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武汉在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里,首创“任何市民无48小时核酸,健康码变灰码”的防疫新举措。
这一模式,用现在全国上海,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采用的官方命名,就是“全员常态化核酸”。
因为我生活在湖北,因为担心给全国网友造成“宣传地方政绩”的感觉,因此这种模式刚诞生时,我并没有像其他大号一样宣传。
从今年今年一月,奥密克戎首先突袭天津以来,奥密克戎已经肆虐了全国绝大多数的一二线城市。
奥密克戎最难防的地方,就在于“前期感染无症状”以及超快速的传播速度。
一个一线城市,只要在发现第一病例时,奥密克戎提前“社区传播超过一周”,传播链超过三代,往往一个城市就要拿出一个月的时间,甚至拿“全员静止”这样极端破坏经济的方式来阻碍病毒传播。
经过几个月与奥密克戎作战,我认为“科学防疫”,“最低成本达到动态清零效果”,最重要的就是“尽早发现奥密克戎的初期传播”。
要将“奥密克戎发现在城市传播链初期”,“对经济常态化损伤最小”,整体成本最低的就是“全员常态化核酸”。
近期,网络突然出现一些“算经济账”的高人,甚至将“动态清零”说成是“核酸检测”公司扩大业绩,多赚利润整出来的。
一些“算经济账”的,算出一二线城市,全员核酸一年的花费是1.5万亿。
他们给全民的结论是:国家花这1.5万亿,可以省掉其他抗疫经费,是经济成本最低的防疫模式。
1.5万亿,是我国去年经济的1.5%,这么高的成本,还仅仅是“常态化核酸”这一项,这一防疫措施重要,但是并不是“包治百病”,能够替代取消其他防疫模式,这是对比以往防疫措施的“增项”。
虽然这类“经济账文章”的结论都是支持“常态化核酸”,但是每年1.5万亿的“低成本增项”,怎么看都有些“阴阳怪气”。
壹,常态化核酸的“便民性”
最近许多一线城市的“全员核酸”,因为人口过于密集,时间又过于紧迫,很多社区很多小区无法执行好“每一楼层轮流下楼”的精准模式。
大排长龙,还有部分人解下口罩抽烟打电话的情况,每人间距1.5米更是形同虚设。
这种集体核酸,很多人排队超过一小时,并且大排长龙带来一个病例,导致一群“密接”的风险。
许多人将这种“场景”对标到“常态化核酸”之中。
这样一个小时,巨大传染风险的行为,还要每两天,或者每三天来一次?
你是不上班,所以不知道打工人辛苦的傻缺么?
实际上,在深圳,武汉等城市的前期操作中,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只要事先根据人口密度,设置得当,在一个城市不是“疫情爆发状态下”,在小区周边的“便民核酸点”做核酸,从扫码登记到做核酸不到10秒,排队做核酸的总时长不到十分钟,即便排队时间极端一些,也不到半小时。
我认为,一旦“常态化核酸”成为国策,协调每一个企业给员工每周一个“半小时的核算假”,或者允许任意一天“以核算理由迟到不纳入考核”,这样的经济成本,相比较城市进入“全员静态管理”,所有企业还是有能力也有意愿承担的。
贰,经济账的“两大误区”很有欺骗性
在许多算“全员常态化核酸”经济账的文章里,都是将全员常态核酸的成本,和“全员封城”的经济损失,进行对比。
我见到一个算法,还是“部分靠谱”的。
就拿上海市一年的GDP4.2万亿来算,每个月的GDP就是3600亿。我们假设每个月“不同的城市因为疫情爆发”要进行2周的“全域静止封城”。
每个月不同城市滚动封城,根据前四个月的经验推算,每个月被封控的规模,几乎等同于上海的GDP规模。
而每个城市受到两周的全员静止,对经济的整体损失在20%~40%之间,因此我国“封城导致的经济损失”粗略算法,是3600亿的40%,接近1500亿。
折算一年的“封城经济损失”,大约是1.8万亿,接近全年经济规模的2%。
不要小看2%的经济规模,这相当于把我们5.5%的经济增长,给干到了3.5%,连带导致的失业潮,倒闭潮,政府税源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要“实现经济最小代价的动态清零”,这个1.8万亿的封城经济损失一定要“努力减小到最少”。
常态化核酸的一个经济账“误区”是将全员常态化核酸和全员封城进行“完全替代”。
我们在强调推行“全员常态化核酸”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强调常态化核酸最快发现隐秘传播,只要后续跟进科学溯源和快速防疫,能够尽量避免“全员封城”的结果。
可是“简单粗暴”的替换概念为“做了全员常态核酸就一定能够避免封城措施”,这是一种“捧杀”,一种过高预期。
一旦个别城市初期动过常态核酸发现了“奥密克戎隐秘传播”,但是奥密克戎多点突入,又隐秘传播了一段时间,最终导致这个城市还是只能选择“局部封城”来实现动态清零时,到时候大家就会觉得“常态化核酸”最后还是躲不过封城。
给人的感觉就是“常态化核酸”成为最终封城前夕,徒劳的“智商税”,这个成本白白增加。
我们必须强调,全员常态化核酸,是能够将后期“封城几率”降到最低的最佳方式,但是并不是完全取代。
经济账的第二个误区,就是将常态化核酸的成本,算高了!一些研究机构,参照的全员常态化核酸的成本,是目前上海北京,以及前期吉林长春的一个月循环十几次的“常态核酸”成本,再乘以全国所有一二线人口,得出“全员核酸”的成本。
我看到一个“较为权威”的算法,根据一二线城市总人口5.05亿的规模,平均每人一个月的“常态化核酸”,参照北京上海吉林长春,得出每人240块,最终结论一二线城市全员常态化核酸的每月成本是1250亿左右。
按照全年十二个月累加计算,一二线城市5亿人口的全员常态化核酸,成本为1.5万亿元。
最后研究机构的结论是:全员常态化核酸的每年成本是多花1.5万亿,比封城损失的1.8万亿经济成本更低,是划得来的。
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鼓励推动全员常态化核酸。
真不知道这样的算法,这样的“低成本划得来”,是动态清零的低级红,还是高级黑。
叁,常态化核酸的正确方式和正确成本
我们要“接受全民常态化核酸”,第一个是前文说到的,每周耽误不到十分钟。
第二个是“公共场所的便利性升级”,对于没有疫情扩散的城市,公共场所扫码要做到和支付一样简单,并且正常情况下,“七天无核酸才显示灰码”。
当城市出现病例,出现中高风险区,根据划分的不同等级地区,分别要求“三天无核酸变灰码”和“两天无核酸变灰码”。
每一个城市网格,常规配套“全员七天一核酸”的便民采集点,平时就备好“疫情发生后新增核酸采集点”的位置。
等到城市在“常规核酸筛查”中发现隐秘传播,根据疫情紧迫程度,对各网格的“核酸采集点”进行增派人手,将“全员七天一核酸”的采集能力,提升到三天一轮或者两天一轮。
全员常态化核酸,在“无疫情一二线城市”,对普通居民的要求应该是七天一轮或者十五天一轮。
对于重点人群:包括老年机构服务人员,医院工作人员,机场,高铁站,公交,公安交警等社会公共安全服务力量的执勤人员,以及商超工作人员,快递员,餐饮业从业人员,可以升级到3天一核酸。
这样平均算下来,一二线城市5亿人口,一个月人均常态核酸是4次,也就是一共20亿次常态化核酸。
在没有疫情的城市,常态化核酸当然没必要“一人一检”,根据人口密度,采取二十人一混,甚至五十人一混都是可以的。
现在在北京和上海,大范围混检的人均每次核酸价格已经降到3元。
就算一二线城市常态化核酸增加了人力成本,我将3元的混检价格升到4元,考虑到核酸异常后,精确检验要求一人一管,并且频次快速增加,我将人均成本提升到5元一人。
最终,一二线城市在无疫情状况下,人均四次“大比例混检”的常态核酸成本,也就100亿人民币。
乘以十二个月,常态化核酸这个“科学防疫前期最重要增项”额年度成本应该在1200亿左右。
这个1200亿的成本,对比封城接近2万亿的成本,哪怕是把封城几率降低十分之一,这个成本也是划得来的。
同时与一些人幻想的“躺平后”的经济成本来对比,躺平后疫情不会消失,制造业不会满员,你上班时,办公室的工位永远有请假同事。
家中老人会在一轮轮疫情下不断减少,你和年轻的家人则是一轮轮的感染,逐步培养变异的蛊王。
全员常态核酸的1200亿成本,和这样的“后果”进行对比,也是划得来的。
当然,许多人指出全员常态化核酸,一线社区人员和一线采集医护人员的“人力成本”和付出也是很大的成本。
我最近在武汉周边的三四线城市调研,在和一个局级领导座谈的时候,他刚刚在市里开了一个会议。
他给我讲解一个“财力不足的三四线城市”如何增加付出“本不宽裕”的防疫成本。
他提到,一个三四线城市,无法像一二线城市那样,用“落户积分”或者购房补贴来奖励一线抗疫人员。
两年前,曾经有人提出“一线抗疫人员子女高考加分”的提案,可是随着全国疫情扩散,许多城市一线医护和社区公安等一线人员的投入常态化,这个高考加分也很难执行。
三四线城市能够做的,就是将“城市仅有的原本一些公务员隐藏福利”向一线抗疫人员倾斜。
比如一个三四线城市,最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居住环境最好,原本用来“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的人才公寓,可以优先安排给一线抗疫单身人员居住。
对于结婚的“一线抗疫人员”,过去,三四线城市的公立幼儿园,公立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政府和各市直单位公务员家庭本来是孩子“默认入学”的。
今年,这些“隐形福利名额”全部让出来,一线抗疫人员的子女,可以优先入读公立最好的幼儿园,中小学,不受“学区限制”。
每个城市拿出比封城少得多的“经济成本”,给全民公共活动和消费创造更多“便利福利”,然后将一些“公职人员默认隐藏福利向一线抗疫人员转移”,这才是全员常态化核酸能够长期执行的三大保障!
让所有人认识到全员常态核酸“成本真的很低”,对于发现初期隐匿传播真的很有用,对于大家增加的“不方便”真的很少,这一“动态清零”最重要的科学防疫政策,才能得到全民拥护!
贩卖的焦虑应该少一点,让大家认清正确防疫举措的科普应该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