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这本书,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并不起眼。它没有明确的归属,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更不是法家。
但是这本书却是最被低估的一本书,书中详细记述了管仲的思想,不光有教育、军事等内容,最精华的是关于发展商业的论述,以商立国、以商止战的思想完完全全超越了时代,即使是现在的很多经济政策,也都是脱胎于《管子》。
春秋时期,有著名的春秋五霸,五霸之首霸叫做齐桓公。
齐桓公没当国君之前被大家称为公子小白,说明他确实挺小白的,自诩平生有三好:好吃、好田、好色。
那他是咋成为首霸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个人,管仲!
事实证明,当国君自身能力并不重要,会不会用人最重要。
重农抑商?不!士农工商皆国之柱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把土地看得重于一切,除了种地和读书,其他的都是不务正业。就算现在农民地位不如古代高,你到农村去转一转,很多家大门上也挂着「耕读世家」的大牌匾。
在古代,农民的地位是相当之高。在统治者看来,只有踏踏实实种地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这话当然不错,但是有些失于片面,第一个扭转这种偏见的,就是管仲。
管仲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人,虽然他没有经商天赋,自己做生意做一次赔一次,但却很有商业思维,明白商业的精髓所在,这种人现代有个词可以很好形容: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也不一定都是贬义词,至少在管仲这里不是,因为眼高到一定境界的话,是不需要用手的。
管仲的眼界有多高呢?读完《管子》以后我是彻底服了。
在《管子·小匡》中,管仲提出了「士农工商」这样一个概念,几千年来,无数人疯狂的诟病这个说法,认为中国重农抑商的根源就在这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封闭落后的罪魁祸首就是管仲。
这就有点扯淡了,读书切记不可断章取义,这句话的全称是「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看到没,管仲认为商人是国家之柱石,丝毫没有贬低商人的意思。而且之所以要提士农工商,是为了给他另外一项政策服务,那就是四民分业。这两条政策是要合在一起看的,管仲提出要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人四类,这四种人分别有各自的聚集区。
为啥要这样做呢?管仲认为这有几个好处,首先可以让相同行业的人聚在一起,有利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其次能让大家安心于自己的行业,不至于看别的行业好而见异思迁,最后还能形成一个很好的传帮带氛围,有利于下一代从小就掌握专业技能。
这政策对士农有啥影响不好说,但是对工商这两类人来说,实在是太好了。工匠聚在一起,各种小技能,小绝活就没有私密可言,生产力提升飞快;商人聚在一起,则可以相互交流商品信息,供需关系,有效地稳定了物价,优化了资源配置,有效的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
在管仲独创的这种模式加持下,齐国的制造业和商业突飞猛进,都城临淄出品的丝绸制品,畅销周围各诸侯国,以至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这种社会职能分工比欧洲至少要提前一千年,临淄最鼎盛时期,拥有人口三十万,「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最早就是用来临淄大街场景的,而同时期欧洲最繁华的都市雅典,只有区区 5 万人。
搞社会职能分工只是管仲经济思想中最不值一提的理念,他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宏观调控,微观放活」。
「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活」
「微观放活」说的是通过国家力量大力推进民间商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
在这一点上,中华上下五千年,能超过管仲的几乎没有。
为了增加临淄的吸引力,管仲居然开办了国营妓院。
你别笑,真是国营。
他在临淄开设了七个女市,每个女市里面有精心挑选的女闾 100 人,合计 700 人,借此大力吸引外来商旅。
齐国位置位于胶东半岛,本不在交通要道之上,但是许多豪商巨贾宁愿绕道,也要来个临淄数日游,临淄的「国际美誉度」一时无两。而管仲也被后世的风月业尊为了「祖师爷」,名垂千古。
《管子·霸言篇》中还记载,为了招商引资,管仲命令空车而来的商人不要收取税费,徒步背东西来的也不要征税,而且他为外国商人专门设立了宾馆,每三十里设置一处,前来休憩的商队如果只有一辆车,那就管人的饭,如果三辆车,那么连马的饲料也包了,要是五辆车,还给配备可供差遣的小吏。
就问这种服务,还有谁?
从此以后,「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搞好微观的同时,管仲并没有放松对宏观的管制和调控,在宏观上,主要是通过税收和专营这两种手段实行控制。
先说税收,作为农业国,中国自古以来的税收都是以田税为主,说白了就是农业税,按照耕种田地的亩数征税,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什税一」,也就是百分之十的税率,最低的时候是汉初文景之治时,一度达到了三十税一。
这个税率严格来说一点不高,现在我们的企业所得税还是 25% 呢,个税根据收入不同,最高能到百分之四五十。
但是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这样的税率依然可能因为老天爷的忽然变脸而让百姓无法负担。
管仲的做法很有创意,两年征税一次,实行浮动税率,丰收之年税率 15%,普通年景 10%,如果遇到歉收之年则降为 5%,假如发生了饥荒,颗粒无收,则免税。
这种征收方式明显灵活合理得多,而且已经具备了现在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的雏形。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居然就有人能够想出这样的创意来。
关于征税的理解,管仲明显要高出同时代的人几个数量级。
他懂得用征税来巧妙地增加国家收入,比如说国家有大量的布,他就不再征布税,改为对原材料麻征税,麻价因为征税而暴涨,布价自然也就飞涨,这时候卖出去就能大赚一笔。
在对外贸易上,管仲也有自己的税收调节法,如果外国商品质量高过本国,那就对外国商品加税,降低其竞争力,控制其输入;反之本国如果有优质产品需要出口,那就降低出口税收,增强本国商品竞争力。
这一招现在被广泛的用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过这早都是管仲玩剩下的了。
管仲对宏观经济的管制,真正的杀手锏是著名的盐铁专营。他独创的专营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极为深远,一直延绵至今,我国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大一统,而没有像欧洲一样分裂成一个个小国,专营制度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农耕时期,盐和铁是最重要的两大自主性产业,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没有人能够不吃盐,农活和家务也离不开铁器,这属于刚需。
国家的土地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农田,也就是耕地;另一类是非农田,也就是山泽湖海。对于耕地,农民正常缴纳田税,然而对于非耕地,则一般不加管制。
但是山里能产铁,湖海有盐池,这些可都是丰厚的利润。如果将这些管制起来收归国有,一方面不会加重正常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还能丰盈国库。于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盐铁专营政策横空出世。
比如说对食盐,管仲开放了盐池让民众自由生产,但是生产出来的盐需要统一卖给国家,禁止私下买卖。国家按照固定价格收购食盐并且销售。
比如说对铁,管仲也并非是完全收归国有,产销全部国家进行,而是实行国有民营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所有的铁矿都是国家的,任何人不准私自开采。国家允许私人进入冶铁行业,生产出的铁器按照品质定价销售给国家,中间的利润差价国家拿走三成,商人拿走七成,等于说按照 30% 征收了所得税。
这种专营制度其实就是后来国有企业的雏形,由国家控制了影响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民间资本是逐利的,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感,而国有资本则不一样,只要管控得当,是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的。
随便举两个例子,在我们国家,不管你住得多偏远,即使单独一人住在大山深处,都会有人贴心地为你开通水电,即使这条线路的成本你缴纳一百年的水电费也无法回本。
为何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供水和供电都是国营的,国企虽然也追逐利润,但是更多的要完成自己与生俱来带有的使命,那就是「共同富裕,保持稳定」。
再比如说,前些年网上一帮子人鼓吹外国人爱看书,在地铁上也是抱着书看,而中国人则是人手一个手机。后来才证明了,真相是外国地铁里没信号,只能看书。
为啥会没信号呢?因为地铁里通信号代价太大,付出回报不成比例,所以私人资本控股的运营商就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而中国则不一样,只要是关系人民利益幸福的事,亏钱也要办。
两千多年前的齐国,凭借着专营制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不过这还不是专营制度最奇妙的地方,真正神奇的地方在《管子·海王》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盐铁专营,不需要从民众手中加税,既没有增加民众的负担,又富饶了国库。从中征收上来的分红收入远远大于正常的田税收入,逐渐成了后来每个朝代中央政府的最主要财政来源。
从此以后,专营收入就成了历代王朝最为依仗的收入手段,唐朝时曾经取消了专营制度,不过安史之乱后很快就又重新恢复了专营,到了宋朝,专营制度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大部分「硬通货」都被纳入了专营,只为了最大程度保证中央政府数目庞大的官员和禁军。
专营制度的创立,让中国成为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国家成为了可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政策。发展到现在,专营制度已经逐步演化为了国有企业,在越来越完善的法律规范下,国企正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切都还要归功于管仲。
攒着钱不花?那可不行!
从《管子》中我们还能发现,管仲的思想很超前,超前到就仿佛是一个「穿越者」一般,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这里面有两点都在《管子》中有明确的论述。
在《管子·奢靡篇》中记载了鼓励消费这个观点。管仲认为大家应该买买买,「俭则伤事」!如果大家都不消费,都攒着钱不花,那就会造成商品流通困难,生产力退步。这个观点在提倡勤俭节约的古代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只要不是奢侈浪费,多消费这事一点都不错。
关于理由,管仲是这样说的:「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意思就是说只要不去堵住利润的源头,那么商人们就会日夜不停地经营,富裕的人只有不断消费,贫困的人才有事做,不会饿死。
就拿现代社会来说,只要经济一萎靡,政府就会降息,鼓励大家花钱不要存钱,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有消费才能促进生产,刺激经济。
除了鼓励消费,管仲还提倡投资,《管子》中就这样说过,如果年景欠佳,百姓们活不下去,那么国家就要大力兴建楼台馆阁,这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搞活经济。
你能想象么,这种观点居然出自 2000 多年前的古人之口?
这一招可谓屡试不爽,美国大萧条、德国战后经济恢复,用的都是这一招。
我们现在很多人崇拜西方的各种经济理论,那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认真学习过我们自己的历史,很多东西,本就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打仗?不,商战就够了
很多人爱看商战剧,认为那些商界大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精彩得很。
但其实《管子》中还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商战,比那些虚构的影视剧精彩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