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老和山下小学僧:简述抗战:手撕神剧,致敬英烈(一)|2022-04-24

近年抗日神剧盛行,虽然非常理解有些人对当年没能在战场上轰轰烈烈全歼侵略者充满了遗憾(因为本人父亲就是一名资深神剧爱好者),但只有真正了解先辈们面对的是何等强大的对手,我们才能理解革命英烈的伟大。

抗日战争早已尘埃落定,不过大多数人只是熟悉零碎的英雄事迹,故此,本文从一个大视角和大伙重温一下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据最新教科书定义,抗日战争已由八年改十四年,起点为“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历史事件,但很多人会忽略当时日本方面的情况,实际上,用两个字形容当时的日本就是:失控。

很难想象,像九一八这样的重大事件,居然不是日本高层策划的,而是几个中级军官私下干的。

从清朝末年开始,日本在中国东北一直有驻军,即“关东军”。到了北洋时期,中国四分五裂,日本人觉得机会不错,于1927年制定了攫取整个中国东北的计划,基本思路是:鼓动东北独立,然后纳入自己势力范围,最好别动粗,尽量做到代价低、收益高,名声还好听。这事当然得找东北土皇帝张作霖来办,只要老张一点头,事就成了一大半。

老张虽谈不上雄才大略,但也不是白给的主,日本人的好处他想要,日本人的事情却拖着办,一套滑不溜手的处事哲学下来,日本人只能干瞪眼。于是,日本军方打算来硬的,而日本首相担心硬来会导致东北反日,不利于长期统治,没同意。

然后就发生了瞠目结舌的事情,1928年6月,关东军的一个高级参谋,只是一个大佐,竟然私下策划了皇姑屯事件,把张作霖炸死了。

这事直接导致继任者张学良(张作霖之子)在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中国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这意味着日本没法浑水摸鱼了,首相很郁闷。但下层军官却大受鼓舞,堂堂东北一把手,咱说干就干了。于是,在最应该强调纪律的军队,日本政府的约束力越来越弱。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进一步抵制日本,日本人很快就明白不能指望张学良搞独立。最终,一个日军中佐和一个日军大佐,也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决定干一票大的。这俩厮于1931年9月18日派人炸毁自家铁路,并嫁祸给中国军队,然后谎称遭到中国军队袭击,蓄谋已久的日军借此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九一八事变就此爆发。

图片

因为张学良意图和平解决事端,奉行“不抵抗政策”,而老蒋也是这个意思,结果导致东北很快沦陷,1.5万名日军把20万中国东北军赶出了东北。

为什么张蒋二人会选择不抵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条估计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日本政府也在积极阻止自家的军事行动。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一个月,日本政府就注意到关东军很不安分,于是给军方施压,还惊动天皇下谕令整顿关东军军纪。皇命不可违,军方只好派人到东北宣传旨意,要求部队别惹事。

结果这个派来宣旨的家伙本身就不是好鸟,故意泄漏消息,诱使石原板垣二人赶在旨意到来前一刻发动事变。九一八出事当晚,日本领事馆很快得知张学良不准备抵抗,于是要求板垣停火,有个领事劝得急眼了,差点被日军少佐拿刀劈了。

第二天,日本政府召开紧急内阁会议,意思很明确:分裂东北这事得慢慢来,你们这种莽夫做法只会弄巧成拙,现在停手还来得及,赶紧和谈,避免事态升级。注意,日本政府不是好心,只是分裂东北的思路和军方不同。

不过,这么大的事,一天的会议哪够开啊!就在政府内阁和军部打嘴仗的功夫,关东军竟然已经占领了东北,期间完全不理会政府要求停战的命令。

其实,当时日本政坛的混乱程度和国民政府相比也不遑多让,首相换得比衣服还勤快。新上任的首相犬养毅,立马派人到中国和谈,大体方案是:日本承认东北是中国领土,但东北经济归日本管,名义上归你,实际上归我。这做法非常阴险,既避免了过度刺激欧美列强,也缓和了中国民间反日情绪,为日本消化东北争取时间,属于猥琐发育的打法。

那结果怎么样呢?借你十个胆都猜不到。

1932年5月15日,十一名日本海军青年将校和陆军士官见习生,强行冲入犬养毅官邸,把首相杀了,史称“五一五事件”。事后,迫于民众压力,这十一人从轻发落,被视为英雄。而在中国这边,违抗命令的关东军也得到了表彰,石原板垣二人更是官运亨通。

图片

犬养毅死后,海军大将斋藤实接任日本首相,从此,日本政府就成了军方跟屁虫。更离谱的是,仅四年后,这厮被激进派嫌弃太保守,于是也被刺杀了……就日本这世道,正常人还有活路吗?

伪满洲国

既然首相都挂了,那东北的事就按军方意思办吧,成立一个“满洲国”当傀儡,然后让民国政府签字画押认下这桩事。

日本人说,既然事儿都已经办了,你就认了吧。民国政府说,这可是割让国土,明着认了,让我以后怎么混!日本人一看,居然还敢反抗,那就再打一顿。

伪满号称长城以北的东北都归它们,日军以此为借口进攻长城以北的中国军队。这回,老蒋就是再傻也知道这群日寇不可能善了,于是,电令张学良、何应钦全力反击,并调动中央军精锐北上抗日。

1933年,中日双方在长城沿线爆发了一系列战斗,史称“长城抗战”。

图片

长城抗战是中日军队真正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手,国军20多万,日军4万加伪军3万,激战三个月,最终国军伤亡4万人,日军公布伤亡2400余人(日军有瞒报伤亡传统)。

虽然双方战损悬殊,长城以北国土尽失,但国军打得极为壮烈,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打得日本人也有点发怵。打到最后,日本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停战意向,可见鬼子也伤到了元气。此时老蒋正忙着在江西“剿共”,便欣然同意和谈。

可惜,民国政府是一个好牌打得烂,坏牌打得更烂的主,双方边打边谈,最后签订《塘沽协定》,默认了日本对长城以北的占领,并且承诺不在冀东驻军,换取日本不再进攻长城以南地区。但是,就鬼子那个连自己首相都能随便干掉的德性,协议还不如草纸管用。

1935年,鬼子故技重施,打算仿照满洲国,在察哈尔、绥远两省(现内蒙古、河北、山西一带),建立一个“蒙古国”。

次年,绥远抗战爆发。

这次关东军虽然也是擅自行动,但没有亲自行动,而是以伪蒙军为主力进攻绥远。经历过长城抗战,老蒋自然不会把伪军放眼里,调5个中央师进入山西的同时,还有心思想着顺路围剿红军。

后来傅作义干净利落把绥远的事情办妥了,一时间成了全国英雄。

图片

消息传来,东北军痛哭流涕,早知道咱们也应该在东北干一仗啊!带着“不抵抗”帽子的张学良更是悔恨无比,多次向老蒋请缨,要求援绥抗日,打回老家,但老蒋说“攘外必先安内”,非要张学良留下来“剿共”。

血气方刚的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老蒋,要求一致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后在中共中央的斡旋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图片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936年底。

七七事变

前面说的事情主要在关外,作孽的是关东军。其实,日本在华北也有一支驻军,清朝造的孽,叫“中国驻屯军”,后演变成华北方面军。这帮关内鬼子看着关外鬼子狼突鸱张,早就按耐不住了。

1933年长城抗战后,日本人发现鲸吞中国肯定得噎死,只能蚕食,于是,华北的驻屯军就逮到了机会。还是毫无新意的老套路,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妄图制造第二个东北。

1935年,驻屯军先是借着亲日分子被暗杀的由头,强迫国民党签订《何梅协定》,国民党承诺党部和中央军完全撤出河北、平津,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鬼子一看,这民国比软柿子还容易捏,又找了个更蹩脚的借口,签订《秦土协定》,民国政府拱手再让两省主权。

这民国未免也太好说话了吧,于是鬼子又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来处理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一切政务,相当于国中国。你猜怎么着,也同意了……

图片

冀察政务委员与日军将领合影

干完这一串事,鬼子只花了大半年时间,看得出来,咱们这个民国政府,并没有比晚清政府强多少。日本原本打算蚕食,现在看起来太保守了,一口吃成胖子不是没可能啊。

此时,刚好又遇到日本国内一件大事,非常大的事,大到直接让日本走火入魔的事。

日本政府虽然成了军方跟屁虫,但军方也有明白人,总是胡来肯定不行嘛,治理国家又不是儿戏,所以弄了几个正常人到政府干活。激进派一看,这哪行啊!

1936年2月26日,上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在东京大杀四方,他们包围首相官邸、陆军总部、警视厅,干掉了俩前首相、教育总监、财政大臣等多位高官,现任首相侥幸逃脱,最后实在闹得不像话,被军方镇压,史称“二二六事件”。

经这么一闹,日本政府彻底法西斯化,成了一个军政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图片

东京街头的造反士兵

二二六事件后,日本更加凶相毕露。1936年4月公然向华北增兵,据《申报》调查,驻屯军由1700人增至1.4万人,还有伪军数万。8月,通过纲领性文件《国策基准》,将扩张(也就是侵略)作为长期国策。

这下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日军全面侵华只是时间问题。在这种危急时刻,老蒋居然还在一门心思剿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日本驻屯军增兵后,联合伪军将北平包围,于1937年7月7日借口士兵失踪挑起“卢沟桥事变”,也叫“七七事变”。

这下就算是傻子也知道,日本要的不再是一省两省,而是整个中国。

图片

号称失踪的士兵 志村菊次郎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一开始没打算全面侵华,人家打你只是想让你承认满洲国,没想到你还反抗,一来二去把事情搞这么大,人家才迫不得已全面侵华。这种人显然是地摊文学看多了。

日本不是小国,自然是啥人都有,其中一定会有明眼人提出过务实政策。但自从几任首相白白成了冤死鬼,务实就不可能成为主流,就那种烈火烹油的社会状态,没有最激进,只有更激进,无论谁都不可能降温,直到军国主义这把大火把日本烧成灰烬,然后重新开始。只是日本人没想到,这把火竟然还烧出了一个涅磐新生的中国。

日寇的三路战略

七七事变刚开始和九一八有点像,是一个鬼子大队长私下胡来,因为有东北的例子摆在那,只要是个日本军官都不会安分,妄图重现一万鬼子赶走十万国军的奇葩事。不同的是,这回中国士兵相当硬气,驻守平津的29军,曾在长城抗战中拿下九一八之后的首次大捷,威名赫赫,与鬼子刺刀见红不落下风,逼得鬼子一时半会下不了台。

这时,日本国内又出现了两种声音:第一种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干;第二种认为现阶段日本应该避免陷入战场泥潭,得和谈。你绝对想不到,九一八事变的始作俑者石原莞尔,竟然也主张息事宁人,说明这赌徒一把赌赢后,懂得收手,有几分战略眼光。但是你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不能阻止兄弟们升官发财啊。

尽管日本政府、军部,包括华北驻屯军司令,一致同意不扩大事态,并且给有关单位发了明确指示,可这么多刹车皮依然没能刹住这头法西斯战车。保守派很快向激进派妥协(首相都能随便切,谁敢不妥协),同意从东北、朝鲜调重兵进入华北。

调兵需要时间,于是日军假意和谈,骗得29军高层团团转,军长为了展现诚意,内撤阵地、外拒援军,丝毫不做防备。

七七事变爆发后20天,日军调兵完成,5万精锐发起“平津作战”,29军十万将士浴血奋战,仍不敌。仅4天,北平、天津沦陷。29军伤亡过万,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日军公布伤亡仅千余人(日军有瞒报传统,但平津作战伤亡确实不大)。

图片

当时的宛平城与卢沟桥

日军占领平津后,因为打得太过顺利,又坚定了速战速决的想法,持续从本土增兵华北。为了快速灭亡中国,制定了三大路战略。

第一路:西路
赶来华北参战的关东军,念念不忘蒙古,与驻屯军组成“蒙疆兵团”,沿平绥铁路(北京-包头)向西打,意图占领山西,和北平天津连成一片,控制华北。华北一到手,顺便就解决了蒙古问题。
第二路:中路
成立“华北方面军”,第1军沿平汉铁路(北京-武汉)向南打,经冀中、河南,直逼湖北湖南,威胁华中。
第三路:东路
华北方面军第2军,沿津浦铁路(天津-南京)南下,经山东、苏北,直奔江浙、上海,直取华东。
此三路大军为主力,每两路之间,再布置一支战术兵团,既可策应三路主力,也可在空白地带扩大战果,战略部署不可谓不周祥。
不过,说到战略,咱们这边从来就不缺人才。
打破三路战略

除了东北的关东军、华北的驻屯军,日本在中国还有一支驻军,上海的“海军特别陆战队”,约4000人,后演变成“华中方面军”。为了打乱日军由南往北的三路战略,也为了老蒋心中的小九九,1937年8月,国军主动进攻上海日军,淞沪会战由此拉开序幕。

不过就在淞沪会战爆发前几天,日军的三路战略率先开张了,西进的蒙疆兵团7万人,刚出北平城就一脚踢到了铁板上。6万国军战士,凭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之地,在南口、居庸关一带与鬼子激战18天,惨烈程度直追淞沪,这就是不为多数人知的“南口会战”。

图片

此战是中日精锐首次堂堂正正对决,最终国军伤亡3万,日军伤亡1万,以日军胜利而告终。随后蒙疆兵团沿铁路直扑大同,大同守军不战而逃,日军轻松占领山西北部。
图片

不过,南口会战又把鬼子打迷糊了,哪个白痴说“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你来南口试试!

南口会战结束时,淞沪会战正如火如荼。

老蒋的嫡系精锐部队,除了卫立煌和汤恩伯在华北阻击蒙疆兵团外,几乎全部投入战场,包括教导总队和财政部税警总团。各军阀一看老蒋这么下血本,也都不敢藏私,之前的勾心斗角化成了空前团结,桂军、粤军、川军、滇军、湘军、东北军等部精锐先后投入战场,总兵力达70万。

日本人一开始还没当回事,稍微给上海添了点兵,回头紧锣密鼓搞三路战略,毕竟所有资源配置都围绕华北在部署。日本人很清楚,上海路途遥远,补给线漫长,只有脑袋被门挤了才会放弃华北而跑到上海去打仗。
但随着中国军队蜂拥而至,日本人只能硬着头皮不断增兵,没办法,皇军总不能打败仗啊。于是,日本在淞沪战场下的赌注越来越大,没过多久,上海的胜败已经不是面子问题了,这么多赌注要是赔了,天皇就得切腹了。终于,大本营决定将战略重心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从华北和本土陆续抽调部队增援上海,总兵力达30万。

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最为惨烈的一场会战,双方血战3个月,最终国军伤亡30万,日军伤亡6万,以国军惨败而告终,堪称“一流士兵、三流统帅”的高度概括。

图片

遭日军轰炸的上海

淞沪会战后,日本将上海的部队组建成“华中方面军”,沿长江追击国军,从上海一路打到南京。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20万来势汹汹的日军围攻10余万士气低落的南京守军。12月13日,南京沦陷。

除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上海到南京沿途也尽显日寇禽兽本色,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奸掳焚杀不下南京,入目尽是地狱景象。

至此,民国首都沦陷,政府迁都武汉。在战术上,日军取得了胜利,但在战略上,日军被迫改变了决战的地点和方向。

八路登场

时间回到南口会战后的华北,1937年9月。

就在淞沪战场持续升温,华北国军不断抽调至上海时,日军三路大军中的中路、东路相继开拔,很快打进河南、山东。西路的蒙疆兵团跨过南口后,与中路军相互策应,进攻山西太原。于是,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的太原会战就此爆发。
因为山西离陕西比较近,八路军改编后归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序列,抗战初期主要在山西作战。而山西是晋绥军的地盘,所以很多影视作品讲的都是八路军和晋绥军的故事。
山西到处都是两山夹一谷的雄关险隘,日军计划从恒山和五台山之间的平路进攻太原,所以必须拿下平型关和忻口两个关键点。整个过程有三场比较著名的战斗,很有代表性。
图片

第一场:平型关战斗

南口会战后,蒙疆兵团伤了元气,躲在大同烧杀抢掠(日军激战后,通常都会对当地百姓干禽兽不如的事情)。布置在两路大军之间的那个战术兵团就过来帮忙了,这就是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板垣师团,在中国战场和70余个师先后对阵,师团长就是那个发动九一八的板垣征四郎。(抗战初期日军一个师团相当于中国一个军,有几万人。)

9月下旬,板垣师团分出一部打算先拿下平型关,打开南下太原的通道,结果在平型关附近与国军激战三日,未得寸进。日军呼叫增援,于是,国军也找帮手,阎锡山致电朱德,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随后,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一带设伏,正式打响了八路军抗日第一枪。

图片

平型关大捷主战场

战斗由林彪、聂荣臻指挥,1.2万名八路军战士布下口袋阵,板垣师团的一个步兵大队和辎重队,约1000人,一头钻进伏击圈。这铁定是没跑了,全歼,八路军伤亡600余人。

别看咱们是以多打少,门道可多着呢,你想想,鬼子又不是木头人,不是你想伏击就能伏击的。而且,在外围负责阻击援军的独立团,面对数倍于己的鬼子照样打得精彩,甚至还乘胜追击50多里,光复了涞源。

八路军首战告捷,展现了高超的指挥水平和战斗素养,此后八年,虽然装备奇差,却经常和鬼子打出1比1的交换比,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为数不多的亮点。

后来,这支部队一直打到了朝鲜,打出了全球公认的“地表最强轻步兵”,一举扭转了世人对中国军队孱弱不堪的印象。

第二场:忻口战役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几年时间里,汉风网遭受到的攻击不计其数,我们一直在坚持。所以购买会员的老友,请添加汉风网微信。有问题及时给老友解决,也避免失联。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老和山下小学僧:简述抗战:手撕神剧,致敬英烈(一)|2022-04-2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