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历史书中,对解放战争转折点的描述有两个。
一个是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起点;
一个是三大战役,因为三大战役几乎全歼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全部主力。
但是在我看看来,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另有玄机,而三大战役其实本质就是国民党政权总崩溃前中共的一次恰恰到好处的军事摊牌。
早在三大战役前的1948年8月,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话——“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既然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那么三大战役其实就是走下坡路,越走越轻松。
现在问题来了,在解放战争中,真正属于走“山的坳子”的是那个阶段呢?
是1948年8月前的这几个月。
为啥1948年8月之后,就过了“山的坳子”这个最难熬的阶段呢?
因为豫东战役。
这是一场至今依旧争议很大的战役,也是一场被远远低估其深远意义的战役。
我甚至认为,这场战役才是解放战争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现在我们来讲一讲这场充满曲折与悬念,比电影大片还要精彩的战役。
1 1947年解放区非常不利的态势
1947年初,通过1946年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相当的胜利,虽然自身承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其战略意图基本达成,解放区被极度压缩,解放军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1947年各个解放区的战略态势都非常不利。
1947年解放区(来源:新浪网)
在东北,解放区被分割成南满、北满两个互不相连的根据地。北满还好一点,多少还有一些战略纵深;南满则只有4个县的地盘,如果没有朝鲜这个后路,也许国民党军队的一次进攻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在华北,因为张家口失守,中共不仅丢失了通过外蒙与苏俄联系的通道,而且晋察冀根据地被从中切开,割裂成数块,国民党军队随时可以以张家口为基地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发动攻势,形势极为不利。
在华中,因为两淮丢失,华中野战军不仅失去了收入颇丰的税源,而且整个苏北根据地全面沦陷,华中野战军被迫与山野联合,依靠山东解放区以及东北的物资支援,虽然还保持着相当的实力,但是战略纵深已经大大缩小。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因为张凤集战役失利,丢掉了鲁西南所有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变成了晋冀豫根据地,解放区少了很大一块。
在陕北边区,西野被西安胡宗南、西北两马、山西阎锡山团团围住,即无战略纵深,而且陕北地瘠民穷,西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虽然国民党政权在军事态势上非常有利,但是后方宋子文的骚操作爆发经济危机,前线又因为占领大片地区后而颇感兵力不足,继续发动全面进攻不论是财政还是军力都不现实,只能收紧拳头瞄准一两个重要方向出击。
对于重点攻击方向的问题,蒋介石的设想是——
中共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即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交通供应根据地。
按照这个设想,蒋介石在陕北集中了胡宗南23万军队,在山东集中了45万大军发起对这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 关内解放区的经济形势
国民党组织重点进攻,中共当然要考虑反击。
而反击最好的方向就是国民党防御的弱点——“哑铃”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