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剧叫《山河月明》,最近开始播了。
年前看到预告片的时候,我是抱有极大期待的,想着陈宝国演朱元璋、张丰毅演徐达、冯绍峰演朱棣、王姬演马皇后,阵容很强大,电视剧的质量不会差到哪里去。
结果昨晚连着看了三集,感觉故事线乱七八糟,剧情被审核删改的支离破碎,我还发了条朋友圈,说有种不详的预感,《山河月明》可能变成个大烂片了。
后续剧情怎么展开,还有待观察,希望不要太拉跨吧。
不过这部剧有个好处,正视了太子朱标的地位,“明朝二皇帝”的意思已经出来了,尤其是和朱元璋的关系,处理的挺好。
我研究明初也有段时间,今天就不吐槽电视剧了,和大家聊聊朱标、蓝玉案和朱元璋的焦虑。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的时候,便立朱标为世子,明朝开国又立为皇太子,可以说朱标是打天下团队的1.5代,比徐达和常遇春的地位低一些,比蓝玉和朱棣的地位又高一些。
这种地位的太子,对于国家来说是极好的。
等将来登基接班的时候,功臣将相几乎都老的老死的死,新团队的资历太浅,对新皇帝不构成威胁,最高权力完全可以平稳过渡。
而朱元璋是真·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浑身洋溢着一股朴实的老农民情怀。
朱标出生的1355年,朱元璋开始创业不久,离打进南京还有一年时间。所以朱标是朱元璋贫寒时期的白月光,其他儿子都是事业成功以后,享受生活带来的附属品。
于是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也和其他皇帝不一样。
其他皇帝一辈子都在防备太子夺权,经常用制衡削弱等手段敲打太子,朱元璋却让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都在太子东宫兼职,在工作之余全力辅佐太子。
那意思就是,老大啊,你不用争抢,老子半辈子挣到的家业,都是留给你的。
于公于私,明朝皇太子朱标都是天胡开局。
在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是翻云覆雨重整河山的开国皇帝,朱标就是负责具体执行的常委、书记处书记、副总理、军委副主席。
那些兴修水利等民生政策,朱标都有监督执行。派出大军南征北伐,朱标也深度参与了调运粮草和升官贬谪的工作。甚至是杀人数万的反腐大案,背后也少不了朱标的签字。
而且在辅佐朱元璋理政的时候,朱标也搭建起自己的班子。
他的原配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生下嫡长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虽然常遇春暴卒在柳河川,但常遇春的小舅子是蓝玉,通过这层姻亲关系,朱标和蓝玉的关系非常好,属于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自己人。
而蓝玉做为明朝开国功臣的少壮派,常年在外领兵征战,包括北伐蒙古、西征四川云南等等,在军中有很多同事和老部下。
通过常遇春和蓝玉的关系,朱标又和大量军队将领,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徐达、常遇春和蓝玉的地位,相当于我军的彭林粟,那么得到常蓝系功臣支持的朱标,在明朝的地位恐怕不难想象。
这么一个开国太子,怎么可能是文弱书生,虎狼之君的概率倒是更大一些。
朱元璋原本对自己的安排非常满意,对身后事非常放心,便没有大规模清洗功臣的打算,反而为了让功臣继续拱卫朝廷,也为了朱标继位更顺利,朱元璋和开国功臣们都结成儿女亲家。
比如凉国公蓝玉的女儿嫁给蜀王,定远侯王弼的女儿嫁给楚王等等。
这样一来,太子朱标和朝廷功臣、掌兵藩王都结成利益共同体,明朝二代的权力结构稳如狗。
天有不测风云。
1391年朱元璋命令朱标巡视西安,给以后迁都北方做准备,结果因为路途遥远,那年头的医疗条件也不行,朱标感染风寒,于1392年去世。
疼了一辈子的嫡长子先自己而去,谋划三十年的政治布局一朝推翻,可以想见朱元璋是心如死灰的。
但朱元璋是明朝的皇帝,不是寻常人家的老头子,他已经65岁了,那时候属于黄土埋到头顶的人,他必须在仅剩的时间里,重新选择接班人,完成明朝的政治权力布局。
一般来说,太子朱标死了,重新换个太子不就行了?
关键的问题是,朱元璋把全部赌注都压在朱标身上,如果新太子不能和朱标的班子对接起来,那么一切都要推倒重来。
朱元璋的首选应该是年长嫡子,比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年纪从大到小一路排过来。
但在朱标去世的时候,这些年长嫡子都封到各地开府掌兵了,看封号就知道,秦王在西安,晋王在太原,燕王在北平,周王在开封。
朱标在南京有自己的班子,这些藩王在封地,也有自己的班子,真要选一个去南京做太子,原朱标的班子大概率不能接受。
尤其是常蓝系功臣集团,是以姻亲血缘关系做纽带支持朱标的,现在突然冒出一个藩王,没有任何共事经历,也没有血缘关系,凭什么支持他?
要知道秦王朱樉的姻亲是卫国公邓愈,晋王朱棡的姻亲是永平侯谢成、儿女亲家是颍国公傅友德,燕王朱棣的姻亲是魏国公徐达,周王朱橚的姻亲是宋国公冯胜。
这些开国功臣都有自己的老部下,和常蓝功臣是两个系统的,可能战争年代就开始争功了。
在没有朱标居中调和的情况下,让他们支持常蓝功臣继续掌权,不爆发内战就算给朱元璋面子。
所以藩王继位就被朱元璋给pas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