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宣布,成立一个临时的中央。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1935年10月5日,在位于卓木碉一个喇嘛庙的会议上,他如是说道。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发现眼前的一群人个个面色凝重、低头不语,整个喇嘛庙内鸦雀无声……
他知道,自己与毛泽东之间的博弈开始了,而且他认为自己将是胜利者。
分裂已难以避免,那个后来被毛泽东称为“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刻”即将到来……
看到这里,你是否倒吸了一口凉气?
开除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党籍?还能有这种操作?
事实上,党内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而说这话的人,在党内也曾经享有过极高的威望。
他是党的元老级人物,资历比毛泽东深,地位比毛泽东高,实力更比毛泽东强。
开国上将许世友说过:“在党内除了毛泽东,谁也不是他的对手!”
1919年,年仅22岁的他在“五四运动”时成了北大的学生领袖,从那时开始就走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而彼时的毛泽东还在北大图书馆当着不起眼的管理员。
1920年,年仅23岁的他就成为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3位发起人之一,他负责组织工作,主要指导工人运动;而彼时的毛泽东刚回到湖南,当教员。
1921年,年仅24岁的他成为了建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并担任主持人的重要角色;同一个会上,毛泽东是记录员。
1922年,年仅25岁的他就代表中共前往苏联,成为了中共惟一一个见过列宁的人;而这时候的毛泽东,仅仅只是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
1923年,年仅26岁的他就代表中共,领导发动了京汉铁路大罢工;这一年,已经30岁的毛泽东第一次从湖南调往中央工作。
1927年,年仅30岁的他就当选为中共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在这一年选择离开大城市,到农村去钻山沟。
1928年,年仅31岁的他在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留在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毛泽东此时已经开始在井冈山打游击。
1935年,年仅38岁的他就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核心领导人;毛泽东则刚刚通过遵义会议进入红军领导层;
……
看他前半生的人生履历,简直可以用“火箭式飙升”来形容,30岁时,他就能取得很多人穷极一生也取得不了的成就。
他确实与毛泽东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人都拜北京大学教授、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李大钊为师;
二人都有超前思维,不约而同地拒绝留洋,认为留在国内是研究和了解中国社会的最好途径;
二人都擅长搞群众运动,毛泽东擅长搞农民运动,而他擅长搞工人运动;
二人都是党的一大代表,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前半生二人旗鼓相当,可为什么后半生二人境遇如此不同呢?
在毛泽东建立不朽功勋、名烁古今的时候,他却远逃香港、美国、加拿大,在众叛亲离、贫困潦倒之下了结此生……
接下来,我就深入地分析一下这个中共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给党内带来分裂的人——张国焘。
2
1935年6月18日,毛泽东所在的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所在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史称“懋功会师”。
会师后,两支部队先是度过了热烈的“蜜月期”,然后又面临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问题一:会师之后的部队,由谁来统一指挥?
问题二:下一步,红军往哪个方向走?
对于第一个问题,张国焘打着自己“小算盘”,他已经当选为中革军委副主席,但他有更大的企图。
当他知道毛泽东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只剩下1万多人,而自己的红四方面军有8万人时,一种只手遮天、顾盼自雄的得意,一股凌顶俯瞰、天低吴楚的霸气,在他体内匝绕、弥漫、膨胀。
对于第二个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一方面军的意见是“北上”,以张国焘为代表的红四方面军的意见是“南下”,在“两河口会议”中,他被迫同意北上方案,却又心存不甘,从中作梗。
很快,毛泽东和党中央从三个方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是中央派往红四方面军的干部遭到抵制;二是红一、红四方面军相互尊重的气氛被恶意扭曲;三是张国焘公然伸手要权。
直到后来,分歧已经明朗化、升级化。整个过程,毛泽东都在坚持底线、原则的前提下灵活的妥协、退让,而张国焘却在步步紧逼,争夺军队行动的决定权和指挥权。
时间越拖,矛盾就越来越激化,红军内部因不同意见而矛盾重重,当红四方面军听到“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时,甚至一度产生了武力冲突的念头,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立刻表明立场:“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这才勉强平息了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