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讲一讲平津战役,这也是我写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篇。
平津战役最大的看点不是战场上的两军厮杀,而是在战场之外的两军统帅的心理博弈,我甚至认为,平津战役是我军战史上最精彩也是最经典的一场心理战。
这场战役也是将毛泽东雄才大略的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精彩之作。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平津战役的过程。
1 匪夷所思的一字长蛇阵
1948年11月,国民党政权正处于摇摇欲坠的垮台边缘,其面临的形势十分不妙——
在东北,国民党卫立煌集团已经全军覆没;
在中原淮海战场,黄百韬兵团陷入华野的重围,徐州剿总的后路宿县也被中野攻占,徐州剿总国民党重兵集团态势十分不利;
在山西,阎锡山连战连败,只能困守最后的太原孤城。
华北剿总傅作义所控制的平津地区,虽然还暂时维持着平静的状态,但这也只是暴风雨前夕的平静而已。
最不可思议的是华北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60万华北剿总所部国民党军队沿着绥远、张家口、北平(北京)、天津、津沽等城市摆下一个长达500公里的长蛇阵。
华北剿总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
在这条长蛇阵的北面,是东野百万大军随时可能入关(山海关、长城);
在这条长蛇阵的南面,有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20万兵力(主要集中在石家庄)随时可能袭击其腹背。
从军事层面上看,华北剿总摆下的这个长蛇阵是一个最糟糕的阵线——
国民党重兵都集中在几个孤立的城市,不但阵线没有纵深配置,而且相互联系的交通线随时可能被解放军切断。
也就是说,一旦东野汇合华北野对长蛇阵展开攻击,届时华北国民党所部将很容易陷入被各个击破的状态。
现在问题来了。
为什么华北国民党军队会摆下如此差劲的阵线?
是华北剿总统帅的无能吗?
恰恰相反!
当时的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是国民党军队系统内战区级别军事素养最高、战绩也最好的将领!
在1946年蒋介石发起内战之初,傅作义统辖的十三战区不过拥有绥远地区一块巴掌大的地盘,为啥到1948年傅作义能成为统辖整个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最高将领?
靠战绩!
傅作义是靠着实打实的战绩才一步步爬上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宝座的。
1946年,在大同集宁战役与张家口战役中,傅作义靠着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优秀的战场调度能力,竟然以少胜多,以区区几万傅系部队,在部分国民党中央军的配合下,击败了华北20万解放军,不但重创我军,还攻占张家口,把华北解放区割裂成态势恶劣的两块。
后来,在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司令期间,傅作义所部与我军作战依然是胜多败少,是各个战区中战绩最好的将领。
华北野战军在华北地区两次较大胜利——一次是清风店战役,一次是解放石家庄战役,对阵的都不是傅系军队,也不是傅作义指挥。
直到1948年11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已经逆转的情况下,各个地区解放军都纷纷发起反攻作战,连陕北的西北野战军也收复了延安,将胡宗南所部基本赶出陕北解放区。
但是全国只有华北地区是个例外——
当时华北野战军不但无力在华北核心地区发起反攻,甚至如果华北剿总国民党军队南撤,华北野战军也没有实力去阻止。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既然傅作义是一位军事素养极高的将领,那么他为啥在平津战役前却摆下了一个几乎必败的一字长蛇阵呢?
两个原因。
一个是对东野入关的时间与实力出现了误判;
一个是自己心态也出了问题。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2 蒋介石与傅作义的误判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国民党军队全军覆灭。
那么,东野百万大军何时入关就成为决定华北国民党军队命运的关键。
11月4日,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讨华北作战方针(必须注意到,这时徐州一带的国民党军已处于极其不利的战场态势,为此搞得蒋介石焦头烂额)。
经过一番密谋与分析,蒋介石与傅作义对东野入关做出这样的判断——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至少要经过3个月至半年的休整才能恢复战力,“目前华北不至受到威胁”。
东野即使入关,前期也最多只能出动50—60万军队。
后来的历史证明,蒋介石与傅作义的这两个判断都出现了重大误判。
蒋介石与傅作义(来源:新浪网)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蒋介石与傅作义的分析与判断究竟在什么环节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