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势收复西沙
那是 1973 年,中国南海地区并不安宁,南越秘密派兵登岛,进行数据测量,伪造领属标志。
见中国并无实际行动,直接出兵占领 6 个岛屿,伤我渔民,毁我渔船。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南越企图「温良恭俭让」的中国做出让步。
军事嗅觉敏锐的许世友,怕中央再次谴责,却无实际行动,因此直接给中央书信一封:
「西沙情况逐渐复杂,南越舰队必须当大事来抓,并且立刻组建指挥班子,派舰艇巡逻,舰艇内要有足够的战备物资,以供驻岛民兵使用。」
毛泽东一看,连山东悍将都气这样,在报告上写下「同意」二字。
小打小闹还真干不过南越军舰,毕竟这些年我国在海军这块进步并不大,不仅仅是海军,陆空同样如此。
1974 年 1 月 19 日上午,我国派出去的 4 艘舰艇,总吨位加起来还不如人家一艘舰艇吨位大,火力也不如人家猛。
许世友意识到:既然舰艇吨位不如人家,那就空军来补,再继续登陆作战。
许世友以最快的速度调整部署:海军没有优势,那就用空军来补,军区轰炸机、战斗机、海军歼击机、轰炸机在一声令下便升空西沙,掩护我军行动。
我军顺利登岛后,近战直接就给越军干趴下了,还没到 10 分钟的战斗,南越士兵纷纷缴械投降。
收复西沙,许世友前后只用了不到 4 小时,便将中国国旗重新插在被南越占领的岛屿。
对于这次西沙对越作战,中央是非常满意的。
之后邓小平也意识到许世友的强硬态度,足以换西沙四十年太平。
西沙是太平了,可越南不改狼子野心,随着胡志明逝世,越南内部亲苏势力呈指数级增加,蓄谋新的战乱。
1975 年,越南南北统一,称霸东南亚的野心日渐显露。
为此,不惜成为苏联的马前卒,把自己捆绑在苏联扩张战略的战车上,入侵柬埔寨、老挝等国,在中越边境制造流血冲突。
昔日的同志加兄弟,如今成了喂不熟的白眼狼,既然菩萨心肠感动不了你,便只好祭出雷霆手段了。
1979 年,邓小平在与美方领导人的会晤中,这样说越南:「小孩子不听话,该打屁股咯」。
同年 2 月 17 日,中国宣布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作战。
随着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中国边防部队突破边境线,深入越南境内,对越南军队发起英勇反击。
战火纷飞,解放军派出两个军从河谷沿线进攻越南的高平镇,主力方面集结了五个军团,从东北方向对谅山发起急速抢攻。
谅山距离当时的越南首都河内较近,约为 140 千米距离,是一道天然的防守屏障,也是胜败的关键。
许世友迅速制定出战策,先从云南境内派遣出一支先锋部队,向越南的黄连山省省城老街进军,按计划抵挡越军的三个师团以及一个生产师团,阻断越军后方的支援补给。
起初,我军把主力战场定在河内,一共出动 15 万兵力左右。
但很快又从广西和云南调动两个主力集团军参战,约合 30 万兵力,分别由许世友和杨得志负责总指挥。
当时越军得到苏联的军备和军事技术支持,信心满满。
但我方的广西军历来作战凶猛,以战力高出名。
一到前线,士兵们便一个个士气激昂,立马对越军进行了迎头痛击,把他们的锐气磨灭了。
2 月 18 日,我军迅速占领越南的老街与芒果街,到了 3 月 2 日攻陷高平,3 月 4 号则顺利攻下了谅山。
在实现战略战术目的后,我军于 3 月 16 日全部撤回到中国境内,一个月的反击作战,和 1962 年打击印度侵略者时一样干脆利落。
战事大获全胜,但许世友作为东线广西方向的指挥官,却因战斗损失惨重,面临诸多争议。
二:战后备受争议
许世友负责的东线兵团,有 6 个军 19 个师,都是机械化作战,虽然赢了战争,但是伤亡过大。
越南地形比朝鲜还复杂,山地丛林随处可见,想机械化行军,不现实。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越南的武器装备比中国还先进,如果硬要说解放军是机械化作战,其实「摩托化」更贴切。
想想当年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那才是真正的机械化,最终还是吃了瘪。
许世友面对各种舆论压力,从不解释。
只有他心里清楚:师傅打徒弟,互相穿插,互相发现。
明白的人都知道「对越反击战」有难度。
面对一个与自己「曾经如此相似」的国家,我军还是「第一次」。
无论军事作风还是战斗习性都十分相似,就连将领的意识形态和思维都如出一辙。
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东方国家之间的战斗才是最血腥的。
据统计,从 2 月 17 日到 3 月 5 日,19 天伤亡近 10 万,日均伤亡 5000 人,比朝鲜战争还要惨烈。
许世友作为主将,承担舆论无可厚非。
实事求是地说,东线的战斗确实更加惨烈,伤亡也更多一些。
但战争不能只看表面,东线从广西出发,由许世友带 19 个师向越南高平和谅山进攻,高平和谅山是越南的军事重镇,距离首都河内较近,如果失守,我军便可长驱直入,直逼河内。
越南在高平和谅山层层设防,驻守的都是让法、美两国吃尽苦头的精锐部队。
另一方面,东线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我军行动受助,相比东线,西线则轻松许多。
东线伤亡是西线的两倍,但歼敌数量也是西线的两倍之多,西线歼敌 1.3 万,东线歼敌 3.4 万,如此看来,伤亡大是必然的。
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倘若不是许世友挂帅出征,或许这场反击战会打得更漂亮。
但历史没有如果。
而且通过诸多历史资料比对,除了许世友挂帅,当时的情况也没有给中央领导人其他选择。
三:呼声最高的刘、粟身体抱恙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亲点许世友挂帅出征,自然是智囊团经过会议决定的。
1979 年,虽说开国将帅凋零不少,但老帅当中在世的还有刘伯承、徐向前等人,大将中也不乏粟裕、谭政、萧劲光、黄克诚等人,和许世友同为开国上将的就更多。
其他人中挂帅呼声最高的,当属刘伯承和粟裕。
刘伯承是川中名将,领导过南昌起义,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抗战时期的八路军主力师师长,著名的刘邓大军的主心骨。
粟裕是十大将之首,最难的时候带着残部在强敌环伺的险境打游击,多年后带着新四军苏中七战七捷,最后指挥了名震中外的淮海战役。
他们出马,开局就是天花板,打越南小弟那就是手拿把攥的事。
可天不遂人意,79 年的刘伯承和粟裕,身体抱恙,再让他们带兵打仗,那也是力不从心。
刘伯承因为战争时期,眼部受伤,一边眼睛视力几乎为零,仅靠着另一边还算正常的眼睛,硬是坚持指挥完了几十万人的作战,直至建国后还继续在军师人才培养方面发光发热。
多年用眼过度,晚年的刘伯承几乎啥也看不见,就连最基本的行走也需要旁人搀扶,而且彼时的他已是 87 岁高龄。
粟裕也没好到哪去,虽说比许世友还年轻几岁,但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已经是多次重伤昏迷,鬼门关走了好几回,阎王爷都跟他混了个脸熟。
最后抢救回来,粟裕体内的弹片还没能完全取出,这些弹片伴随了粟裕的余生,在他晚年时常折磨他,使他头痛欲裂。
若不是身体不佳,抗美援朝,粟裕就应该已经上了。
当年邓小平选将许世友,也强调:非他莫属。
除了许世友的强硬作战风格可以给越南以颜色,二是国际形势迫使我们必须速战速决。
四、许世友作战风格,一贯强硬
许世友投身革命非常早,资历这一方面占据了先天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