内的时候,基本上是推荐制,尖子生几乎不会漏网。高联早些年满分是220分,而且题目风格就是竞赛路子。从2010年开始,高联变成了高考加深外加四道竞赛,而四道竞赛中纯竞赛(和高考无关)的题目一般也就一题。
换句话说,只要基本功扎实,把该拿的分都拿到,一样有希望挤进赛区前十从而进入冬令营。而高手就算把纯竞赛做完,前面简单题失误了,就有可能跌出冬令营的选拔。
正是这种功利的选拔使得我们最好的选手有可能直接被挡在冬令营门外。
问题又来了:
那既然原来的加分范围大,现在的范围小,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来学呢?
要知道,均衡发展的学生总是比偏科的学生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个赛区一等奖只有10个,进不了冬令营也能保送,所以偏科的学生可以放手一搏,就算最后没进冬令营,那么保送个大学没问题(不一定清北,但是也是C9级别),但是现在不行。以浙江省为例,赛区一等奖名额有60多个,高一没进冬令营,那么这个学生就要考虑了:我到底是继续冲竞赛还是拿自主招生的降分保高考?就算自己不想,家长也要帮着想这个问题。
而基数大的多的实力均衡的学生,稍微拿出一点额外的精力,只要杀到赛区二等奖就能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何乐不为?这对于顶尖的选手来说造成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数学作为理工科的基础学科,在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来说,全世界知名高校选拔学生的主要依据就是智力水平,其他的在不同程度作为参考。而且对于教育目标来说,一般都是设定你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不设定最高目标,而我们却规定了太难的不准学?
公办的教学力量应该支持有天赋的学生去挑战那些高难度的东西,而不是一味打压,全面发展不是平衡发展,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能够学到最好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其他他们想学到的知识,而不是把唱歌跳舞书法当做素质教育,而奥数就是毒草一枚。如果公办的教育力量满足不了,那么应该提高民办的办学门槛,规范整个市场,改变现在良莠不齐的局面,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近二十年Fields奖得主中超过半数以上都是IMO的金牌或者奖牌得主,再昧着良心说奥数无用,尔等于心何忍?
愿此文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考,善哉善哉。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数学博士贼叉。文章于2019年3月2日发表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贼叉 责任编辑:吴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