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顿巴斯双圈纵深合围包饺子的最新阶段性形势总结——大致弄清了北约为乌军设计的防御战术规划
上半篇——北约为乌军设计的总防御战略配置
在最新形势开始之前,先对前期判断做一个回顾,以及针对来自弯弯和美帝等区域的魑魅宵小网军在我评论区下方长期散布的谣言做一个澄清。并就俄军大纵深包饺子问题继续坚持看法并予以回应。
刷饺子?没错,还是要包的!而且相当一部分早就包好了。
-
关于我的角色问题。我已经两次在帖子开头强调过,我是军史迷(二战东线战场战史狂热爱好者,专精左右岸乌克兰战役),非现代军事迷。对于苏制,美制,俄制,中制现役装备性能参数,识别辨认,能效预测,是全无兴趣。也不热衷搜集难以被证实的战区细节蛛丝马迹
对于现阶段在网上和中国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诸如俄军大量装备毁弃达到某某规模,少将中将死了一大堆,以及他们是在某地点开会,被北约监听,乌军远火击杀的说法,均不感兴趣,也暂不予相信。
对于近来网上频繁出现能够精确指出北约-乌军指挥联动模式,信息互通时限,俄军具体单位具体地点损失状况的种种流言,本人一律不打算信任,也不可能求证。
奉劝那些总能在北约司令部获取一手精确信息的“高端人士”,请移步北约论坛讨论,不必来打扰。
-
关于俄乌开战,一小时二十二分灭国,斩首基辅和幻影坦克突袭利沃夫等四项问题。
-
我是战前坚定看好俄乌将爆发大战之人,从16号开始写的回答,一直不断更新到21号都在加码判断,相信会大打出手。网军来我回答下刷打脸预测打不起来的回复纯属自取其辱。
-
我从一开始就不是速胜论者。早在2月25日早上清晨,我便已经驳斥速胜论思路,尤其是小时级别斩首的想法。
对于战争一开始的想法,我就认为,即便在不考虑平民的情况下,完成纵深突击合围任务也需要数个星期。
-
所谓斩首基辅失败
首先我不认为VDV连队级别战术突击进攻基辅西南机场是所谓斩首基辅,布拉格行动翻版云云。有这种想法的我一律视作军盲或者网军。我在第一阶段分析之后的补充就认为空突集群只是一个辅助攻势。
以上都是25-27号时我的回答内容。即便俄军在有内应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靠几百人拿下基辅控制权。极端乌克兰纳粹分子但凡有几百人持有武器,基辅就极易爆发人道主义灾难,关于基辅城建抵御野战炮火能力的特殊性我也做过解释。
-
最离谱的一点
关于所谓突袭利沃夫的问题。
俄军BTG散开隐身突袭利沃夫是一个叫ID叫双尾彗星的人提出的。我都没去关注过这人,还认错他ID为双马尾彗星。
为了反驳隐身BTG突袭,我甚至专门写了一篇回答来反驳他。
为了反驳他,我给出了我认为的合理进攻利沃夫的方案,是依据我对二战乌克兰战区战史和地理态势的了解。
指出了科韦利走廊抵达利沃夫的便利性和罗夫诺-卢茨克路线的关键点。
但是网军可能领任务时并不看人,或者干脆认为我和双尾彗星是同一人,经常在我评论区狂刷所谓幻影坦克突袭利沃夫。
最有争议的一期分析:苏式双圈大纵深战术
尽管在文中我已经强调过我非常怀疑普京和他的俄军能否完成这巅峰苏军的操作。我只是在从我对右岸乌克兰战役的历史了解上,做出如果要进攻利沃夫,应该怎么打的合理预测。
而且对利沃夫的打击,我判断是在战役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最终阶段的规划。而非闪击。
我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并且怀疑普京及俄军是否能够办到,如果可以,我将非常佩服。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预期,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俄军的战术动作与我第一阶段预期有一半以上不相符。
俄军在南北两端都出现了正面过于宽大的情况,尤其北线战场,几乎从库皮扬斯克一路连接到基辅。正面之宽大,堪称离谱。
而且作为苏式战术原则情怀拥护者,我一开始就反对对基辅和哈尔科夫这样的城市实施强攻。俄军本应集中压倒性兵力绕过哈尔科夫并像最近那样在楚胡伊夫——巴拉克列亚地域建立对哈尔科夫威慑圈,然后主力迅速南下。
与此同时,我本预期对尼古拉耶夫进行的攻势为辅助攻势,主力应尽快从梅利托波尔向扎波罗热发展攻势。
因此若要有人说我开战之后的俄军战术预测不完全准确,我是承认的。
但我一开始也并未收集讯息,只是简单根据我对乌克兰的地理认识和战史认识,判断合围的战术。
经过逐步逐步的加深战场信息收集(公开和比较无争议的),观看实战视频。我对俄军的第一阶段行动也提出了批评意见。
关于俄国人违反苏式纵深作战原则的批判性看法。我在文中指出,俄国人在北线过于宽大的正面,尤其是哈尔科夫-苏梅-波尔塔瓦之间的三角地域和前出轻装部队,纯属浪费兵力,消耗后勤。应对此三角地带予以放弃并加强伊久姆地域攻势。
就在写完之后没多久,俄军果然放弃了对波尔塔瓦的前出压制,减少了哈尔科夫攻城部队,加大力度对伊久姆及以南地区发展攻势。
最近几天,通过视频和公开新闻媒体采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俄乌战场局势特殊性的了解。尤其是顿巴斯地区特殊性的情况的了解。
对于俄军一些违反苏式纵深作战原则的因由,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对下一步纵深攻势的如何展开,有了更深刻和更准确的看法。
还包饺子吗?当然是要包的,而且要包的众网军魑魅宵小伤心欲绝。
第一部分,北约为乌克兰军队设计的防御战略
战前我对乌克兰军队布防的情况仅仅看了几篇粗略介绍文章,尤其是凤凰网的,并未细究具体情况。
如今经过一段时间信息收集,已经大致明确了乌军的防御总战略是如何部署的。
乌军的防御总规划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不同战区和两种不同策略。
北方战区:防御策略为中心城市要塞据点形式。
东南方战区:超大纵深梯次配置搭配节点要塞。呈现扇形或向心蛛网状防御。
北方战区可以视作从基辅到哈尔科夫的西东走向战区。由于这一区域面对俄军进攻时的防御态势过于恶劣,除哈尔科夫还存在波尔塔瓦方向纵深掩护外,其余几个主要城市均无此条件。
因此北方区域内,乌克兰基本指望要塞型据点城市的市内坚守。
乌军在正北方向到东北的宽大正面上,几乎没有什么纵深梯次防御。只有在东南方向的哈尔科夫——波尔塔瓦方向存在纵深梯次防御。
由此可见北约和乌克兰国防军在这八年里也不是吃白饭的,也是花了心思动了脑子的。在北方防线东西两端的核心据点来说,基辅和哈尔科夫,都属于市区人口超百万的大型都市。
不仅高楼大厦很多,而且许多楼宇的城建标准是可以抵御重型火炮的。
如果说攻打哈尔科夫尚存在技术上的可能性(我一开始就反对强行攻打哈尔科夫),基辅几乎可以说完全无可能。
基辅的南部纵深通道相对来说较为安全,绵亘建筑物和居民点极多,即便俄军开始攻势之后再展开守军与南部东西两翼实施布防,也完全来得及。
哈尔科夫城市规模没有基辅那么夸张,也没有第聂伯河河运,距离别尔哥罗德的俄军正规主力距离过近。
所以像基辅那样等俄军进攻之后再在屁股后面展开纵深弹性防御是来不及的。
因此乌军几年来一直在完善从波尔塔瓦至哈尔科夫的纵深梯次防御,最终以期起到基辅南部菊花部位防御能力的效果。
这样的布置在思路上追求一举两得。一方面,在北方宽大正面上,保住东西两端的坚固要塞据点。
另一方面,波尔塔瓦和哈尔科夫的梯次纵深防御布置可以保护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北面侧翼。
至于苏梅,切尔尼戈夫等城市,被俄军穿插包围变成一个个小饺子是在所难免的。这些小饺子内部的乌军的生死存亡,将完全取决于俄国人的战争决心和全面战争意志。
乌东南战区 焦点中的焦点。
也将决定整场战争的最终成败。
乌军和北约教官们,在此经营和钻研时间最长,花费了最多的心血。
他们对此地的规划可以总结为蛛网状收敛的超大纵深梯次防御并与节点要塞城市相配合。
简单手绘的,大家凑合着看。
大致以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马里乌波尔为南北两端要塞城市核心据点。然后呈蛛网状或扇形向巴甫洛格勒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向心收缩。
防区总纵深可以媲美当年的库尔斯克草原大会战的苏军大纵深防御。
但是在形状上是倒置的。
苏军是品字形纵深梯次配置,而乌军则相反,是扇形向心收缩梯次配置。
技术上这种差异非常容易理解,苏军当时有大量的装甲预备队,品字形梯次配置可以便于指挥员随时决定是淤积兵力正面防守还是实施对德装甲部队的侧翼打击。
而乌克兰在现代战争中不具备对抗俄军空天军的能力,野外机动作战也不具备对俄军的重装部队实施浅纵深钳形打击的能力。
所以梯次纵深配置采取向心收缩态势。随着俄军的进攻,乌军的退却,因为梯次纵深配置是向心收缩,则可以在较短距离和时间内获得战友的小股筑垒地域的火力支援和掩护。
这种配置最大化的掩盖乌克兰军队在野外机械化作战上面临与俄军的装备代差和制空权差距问题。
可以避免长距离大范围野外机动带来的被远火打击之后丧失组织度的问题。
乌军的超大纵深向心收缩蛛网阵地总纵深长达220公里。中间存在大量预设中间筑垒地域,居民点支撑点。
这是我这两天研究伊久姆地域俄军进攻状况时发现的。
我一直纳闷哈尔科夫主力俄军南下打下伊久姆地域之后,北顿涅茨河南岸为何肃清的非常慢。
直到我看到了俄乌双方的消息互相佐证出的结果,原来伊久姆南面和西面有高达两个旅的乌军兵力存在。
两个空中突击旅,当然也和步兵旅没什么区别了。
类型不重要,重要的是居然有两个旅在当面有纵深梯次阵地。
这两天的研究,终于解开了我对俄军哈尔科夫总方向的一系列行动的疑惑。也基本知道了北约指导团和乌克兰军队这八年来的总规划和防御策略布置。
整个乌克兰东部的总防御态势,实际上是这样子的。
在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存在一个长纵深向心收缩梯次防御配置。在东南顿巴斯前线也存在一个扇面蛛网状向心收缩梯次防御配置。
这应该说是根据乌克兰现状所能设计规划出来的,抵御俄国人纵深打击的最合理战略安排了。
通过绵密的层层支撑点和中间筑垒地域,以及深得吓人的纵深深度,来损耗和消磨俄军的装甲攻击矛头。
哪怕俄军最终克服了这两百多公里的可怕纵深,乌军也可以依托层叠筑垒地域支撑点来保持建制撤退进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波尔塔瓦两个较大城市。
然后继续要塞化抵抗,就像北方那一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