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风雨如歌:为何俄军高级将领阵亡这么多?|2022-03-24

3月20日,俄新社发布了一则消息,确认俄罗斯黑海舰队副指挥安德烈·帕利上校阵亡,阵亡地点是马里乌波尔周边。
  
帕利其实是负责政治工作的,类似于政委,关于他的死有两个版本,一是疏散战区平民时,被潜伏的狙击手所杀,二是开会时遭遇炮火袭击。
截止目前,乌克兰方面宣称一共打死了俄军四名少将和一名中将,分别是:
 
维塔利·格拉西莫夫(第41集团军参谋长、少将)
 
安德烈·苏霍维茨基(第41集团军副司令、少将)
 
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第29集团军司令、少将)
 
奥列格·米捷耶夫(第150摩步师师长、少将)
 
安德烈·莫德维切夫(第8集团军司令、中将)
 
这些名单里,可以确认阵亡的是安德烈·苏霍维茨基。
剩下三个少将,还不太能确定,需要进一步证实。
 
安德烈·莫德维切夫中将的阵亡真实性同样存疑,乌克兰在宣称击毙了他之后,一开始配的照片都不是本人(后来悄悄换了)。
 
不过,这次作战俄军各层级指挥人员损失的确不小,粗略统计,校官阵亡14名、尉官阵亡52名,这个数字未来还可能继续增加,虽说战争不可能零伤亡,但俄军这损失未免太大。
 
纵观历次战争,俄军的军官损失都不小。
 
从2015年介入叙利亚战场至今,损失两名将军,还有一名少将米柳欣重伤,外加两名旅长四名营长;
 
两次车臣战争,损失14名将军;
 
之所以军官损失这么严重,主要原因是军官靠前指挥、身先士卒的传统,这个传统形成于沙俄时期。
 
曾经的沙俄虽然看起来很凶,动不动就拿熊掌扇人,但其实在欧洲大部分时间只是个二流,与一流强国差距明显,军队武器装备长期落后。
 
比如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当时已经大量装备了线膛步枪,有效射程400米以上,而沙俄军依然是老式滑膛枪,有效射程不到150米,海军方面,英法已经大量使用蒸汽动力船,沙俄海军的战舰基本是风帆动力。
沙俄并非不想改变装备落后的现状,但由于经济与工业化落后,使得沙俄军队无法自行大量生产先进武器,既然客观的装备水平难以提升,那提高军队战斗力就只能从主观上入手。
 
主观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强调勇气,二是出色的战术。
 
沙俄军队是一支封建军队,组织度较低,士兵自身的作战积极性不高,难以进行太复杂的战术配合,所以更务实的办法是强调军人的勇气。
 
如何提高军人勇气呢?
 
没有什么比军官身先士卒更好的办法了,长官都上了,你一个小兵还有什么理由躲在后面,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皇上御驾亲征,往往能大幅提高军队士气的原因。
 
当然皇上亲征是双刃剑,没本事不要乱用,容易送人头,准确说都不是送人头了,那就是送水晶,比如明X宗。
 
到了苏联时期,虽然凭借“斯大林模式”大幅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但与一流强国依然差距明显。
 
再加上大清洗,导致苏军战斗力严重下滑,纳粹不讲武德,不宣而战一波偷塔,打了苏联个措手不及,可以说六分钟就推掉三路塔,差点连水晶都被推了,苏军损失极大,这时候,军人的勇气就更显得重要了,不仅仅是为了抵抗纳粹,更可以激励国民。
 
此时提高军人的勇气理论上要么是军官身先士卒,下到基层,指挥靠前,甚至冲锋带头。
 
要么从思想上入手,用某种信念激励士兵(如爱国主义),让他们知道为何而战。
 
但由于开战初期损失过大,很多人对战局感到悲观,士兵也成批连片地向德军投降(如基辅包围圈,多达60万苏军被俘),单纯的强调爱国主义并不能达到激励士兵的效果。
 
所以苏军双管齐下,军官的身先士卒和爱国主义信念的宣扬两者都不落下,苏联政委就常常带头冲锋,死多少都冲,拉都拉不回来,逼得苏军下令政委不准冲锋。
即使到了苏联末期,苏军军官依然不缺乏身先士卒的勇气。
切尔诺贝利事件中,苏军防化部队司令皮卡洛夫一手开车进入辐射核心区,并测出了辐射数值为15000伦琴(这个数值下,理论上人呆两分钟就会死亡)。
 
当时,大量的年轻士兵自告奋勇执行这一任务,但是皮卡洛夫坚决让年轻人留下来,自己义无反顾地进去了。
 
工程兵司令塔拉克诺夫第一个冲上屋顶,铲走核废料,就是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
 
“我和政委先上,然后是党员,其他同志后面跟着”。
 
空军少将安托什金亲自驾机,冒着1000伦琴的辐射投放混凝土、铅块和硼砂,以封死出事的堆芯,安托什金一直活到2021年。
 
技术上的相对落后,还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苏/俄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往往比敌人大,哪怕最后苏/俄获胜。
 
如卫国战争,苏军共歼灭德军607个师,德军死亡约420万人,苏军自身死亡约886万。
 
虽然技术和工业化水平上相对落后,导致质量上成色不足,但是苏/俄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数量庞大。
 
国土辽阔,资源充足,人口也是欧洲最多(时至今日俄罗斯1.4亿人口,依然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纵观俄罗斯历史上大规模战争,敌人都是从西部平原攻入,大平原无险可守,因此面对敌人的第一波进攻,俄罗斯往往扛不住,只能充分利用自身规模庞大的优势,拼消耗,无论是拿破仑还是纳粹,本质上都是被耗死。
 
而消耗战这种模式下部队的伤亡率相当高,再加上技术问题导致自身伤亡总是比对手高,部队很容易出现士气低迷甚至溃散,这时候,军官身先士卒的勇气就成了维系队伍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
 
勇气绝非贬义词,但确实某种程度上是无奈的体现。
 
我们的战士曾经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坦克,因为彼时的中国工业化太落后,严重缺乏重武器。
 
这种方法极为冒险,就算能炸掉坦克/碉堡,爆破手大概率也回不来了(所以影视作品中,往往会让爆破手牺牲),执行这样的任务需要天大的勇气,因而我们也极为强调不怕死的勇气。
 
这是技术落后条件下的无奈选择,有得选的话,谁不希望远距离火力输出。
 
俄军此次军官阵亡数量如此之多,反映了一好一坏两个方面。
 
先说好的方面,继承了军官身先士卒的优良传统,这其实也是目前俄军主抓的。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社会的思潮陷入了一片混乱,这种混乱也传导到军队中,军人普遍产生了迷茫,极大地影响了俄军的战斗力,导致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损失了5732人。
 
特别是《哈萨维尤尔特协议》签订后,大批俄军士兵与车臣士兵一起,庆祝和平到来,这份协议明确规定“双方永远放弃武力”,还要重新“建立俄罗斯联邦与车臣共和国的双方关系”。
 
简而言之,这份协议俄罗斯联邦做了极大让步,距离车臣独立仅一步之遥,车臣人庆祝算是正常,但是俄军士兵竟然也跟着庆祝,足见此时的俄军厌战和迷茫到了何种程度。
 
这样的俄军如果想恢复战斗力,特别是短时间内恢复战斗力,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军官身先士卒,所以这也是后面历次战争,俄军军官伤亡较大的原因。
 
比如,2017年在叙利亚,俄军中将阿萨波夫就因为靠前指挥,遭到恐怖分子迫击炮袭击而身亡。
 
接下来说说坏的方面。
 
坏的方面是,由于俄罗斯的经济与产业发展不佳,导致军备落后这个老问题,当今俄军依然没能较大改善。
 
以无人机为例,俄军装备的无人机大约有两千架,数量上看着不少,但如果细看质量的话,简直不能看。
 
最明显的是严重缺少察打一体无人机。俄军第一批察打一体无人机是2020年10月服役的“猎户座”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批服役了3架。
 
按照俄罗斯“喀琅施塔得”公司总裁谢尔盖·博加季科夫计划每年制造30架的说法,就算能实现(我是比较怀疑的),目前服役数量也不会超过一百架,能用于乌克兰战场的更少。
 
“猎户座”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一吨出头,最大有效载荷250千克,没有卫星链路(缺少卫星链路就只能依赖地面站控制,飞不远),装有卫星链路的型号2022年1月才制造出样机,正在试验中。
 
这个数据跟先进水平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差距相当大,以中国的彩虹-5为例,其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吨,最大载荷1吨,采用复合挂架时最多可挂载16枚导弹,带卫星链路,彩虹-5还是2017年开始批量生产的。
 
不止是察打一体无人机,俄罗斯在无人机领域的落后是全方位的,比如,手抛式班组无人机,中美均已大量装备,班组无人机通过搭载的侦察设备,可以大幅提高班组态势感知能力。
而俄军至今没有多少这玩意,班组的态势感知明显不足,也成了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伤亡较大的原因之一。
 
《战狼2》中,雇佣兵通过改装,在四旋翼无人机上挂机枪,追着冷锋扫射的场面,给了很多观众启发,如果未来可以在后方操纵四旋翼无人机,挂着机枪去扫射,那伤亡不就可以大大减少了?
 
其实这玩意我军已经有了,2020年官方媒体就进行了报道,比电影里的更凶残,挂的是榴弹,下面是官媒报道的截图。
图片
至于巡飞弹蜂群、炮兵侦校无人机之类,同样不要太多,可以说,无人机这个领域结结实实被我们玩出花了。
 
那个大家常听说的土耳其的TB-2,自从俄乌开战以来,TB-2无人机的讨论度一直不低。
 
TB-2的制造商是土耳其贝拉克塔尔公司,创始人贝拉克塔尔是埃苏丹的女婿,最大起飞重量650KG,有效载荷150KG,通常载弹量为55KG,没有卫星通信链路,依赖地面站操作,最大活动半径不超过150公里,完全玩不过中国的翼龙。
 
利比亚内战的时候,阿联酋支持哈夫塔尔,而土耳其则支持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后来两家干脆亲自上阵,阿联酋出动了购自中国的翼龙-2,土耳其带来了TB-2。
 
事实证明,TB-2在翼龙-2面前真的不行,翼龙-2前前后后摧毁了10架以上的TB-2,而TB-2没有直接击毁翼龙-2的记录。
 
阿联酋的战术很简单,利用翼龙-2有卫星链路的优势,在TB-2起降的机场附近守株待兔,只要TB-2返航降落就开火,而TB-2腿短,摸不到翼龙-2所在的机场,其本质上是一架性能很一般的无人机。
 
土耳其并没有TB-2的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如光电转塔是加拿大的,数据链系统是美国的,说土耳其负责组装不为过。
 
俄军无人机的第二个问题是国产配套能力低下。
 
俄军中两千架无人机,其中海鹰-10无人机占了一半以上,也就是超过一千架,这是一种主要用于侦察监视和校引的无人机,衍生出了多个型号。
 
海鹰-10最大飞行半径100公里,最大续航时长10小时,巡航速度100KM/小时,弹射起飞,降落伞回收,可以在北极这种恶劣环境执行任务,俄军对其性能比较满意(否则不会装备这么多)。
  
在八年的乌东战事中,乌克兰军队多次击落过这种无人机,乌克兰拆解残骸后发现,海鹰-10整一个万国造,比如发动机来自日本齐藤公司,电池是中国聚和源的,单片机来自中国晶宏,卫星定位设备来自瑞士U-blox公司等等。
 
这背后反映了俄罗斯电子工业的落后,无力为国产无人机进行零部件配套,这也是俄罗斯很多类型的无人机服役数量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无人机的基础是电子工业,俄罗斯的电子工业一直很神秘,网络上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俄罗斯电子工业很强,都不怕西方制裁。
 
其实这种言论听听就好,俄罗斯的电子工业事实就是很落后,以电子工业的分支半导体为例,俄罗斯的芯片90%依赖进口,俄罗斯唯一算得上半导体公司的,目前只有一个米克朗(2019年之前还有另一家,不过2019年破产了)。
 
按照米克朗自己的说法,其具备65nm晶圆的生产能力,并正在突破28nm,且不论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就算真的有65nm生产能力,其规模也一定大不到哪里去。
 
看看2021年第一季度世界十大晶圆代工企业就知道了,十大企业里并没有俄罗斯企业,而且十大合计占了市场份额的96%,剩下的4%中,米克朗也显然不可能占大多数,毫不客气地说,米克朗在世界上属于排不上号的水平。
  
当然,俄罗斯在半导体领域也曾经努力过,比如在俄罗斯工贸部的资助下(补贴约50亿卢布),T-Platforms公司在2016年开始研发“贝加尔”系列芯片,准备研发成功后,交由台积电生产。
 
但是,俄罗斯工贸部2021年将T-Platforms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其退还项目补贴,最终法院裁决T-Platforms公司必须退还27.6亿卢布补贴,另外再罚款5亿卢布,显然,俄罗斯官方对产品的实际性能十分不满意。
 
俄罗斯电子工业落后的根源,在于俄罗斯的电子工业市场规模太小,2019年,整个俄罗斯民用电子产品产值仅为9400亿卢布,按照同年平均汇率换算,才1000亿人民币出头,算上军用和宇航级需求,也不会超过1500亿。
 
要注意这是俄罗斯整个民用电子产品的产值,如果计算细分领域的话,每个领域也就几亿,撑死几十亿人民币的样子,当然也就不会孕育出大公司。
 
而作为对比,我国2020年,仅仅电子工业的细分领域半导体的细分领域—-IC设计,产值就达到3819.4亿人民币。
 
小米2019年的营收为2058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整个俄罗斯民用电子产品产值,仅相当于0.5“米”。
 
2013年时,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鲍里索夫还曾表示“在微电子领域俄罗斯的技术水平已接近于世界领导级水平”,我猜当时给他勇气的要么是梁静茹,要么是伏特加。
 
当然,俄罗斯逐渐醒悟了过来,2019年俄工贸部制定了《2030年前俄罗斯电子工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到2030年,民用电子产品产值增加到4.6万亿卢布。
 
说实话,这计划颇有几分“贾跃亭下周回国”的味道,可能贾跃亭还靠谱一点。
 
另外,俄军军官此次俄乌战争阵亡率高,肯定也有北约暗中情报支援乌克兰的原因,但北约就算做了也绝不会承认,所以这一点我们就不详细说。
 
综合来看,俄军军官阵亡率高,既有主动的选择,也有客观的无奈,更多的还是基于客观无奈。
 
从我们的角度出发,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子弟兵有底气不必再扛着炸药包去炸坦克,而是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
 
政委制度的存在,党支部建在连上,让指挥官不必过于靠前指挥,也不担心队伍溃散;
 
目前,俄军真正领先我们的方面已经很少,而且越来越少,不过,俄军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但愿,统一东南某岛那一天,我们的指战员伤亡能尽量减少。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风雨如歌:为何俄军高级将领阵亡这么多?|2022-03-2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