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 · 辛弃疾
生于忧患
辛弃疾出生的那年,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南宋历史上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北伐,以高宗皇帝连下12道班师金牌而功亏一篑,大将岳飞仰天悲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次年,宋金第二次议和达成。
辛弃疾父亲早逝,由祖父辛赞一手拉扯长大。可能是由于老来失子,辛赞对孙儿很是爱护,也有很高期望。据载他常常携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而未能在北宋灭亡后及时南下的经历,丰富了辛弃疾的人生的同时,也使得他的爱国情怀更加强烈。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很多同胞被金人欺凌的场景。
《中兴四将图》
公元1161年,金国之主完颜亮亲帅大军,出发攻打南宋。据说,这次战争也是由于一首词所引起的。完颜亮本身就是一名不错的词人,爱好文学。有一天,他听到乐师演唱柳永的名作《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一听之下,完颜亮就深深迷醉于江南的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该是怎样的景色!有生之年,若能一睹此景,死亦无憾!于是完颜亮召集大军,准备一举覆灭南宋,将杭州纳入金国的版图。
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残酷。不谙水性的金军,被名将虞允文带水军拦截在江边,屡战屡败,不得寸进。消息传开,不仅仅前方军心浮动,后方本来就被金兵多年欺压的民众们更是趁机揭竿而起,骚扰甚至歼灭各地留守金军。
辛弃疾就是最先响应的一个。他召集了两千同乡民众起义,并且毫不恋栈权利,立刻率军与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起义军会合,奉义军首领耿京为主。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眼光远大的年轻人,很快就成为起义军的核心人物。
一战成名
辛弃疾投奔耿京后,任掌书记。有机会施展抱负了,他却犯了个大错。辛弃疾将一个在济南认识的投机分子和尚义端带进耿京麾下,义端很不安分,偷了耿京的印信跑了。耿京气的要杀辛弃疾,辛弃疾立下军令状,在半路果断截杀义端。
其后在面对金军围剿,辛弃疾向耿京建议,义军应该半路果断截杀义端。南进归附南宋朝廷。然而,就在辛弃疾面见高宗皇帝,议定归附事宜返回的途中,却得知耿京已被叛将张安国所杀,义军大部溃散,张安国则投靠金国成为济州知州。有记载辛弃疾很快组织了五十人的义军,奔袭济州,在敌阵中将张安国捉获,绑于马上,当场又召上万士兵反正,带领他们一路南奔。张安国后来被押送杭州处死。
大宋朝已经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猛人了。经此一战,辛弃疾名扬天下,赵构也亲自召见这位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为了奖赏辛弃疾的功绩,赵构特地授予他江阴签判的职务,让这个刚刚二十三岁的小伙子踏入了官场之中。那一年他23岁。在他25岁时,看似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初入仕途的他并不了解南宋政府的阴暗面,总是费力不讨好。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辛弃疾兴致勃勃的上任,觉得未来一片光明。他将自己这几年的思路和对北伐的建议写成《美芹十论》等奏折,满心欢喜地呈上朝廷。有这么英明的天子在位,那必然能上下一心,整兵秣马就可以北征了吧!
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南宋朝廷在绍兴和议后,朝廷从上到下都接受了偏安的现状,正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身于北方,还坚持想要北伐的辛弃疾,才是大家眼中的异类,受到朝廷一致的排挤。
但辛弃疾又是少有的杰出能臣。朝廷虽然排挤他,可在很多事情上又不得不倚重于他的才能。二十年来,辛弃疾就像是救火队员一般,从各个要职上来来去去,专门干屯田、练兵、建军、平乱这样的脏活。每当刚做出成果,他就被调往别处,继续去收拾烂摊子。
就这样为朝廷辛苦工作二十年后,当道诸公们终于厌倦了这个说话直冲,为人又楞又倔的北方汉子。既然不听话,那就不用你!在42岁那年,因为受到言官弹劾,辛弃疾被罢官。辛弃疾于是归隐于田园,与家人为伴。表面上看,是享受山水之乐的富家翁,但内心中,他的苦闷又有谁能知晓?在罢官回家的路上,他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比痛苦更痛苦的,是说不出来的痛苦。比令猛虎拉车更屈辱的,是将猛虎关在笼中。辛弃疾被强迫赋闲在家,转眼又是二十年。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在第一个二十年间,他生长于敌国,以复国为目标努力;在第二个二十年内,他蹉跎于官场,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在第三个二十年里,他幽居于乡野,从一名干吏变成垂垂老去的朽翁。
男儿到死心如铁
也许是上天都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在他六十四岁时,韩侂胄任宰相,朝廷又开始考虑北伐。他作为主战派被重新起用,出任镇江知府,顶在对抗金兵的最前线上。老人的生命力仿佛一下子全部燃烧出来,他面见皇帝,在朝廷上慷慨激昂地论述北伐方略,并亲自去前线奔走,查看边境形势。在镇江北固亭上,他放眼眺望神州,想到江北那永远不能再见的故园,不由得潸然泪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年后,因为言官的攻击,辛弃疾再次被免职。在这样的打击下,他很快就重病不起。同年,韩侂胄仓促发动北伐,结果被金军大败,本就弱小的南宋再次覆军失地,受到惨痛打击。
辛弃疾六十八岁时,朝廷又催他尽快到杭州,想让他来负责军事,好收拾这一片乱摊子。此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不起,他拒绝奉诏,没过几天,就在病榻上离开了人世。据说辛弃疾弥留之时,还在高呼“杀贼!杀贼!”。与其死于病榻缠绵,他一定更愿意战死沙场——这才是一个战士最理想的归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