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栩然:鲁迅与毛泽东:素未谋面,从不陌生|2022-03-21

 1

1918年。
 
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迅速火遍全国。
 
25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是的,后来成为举世瞩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毛泽东,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其实是关于体育的。
 
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出:一个人的精神是和他的体魄分不开的,所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他可以算作近代以来,第一个把体育锻炼上升到民族精神层面的人了。

只是这种认知和思考,就已经和那个时代很多人拉开了差距。
 
对于身体和健康,毛泽东一直十分关注。
 
1917年,长沙有几个学生因病夭折,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大受触动。
 
他向大家大声疾呼:当世百科之学,无论在校学习还是自修,只有体之强者,方能胜任。

如果今日不为,他日将无以谋生。
 
他还认为,身体好并不只是天生的,更在于后天努力:弱者不必自悲,只要勤于运动,体质就会改变。

强者也不必自喜,滥用其强,经常嗜欲,身体也会变弱。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革命是干出来的,身体也是练出来的。
 
我觉得,毛泽东上面说的这些话,特别是“滥用其强,经常嗜欲,身体也会变弱”这几句,对当今的青年人来说仍然振聋发聩,非常有警示意义。
 
而颇为有意思的是,几乎就在同一个时期,还有一个人得出了看似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如果不改造人的思想,那么无论身体再强健,也不过只是麻木不仁的看客。
 
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一个月后,这个愤怒的中年人,首次用一个笔名写了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
 
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也发在《新青年》上。
 
文章的名字叫《狂人日记》,这个首次使用的笔名叫“鲁迅”,这一年他37岁。
 
这大概是毛泽东和鲁迅,最早的一次人生交集。
 
毛泽东和鲁迅关于人的“精神”和“身体”看起来好像得出了正好相反的结论,其实根子里是一样的。
 
他们都想要改变民族的命运,国家的面貌。
 
他们都看重精神,鲁迅是要直接进入人的思想,直接击穿你的认知,并进而刺激着你自觉改造思想。
 
人都是有劣根性的,但当你跳出来,看到了自身所存在的狭隘、懒惰、自私,就不再是那个浑浑噩噩、麻木不仁的人了。
 
而毛泽东要大家锻炼身体的目的,也是为了振奋大家的精神,去进行革命。
 
没有奋起的精神,一切都会在疲乏、空虚中走向没落。
 
读不出他们底层里的这种“同质化”,就读不懂鲁迅和毛泽东。
 
1918年的这神奇一年,谁也不会想到,他们的一生会产生如此多的交集。

 
 2
鲁迅的文章,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编入了教科书。
 
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人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里,就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雪》、《一件小事》等19篇。
 
到了建国后,对鲁迅的推崇更是一度达到了顶峰。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读者里有一个人叫:毛泽东

毛主席评价鲁迅,开篇就是三个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几句话最后进了《毛主席语录》,又因为这本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红本本,而变得家喻户晓。

所以那段时间,课本里基本上除了毛主席的文章就是鲁迅的文章。

几乎每篇文章都会在毛主席语录之后,引用鲁迅的话。
 
“毛主席教导我们”和“鲁迅先生说”几乎是一整个时代的口头禅。
 
有趣的是,有段时间,其实“先生”这个词汇也是不能用的。

因为,它代表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落后文化。

鲁迅破例享受了这个待遇,当时全中国只有鲁迅一个人是先生,其他人都是同志。
 
而毛泽东和鲁迅,虽然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确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同志。

图片

 

 3
1932年10月,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中央政治局的全体委员集体把他选下了台。

从那时起一直到长征的遵义会议,他都再也没能进入核心领导层。

原因是共产国际要求红军打武汉,毛泽东说打武汉根本不可能,想都别想;打南昌,毛泽东说也不行;打赣州,毛泽东说赣州也打不下来,赣州是铜墙铁壁。

共产国际觉得,给脸不要脸是吧,那就一边玩去吧。

这一次的挫折十分严重,连他的弟弟、弟妹、贺子珍都受到牵连,很多人有了顾忌,不敢接近毛泽东。

为了不牵连或少牵连别人,毛泽东也很少再和别人谈话。

毛泽东说,那段时间,鬼都不上门。

“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更可怕的是,长征都差点没把毛泽东带走。

一直到最后,掌握领导权的博古才提出“还是要带毛泽东走”,这成了博古在长征前后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陈毅后来曾说过:“毛主席是一个……受过污辱、冤枉和虐待的人……他被撤过职,受过党内审查,被宣布为机会主义者,蒙受耻辱,被送往后方休养。没有人去看望他,因为谁也不敢接近他。”

1933年,冯雪峰到了江西瑞金,他是我们党文艺战线方面的重要人物和联络员。

在瑞金,他见到了正处于人生低谷中的毛泽东,两人不时会聊聊天。

有几次毛泽东对冯雪峰说:今晚我们不谈别的,只谈鲁迅好不好?

还曾不无遗憾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但没有见过鲁迅。

冯雪峰后来把这段历史,当面讲给了鲁迅听。

当鲁迅听到毛泽东说遗憾没有见过他时,也遗憾地说:我也不大了解毛泽东,过去只听说毛泽东是搞农民运动的,想不到还是个学者。

冯雪峰还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金庸写《笑傲江湖》的时候,很可能借鉴了这句话,所以小说里多次出现“我佩服的人有两个半”之类的说法。

但现在来看,这句话错的非常离谱,蒋介石和鲁迅加起来可能都没有毛泽东懂中国。

因为,只有毛泽东读懂了当时占绝大多数,沉默的,不识字的,困苦的农民,读懂了蕴藏在他们身上惊人的力量。

就像一个小小的原子,爱因斯坦第一次用公式揭示出了其中蕴含的惊人力量,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就会释放毁天灭地的力量。

而旧时代的中国,每一个农民,都是一个小小的原子,只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就拥有了改天换地的力量。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恩来对前途很担忧,特地去武汉找毛泽东,毛泽东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

中国有四万万农民,他们祖祖辈辈就被那些地主老财欺压,受尽了苦难,他们就是遍地的干柴,只要把火星子丢上去,那就是熊熊烈火。

但这个力量,蒋介石或者鲁迅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阿Q正传》:表现了农民看重黑暗面、封建主义的一面,但忽略其英勇斗争、反抗地主,即民主主义的一面,有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的地方,这是因为未曾体验过农民斗争之故。

这个评价很中肯。据说,当鲁迅听到这个评价后,颔首微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4
冯雪峰作为联络员,在毛泽东和鲁迅之间,带了不少的话。
 
我原本以为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没想到,就像一个连续剧一样居然还有个小尾巴。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阅读起来会方便一些。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几年时间里,汉风网遭受到的攻击不计其数,我们一直在坚持。所以购买会员的老友,请添加汉风网微信。有问题及时给老友解决,也避免失联。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栩然:鲁迅与毛泽东:素未谋面,从不陌生|2022-03-2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