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虚声:战国名将简史,孙、吴、白、廉、王、李是怎么回事|2022-05-29

每一个名将都是一部史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让人着迷。这些故事很复杂么?当然很复杂。但也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解读,只需要思索两个问题,就可以找到简单版本。

第一个问题:春秋数百年群星璀璨,百家争鸣,人类智力爆发;为什么会出现最杰出的名将群,伴随最剧烈的战争和残酷的杀戮?孔孟、老庄、韩非、墨翟等人苦苦思索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孙、白、廉、王、李这些战场终结者?

第二个问题:类似的事情为什么在十七世纪之后,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师辈出,最终却指引人类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大战?

两个问题之间的关联,就是立体史观的精髓。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很多宏观论述,也需要一些微观考证。今天这个文章,就说说战国名将们。前面两篇文章,大致写了一下始皇和二世,但这些远远不足以描述立体史观中的战国时代,所以这里从名将视角诠释一下。

平面史观中,为将者需要冲锋陷阵,为帅者要统领三军。冲锋陷阵的将军可能成为英雄,也可能沦为狗熊,但基本职能是去冲锋。统领三军的统帅,可以如将军一般冲锋(白起、李牧、项羽、卫青、李靖),也可以坐镇中军(如廉颇、韩信、徐达、曾国藩),但职能是运筹帷幄。立体史观大致也是如此。

但平面史观没有明确区分军事家。而立体史观中,军事家要么如孙武、克劳塞维茨那般构建完整的军事理论,要么如成吉思汗、努尔哈赤那般通过实践拉出一只完整的队伍。当然如毛泽东那般既有理论又拉队伍的人是少之又少。吴起、曾国藩之类,算半个军事家,都是优秀统帅。但吴起算名将,而曾国藩不是。

伏羲到周文王这一脉络演“易”之后,相当于对华夏文化开源。战争的艺术,相当于是一个系统。孙武构建的兵法,相当于把战争升级为艺术。因此孙武为百家诸子之一,东方兵圣。但孙武构建的战争艺术,从战场技术讲到攻防造势,讲到人性运用,太“正”。孙膑的兵法,就比较“奇”。孙武与孙膑,相当于“正奇”对应。此后的东方军事实践,就是这么个套路。孙武和孙膑的兵法套路,在军事史上虽然理论成熟很早,但并不能算他们的独创,而是那个时代战争实践的一种理论升华。他们的理论出来之后,发过来推动了战争走向高峰。吴起、庞涓、白起、廉颇、王翦、李牧这些名将,都是东方兵法的实践者与推动者。

这些人并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有一个脉络。了解这个脉络之前得明白——

 

什么是战国?

 

春秋和战国,一般听起来像两个名字,好比张三李四这般。其实不是在这样子,春秋和战国是两个系统。要说战国时代的战争,其实非常复杂,可以写好多文章。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的书籍和文章,能把人看得脑袋大。但是呢,有价值的思路在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如何简单呢?战国那个时代,除楚国之外,大国强国都在黄河流域,大部分事件的核心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再具体一点,其实就是围绕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争夺。秦占据关中平原,推行“连横”战略,试图吞下华北平原。其它六国(长江流域的楚国也可以延伸到华北平原南部)围绕华北平原彼此争夺,或者“合纵”而对抗秦。名将的故事,大致如此。

再简化一下,秦要向东吞华北平原,得拿下太行山。太行山是中原之脊背。秦国对魏国、对韩、对赵的战争,其实就是围绕太行山的战争。但秦国拿下太行山周边,统一天下的路就走了大半。实际上来说,直到宋之前,中国历史东西走向时代,都是围绕太行山争夺。即便是抗战敌后根据地时代,中共也是围绕太行山布局。

图片

再从历史进程上简化,从军事角度上,有两场战役非常重要:晋阳之战和长平之战。古人关于春秋战国做了简单描述: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标志着战国拉开大幕。

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单独抗秦,标志着战国走向尾声。

这两场战争都是围绕太行山而展开。

 

大义之终结

 

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晋国发迹于晋文侯时代。此君拥立周平王东迁,杀死周平王的最大政敌。作为回报,周平王让晋国拥有代替天子征伐的权力,晋国因此而兴起。可以说晋国兴,而春秋始。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虚声:战国名将简史,孙、吴、白、廉、王、李是怎么回事|2022-05-2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