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总的征战史中,有两次大挫折,都跟一个人有关,也就是陈明仁。咱们今天就从头说起,跟大家讲讲国军里这个最传奇的将军之一,并且从人物看历史,从历史看组织,理解下这背后的逻辑。而且通过今天的文章,把整个东北战争的全局给捋一下。
1 国军虎将
陈明仁出身黄埔一期,我们前文多次说过,黄埔前三期构成了国军中下层军官团,极少数一期的骨干成了高级将领,国军里的上层军官主要是旧军阀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人。像戴笠那种第六期的毕业生,出道太晚,坑已经被占满了,所以出头很晚。而林彪,是黄埔四期,当时黄埔半年一期,几个月招一次生,林彪入学比陈明仁晚了两年,算学弟。
这个陈明仁在军校的时候名声就很大,跟蒋先云、陈赓他们都是军校里明星式的军官,各个山头都极力笼络。多说一句那个蒋先云,他是我党的人,蒋介石最看好的就是他,一度让他做自己的秘书,要知道,蒋介石的秘书班子后来成了侍从室,看着像是个管生活起居的,其实位高权重,蒋先云依旧不为所动,只是这哥们运气不大好,1927年阵亡在了攻颖城的前线。
相比蒋先云,陈明仁的运气就非常好,他在早期历次战斗中,都担任敢死队队长冲在第一线,尤其是黄埔学生军攻惠州,学生军的尸体塞满了护城河,前几批进攻的队伍基本上全部被射杀在了城下,甚至连负责主攻的团长都死了,都这么惨了,担任敢死队的陈明仁竟然没死,还第一个把军旗插上了惠州城楼。
由于当时这场战斗太过惨烈,而且惠州城久攻不下,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和苏联顾问都到一线观战,那时候周恩来还是教导主任,也在现场,甚至他一度想自己带人去当敢死队。所以这次战斗非常出彩,陈明仁也一战成名,成了黄埔一期中的骨干。通过这一战,陈明仁从排长升到了营长,大家别小看这个职位,当时黄埔刚建军,部队规模小,连陈诚也只是个炮兵营长。
随后一路升迁,等到北伐结束,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陈明仁已经是少将旅长,可以说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这个时候陈明仁性格里最大的缺陷也开始隐隐浮现,他这人情商太低,还在当旅长的时候,在师部的军事会议上就经常当众跟师长顶撞,把周围人看得目瞪口呆。不仅顶撞,而且在随后的战斗中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一举攻下巨鹿城。
这要是写小说,写到这里就是个非常不错的“打脸环节”,可以让看官们直呼过瘾,但是毕竟现实不是小说,混过体制的人都知道,你再牛逼,如果你上司在你档案里插几句话,坑你一辈子。
陈明仁很快就收获到了人生第一次教训,他的上司在报功的时候确实如实汇报了陈旅长的英勇事迹,不过也在报告里说这人心高气傲,不善于团结群众,难堪大任。蒋介石对陈明仁的印象很深,但一看这人性格有缺陷,不太敢快速提拔,决定再把他留在基层历练历练,所以其他军官都升职了,就把他剩下了。
这种事后来又发生了好几次,每次陈明仁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但是做人太差劲,上司们都很反感他,每次都随手坑一下,而且这人也坚决不改自己的毛病。
一来二去,当初黄埔毕业的同班同学已经进入了高级军官团,他却没上去,而且路越走越窄,大家都不喜欢他,也没人替他说话,甚至不少人忘了他资历比胡宗南都高,蒋慢慢也不再重点培养这个曾经的得意门生。到了1933年,好不容易当上了师长,然后在“围剿”红军的时候又跟上司蒋鼎文顶撞,干脆把师长也丢了。
抗战爆发后,陈明仁继续“高调做事,更高调做人”,尽管战争时期需要猛将,但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人生路越走越窄。
最过分的是,他在昆明终于把蒋委员长给惹了。
这事也巨无聊,蒋委员长有一次视察基层,看到一群打扮得跟叫花子似的士兵在挖战壕,当场就怒了,说谁的兵这幅造型?部下说陈明仁的,然后委员长怒气冲冲地说他这个师长也别干了。
这事换别人,处理起来非常简单,等蒋委员长息怒了,找个自己的上线领导,跟领导解释清楚,就说基层士兵干体力活为了防止把军装弄脏,专门穿破衣服,领导再去找委员长,蒋这个人脾气爆,等脾气稳定下来也好说话,也不是什么大错,几句话的事。
但是作为一个在做人方面有短板的青年将领,陈明仁搞了一个让全军震惊的操作,他不顾侍卫阻拦,直接去蒋委员长官邸跟蒋中路对线,还说宋希濂(另一个高级将领)他们为了讨蒋欢心,故意让军装整齐的士兵到兵营外招摇,自己唯一的错就是真实做自己。
这种做事风格就很让人难以接受了,不仅委员长下不来台,而且宋希濂听说这事之后破口大骂陈明仁是王八蛋,你说你自己的事,牵扯我干啥?你特么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这下蒋委员长彻底被激怒了,一时半会又找不到理,最后竟然冒出一句现在女生们经常说的话,“你竟然吼我”,然后陈明仁以“冲撞领袖”罪名被架出去,随后安排了一个闲职,这下一时半会翻不了身了。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军要远征缅甸,这才想起来需要一个能打的将军,不然容易丢人丢到国外,又把陈明仁启用起来,直到这个时候才当上军长,然后又顺便得罪了汤恩伯和陈诚,当初陈诚跟他等级差不多,如今已经成了仅次于委员长的角色。
2
一战四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
谁都没料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所以场面一度非常失控。回过神来立刻就行动起来,国军抗战八年中央军基本都被赶到鸡屁股那一带去了,所以赶紧去找美国人,让美国人开飞机送他们去占领各个大城市,后来在台湾海峡游弋的第七舰队,这个时候就开始忙着把国军运送部队到华北。
延安这边也没闲着,立刻号召各地解放区抽调骨干去东北。黄克诚带领三万新四军从南方步行前往东北,罗荣桓带领山东解放区7万八路走海路去大连,还有一部分从延安出发,总共差不多十来万人,这十万人构成了我军百万“东野”的军官团。
本来准备派林彪去山东指挥的,因为主政山东的罗荣桓去东北了嘛,后来看形势觉得林彪适合去东北,林彪又改道北上。我军有这个天生优势,各个军团可以调派指挥官,基本上不存在“指挥不动”的问题,但是在国军那边,就从没成功解决过这个问题。
随后国共双方在东北开始大打出手,由于我军情报有误,前期以为东北遍地装备,导致从各个根据地出发的部队当场就把用了八年的土枪土炮留给当地的游击队,自己空手去东北,经常是一个班只有一杆枪,要不是需要站岗用,这一杆枪可能都不留了。那个著名的“359旅”,也就是在南泥湾屯垦那支部队,本来带了一些武器,不过路过山西的时候,看当地队伍太苦了,想到东北遍地装备,于是把武器留给山西军民了。
到了东北傻眼了,因为苏联人为了防止美国人说三道四,把之前敞开供应的日本军火库给关了,当时沈阳日军兵工厂有60万支步枪,延安方面本来以为这些武器要归自己,没想到苏联人不给了。
后来到达东北的八路要不没有枪,要不还拿着之前的土枪。这个过程中还收编了不少伪军,这些人本来准备投靠国军,但是八路先来了,然后他们先在八路这里找了个工作,当时的口号是“先投八路,后投中央”。
而且这些人各种武器都有,但有组织无纪律,战斗力基本是负的。又不肯把武器给新来的解放区老兵,所以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新人新枪,老人老枪”。
此时美军终于把国军的两个军用军舰投递到秦皇岛了,在名将杜聿明的带领下打上了门。
从解放区赶过来的黄克诚他们的部队都疲惫不堪,而且路上很多人不想去东北,跑掉了一些,而且没武器,根本挡不住国军,杜聿明一路从山海关追着八路打到了锦州城。老八路倒还好,新加入的部队一吃败仗立刻人心涣散,有的当场就跑路了,还有不少带枪叛逃去当土匪了。情况非常危急,那段时间毛主席天天关注东北局面,劳累过度竟然病倒了。
随后国共在美国人的建议下和谈,不能再打了,双方暂时脱离接触,大城市在苏联人手里,国共都各自控制了一些城市。
到了1946年3月20日,双方谈不下去了,苏联人突然从大城市撤走了,我党手疾眼快,去抢到了长春,国军本来在锦州呆着,这会儿也冲出来抢了沈阳,双方一起向四平推进,后来我军抢先入城。
四平是东北的交通枢纽,如果能在这里挡住国军,不仅可以保住四平以北的东北区域,还可以把四平左右两段一起给挡了。毛主席很看重这个地方,下令给东北局,让他们无论如何也要挡住国军,并且表示就算付出几万人的代价也值得。主席还把四平当成“东方马德里”。
而且当时美国正在协调国共和谈,等到停火协定生效,就会按照实际控制线划分势力,如果那时候我军还控制着四平,那四平以北就是我军的地盘了。
毛主席是信心很足的,不过东北前线的指挥官们信心却严重不足,后来干到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黄克诚,此时就在前线,他写了好几封电报给中央,表示我军抗战八年,主要的经验点全点在了游击战方面,防守技能太少,而国军新一军和新六军都是国军中王牌,又有美械装备加持,前几次交手效果不是太好,再加上四平这个地方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根本没法守。不过上层对这事的决心很大,因为抗战中我军没少看国军的表演,知道他们都是一群啥货色。这应该是毛主席一生中少数几次误判。
但是一旦开打,却印证了黄克诚的预言,四平之战我军打得非常坚决,但效果却不太好,各种毛病都暴露了出来。
比如阵线正面太宽,机枪火力配置也不合理,阵地之间没法相互支援。修碉堡也没经验,照着日军在华北的炮楼修,就是那种突出地面好几米的造型,问题是日本当初那么修主要是欺负八路没有重火力,现在国军配着美式105榴弹炮,瞬间就给炸塌了。还有更夸张的,很多士兵从没用过机枪,现在拿到机枪后准备时间不足,也没来及训练,使劲射,很快枪管打红报废了,还有不少新兵不会给枪上油,打了两天枪也不能用了。
而国军当时刚打完日本,并且配发了美械,王牌部队战斗力本来就强,现在又着急打完回老家(大部分都是南方兵),所以打得非常凶,而我们本文的主人公陈明仁,就在围攻四平的队伍中。
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消耗战,前后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到最后,国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四平眼瞅保不住,林彪给毛主席发电报,请求撤离,毛主席思考良久之后表示如果实在不行,前线指挥官可以自行决定,于是我军撤出了四平。
这一仗伤亡极大,损失了八千多人,我军很多经历八年抗战的老兵牺牲在了四平。
3
二战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