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4月的经济数据公布了。
1~4月整体的经济差强人意,可如果剥离一季度,单看四月份,那真的要用“超预期的差”来形容。
四月毕竟有最特殊的疫情封控所影响,经济主动脉的疫情封控依旧影响五月上半月,但是从目前的防疫形势来看,下半月和六月情况会明显好转。
因此,四月五月可以被看作“穿越隧道前的最后黑暗”。
可是这几个月,大家太难熬了,许多朋友问我,就算“隧道快走完了”,那又有多少人能抓住“穿越隧道的光”呢?
壹,四月的先导数据就很“吓人”!
许多朋友看了今天公布的1~4月经济数据之后,大吃一惊,信心崩坏。
实际上,在今天之前,前期公布的部分经济数据,就让我心里有预判了。
对四月经济数据最有预判价值的,是前天先公布的金融数据。
金融数据背后都是“资金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钱”。
其他数据还很可能“失真”或者粉饰,但是从钱的流向,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国经济的各组成部分,“日子到底过的怎么样”。
今年四月的金融数据之所以“吓人”,是因为部分指标比2020年2月疫情新发,全民最恐慌的阶段还要差。
比如,四月的社融增量是9102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51%。
这说明社会各“部门”,无论是居民房贷,还是私营企业投资,全部都“无需求”,不借钱,不扩张,都过“紧日子”。
第二个数据是人民币贷款新增6454亿元,对比去年,同比下降56.1%,其中大家最关注的“住户贷款”,同比下降78.6%。
住户贷款的大头是“住房贷款”,以及不含住房贷款的居民消费贷,这两个数据都是大幅度下降。
居民“住房贷款”数据是比开发商“销售总额”,“销售总面积”更能反映市场情绪的指标。
这表明在四月份,老百姓对房地产的“认知出现了扭转”,购房意愿降到了冰点。
除了住房贷款之外的消费贷,大家不要想着就是“消费主义”,套路贷。
这里的“消费贷”,基本上代表购车分期,大件家电分期等等。
这一块的信贷都以60%以上的幅度降低,表明大家对汽车,家电等大件商品的需求也全面抑制。
贰,四月经济到底“拉胯在哪里”?
有了前天的四月金融数据,我对今天的整体经济数据已经有比较差的预判,可是单独四月的数据,还是“太冷了”。
4月份,最影响经济的数据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
这其中,商品零售26874亿元,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2609亿元,下降22.7%。
消费如今是净出口,投资,消费这GDP三大马车里,最重要的引擎。
在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也超过58%。
如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降低,当然不仅仅是上海疫情影响了上海一个城市的消费。
而是受上海疫情外溢影响,全国多地采取静态惯例措施,最受伤的当然是餐饮业,其次是网购以及快递业。
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疫情封控下发生的“物资短缺”持续成为热搜,导致大多数人的储蓄恐慌,很多人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
我身边很多朋友探讨的就是如何“更换大冰箱”,买更多食物,比较奢侈的消费,就是买一些健身器材,在家里做好“身材管理”。
如果只是四月一个月的社会消费数据很差,大家的信心或许不会受挫。
最关键的是,五月因为北京疫情,另一经济重镇北京处于半封状态,上海的封控在五月得以延续。
更重要的是,去年五一是“2020年疫情后一个相对反弹的旅游长假”,去年五一产生的旅游消费,对比今年仅有的少量“露营帐篷”消费,会造成很大的“负增长”。
大家普遍感受,五月的经济数据可能比四月还难看,只是目前的预期是“6月一线城市生活会回到常态”。
与前天公布的社融数据大幅下降相比,4月份M2同比增长了10.5%,创了去年2月份以来的新高。
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确实足够宽松了,投放的货币已经是去年以来的最宽松。
问题就在于这么多的货币,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居民百姓,都没有信贷欲望和需求。
这些投放的货币,如果都汇集在政府部门手里,那可以想象,接下来就应该是“大规模基建集中救市”了。
叁,打压房价能够提振消费么?
在四月经济数据出来之后,所有人担忧的都是“崩掉的消费”,也有很多人提出各种建议。
我看到一种得到很多支持的声音:说房贷压缩消费,必须把房价真正打下来,消费才有出头之日。
他们的理由就是我国的居民杠杆率都高达60%了,因此必须降杠杆促消费。
这是“非常危险的建议”。
首先从经济规律上,房价崩盘,并不能降低居民杠杆率,而是让绝大多数居民的“资产”沦为“负债”。
房价崩盘,居民的“贷款”和负债不会消失,只会有两个结果,一方面居民被收割持续还债。
另一种就是大面积违约,居民个人信贷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承受房价暴跌的坏账风险,最终结果是金融体系和个人信用的双破产。
一个个人信用破产的人,还如何促进消费?
另外,是我要提出一个从没有别人提出的观点。
我认为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个人消费观念的冲击,像极了日本上世纪的“广场协定”。
提到广场协定,我们经常说“日本没有主权,才会被美国威胁日元升值,国家经济崩盘”,我们有经济主权,因此不会被美国威逼,就不会有“广场协定”。
在货币上,我们确实不会遭遇“广场协定”。可是日本经济“消失的三十年”,是广场协定导致“房地产泡沫破灭”,随后是房价暴跌,经济停滞。
房价暴跌之后,日本年青一代“消费观念”被彻底改变,变成“低消费极简生活”。
年轻人不结婚,不生育,不消费,诞生“平成废宅”。日本社会的“通胀率”确实很低,几十年几乎“没怎么涨价”。
可是低通胀率的背后,是“消费观念彻底扭转后”的低消费生活模式导致的。
如今我国虽然没有被逼迫签署“广场协定”,可是三年疫情对“居民消费习惯,消费意愿”的冲击,不婚不育不消费群体的出现,真的和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初期很接近了。
或许我们和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相比,所差的“就是房地产的崩盘了”。
肆,如何抓住“穿越隧道的光”?
即使四月五月经济数据如此艰难,国家依然没有提出“调整5.5%经济增长目标”,可见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愿意选择躺平。
从目前的疫情形势,接下来的半个月,全国都可以和上海进行“半个月”的清零攻坚。
从六月开始,经济就要进入“常态化复苏轨道”了。
针对小微企业,特别是餐饮业失去的信心,我觉得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光,还是“刺激消费”。
刚刚结束的重量级经济论坛上,过半的经济学家鼓励“直接向老百姓发钱”,只不过发钱的主体不同。
我认为去年集中整治,设置“红绿灯”的互联网平台,现阶段可以“开绿灯”了。
我不建议直接全民发钱,因为现在“改变的消费模式”,会让大家得到钱也存起来。
我认为应该让各大平台,结合算法,直接发放“消费券”。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是餐饮业,因此可以优先发送餐饮券。
当然,对于很少使用手机的老人群体,一些低保户,可以发超市粮油券。
这些消费券多以抵扣或者满减的形式,以少量金额,撬动更大的消费。
不能是全额兑换式的通用券,这没办法撬动消费。
当然,消费券发放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强势介入,对于忙乱涨价,干扰市场行为的,要坚决打击。
前两年各省政府为了刺激消费,曾经发放过少量消费券,可当时的危机程度和当下不能相比。
2008年经济最差时,也曾经发过消费券,甚至现金,但当时导致通胀居高不下。
我国今年前四个月通胀1.4%,4月才2.1%,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承受“消费券”带来的轻微通胀。
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宽松,绝大部分投入了信贷,可是居民和私营部门都不借贷,资金就在空转。
宽货币直接投入消费,当下的效果会比信贷要好。
就在今天,国外评级机构,破天荒上调了拼多多,阿里,腾讯和网易的股票评级,都调整为“超配”。京东上调为“适中”。
这些国外金融机构,往往在国内体制内都是有“不具名信息源”的,他们改变互联网平台的评级,显然也认为他们在接下来的中国经济里,会扮演更重要角色。
只有消费券刺激,从需求端提振,最终传导到中小微企业,以及上市公司。
我国历次非常紧迫的经济风险时,股市一个阶段牛市,也能缓解社会矛盾。
比如2008年,2014年。
在消费端刺激需求,改变大众消费观念与习惯后,最终也刺激改变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利润。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结合“全面基建”,“混合所有制”完成节点等概念,可以阶段性用“股市慢牛”来重建全民信心,让大家资产增值。
现阶段楼市,股市两个蓄水池,楼市已经到冰点,还不敢启动了,那么磨底的股市,是让全民“资产缓慢增值”,稳定民心信心的最佳途径。
当然,无论是“消费券”刺激消费,以及“股市慢牛”,都是我对六月后,经济复苏的“建议”,这可不是我对六月的百分百预判!
但是这个夏天,“消费券”刺激消费,是稳定信心,转变消费观念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