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规划,首先要把人当人看,把人当人看的第一步,首先要看看这个人挣多少钱。
就好比有一座城市,在工业区旁边规划了一个商品房。工业区倒是没问题,因为工业区可以带动产业,商品房也没问题,因为商品房可以筹集城建资金。
但是楼房盖起来后就有问题了,工业区里面工作的人大概率买不起旁边的商品房,这就导致产业聚居区的人只能往远住。
通勤时间要多久?要一个小时?还是要半个小时?要半个小时,可能是上班3公里,骑着自行车去的,也可能是20公里开车去的,也有可能是8公里左右的地铁。
要一个小时,那就可能是住在30公里外,需要坐车,或者是20公里左右,需要地铁。
但是大家都知道,工业区里面的人住在这里,和住在那里,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通勤时间吗?不太可能,一个月挣6000也好4000也罢,都是辛苦钱,计时工资在20元到30元左右。
通勤半小时不会比通勤一小时多挣出10块钱,这时间大概率没什么用,只能用来看看太行商评这样还算比较有用一点的消息,或者是用来刷抖音搞笑视频这样没用的东西。
既然如此,干脆住的远一点,上班一小时,这很合理。房租低一半,更合理了。
给产业工人规划了一些保障房,结果在很远的地方,周边没有什么配套设施,产业工人就不太愿意去住。
产业园区周围的商品房没人住,远郊的保障房还是没人住,一来二去房子都没人买,炒房团就要来了,炒了几手,有人离手赚了,有人房住不炒赔了。不管谁在这里务工,谁在这里炒房,这一块的空心化问题一定会因为规划不合理而十分突出。
住房规划不是没有难点,我们都知道,难点在于将对应的地块规划给对应的人,人通勤两小时,上班十小时,睡觉7小时,一天就没了19个小时,还剩5个小时,总不能让人全用来生娃吧?
娱乐放松是一种刚需,社交更是刚需,人还需要2个小时来玩,就剩下3个小时,家务活也要做点,还有两小时,剩下的这两个小时,想来想去,也就只够带一个孩子。
住房规划有难点,人地匹配是个问题,但首先是需要人有住房。主要是买得起住房。
湖南省有个长沙,重庆市市区房价也不贵,天津市有个滨海。重庆中心城区面积大概850平方公里,人口数量是1000万左右;长沙市建成区面积大概38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差不多是380万多一点。
天津的滨海新区人口密度小一点,建成区面积和长沙差不多是380平方公里,人口是200万出头。
这些地方建成区的面积和人口一对比,就能发现人口密度没那么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人口密度小,规划上也是多中心,就从两方面降低了土地之上居民的内卷。
长沙市的人口,十年内长了42%,重庆几个区,匀匀涨40%多,甚至有涨60%的区。
至于天津市的滨海新区嘛,建城30年人口涨了两百万,成绩非常不错,人口爆发期眼见着就要过去了,为什么没有抓住机会,那不能怪战略不对。
群众是要用脚投票的,哪里能住哪里不能住,年轻孩子是会看的,规划不上点心,人就不愿意来。
人都喜欢用脚投票,城市有多爱居民,居民就多爱当地,城市把人当人看,人自然要把城市当家看。
增长的人口,过去一段时间靠拉,将来一段时间就要靠生,劳动者连个生孩子的时间也没有,将来城市发展的后劲在哪?
当领导要是连城市规划都不会,当什么领导,建议趁早辞职。
年轻人选择城市就业,选择城市读书,也要有一样的考虑。留的下吗?留不下,去读什么书,攒出来的关系有什么用。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