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2022年5月25日,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国家下达了“六个方面33项措施”的一揽子稳经济计划,涉及了包括退税、铁路航空专项债、小微贷款在内的累计12万亿,该计划也被市场称之为12万亿救市计划。
这次12万亿经济计划的规模,相当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4万亿的3倍。消息发布以后,市场一片欢腾,开始翘首期盼随之而来的楼市与股市暴涨。
遥想中国当年,释放的4万亿直接推动了中国股市和楼市强势上涨,大量资金的注入让中国很快就从美国引爆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12万亿公布的今天,还会情景再现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点,那就是,这次的12万亿与当年的4万亿性质一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2008年的4万亿,本质上是MMT现代货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这些天量基础货币的投放直接催生了中国地方债,而2008年之前的中国基本是没有地方债问题的。但是,从2009年开始,天量货币投放下中国地方债开始猛增,到2015年激增到13万亿,到2022年已经激增至30万亿。可以说,4万亿直接拉动了基础设施在内的全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成就了从2008年到2021年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制造了庞大的地方负债。
当年中国版的4万亿,从效果而言,与美国2009年开启的3轮QE带来的4.4万亿一样,都促进了经济发展,暂时摆脱了次贷危机带来的低谷,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将4万亿负债背在了地方政府而非中国央行身上,美国则将4.4万亿华尔街债务背到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
同时,与当年的美版4万亿一样,中国的4万亿也是直升机撒钱模式,由政府直接印钱购买债券,实际是将基建债务背到了政府身上。
如果说08年的4万亿是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的话,那么,这次的12万亿就是弱刺激。区别在于,上次的4万亿使用的是超常规的QE货币核武器,现在的12万亿不过是使用常规货币工具的常规武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次的12万亿主要是提供信贷,但依旧需要提供其他资产作为抵押物,这一点与当初的4万亿直接放水是完全不同的。本质而言,这次的12万亿依旧是国家动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
支持这一观点的另一个依据是,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这次的12万亿同样是以基建为主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其他年份,12万亿并不算很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51.9万亿元;2021年1至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54.4万亿元;2022年1到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7万亿。看到上面三个数字,大家还会觉得这次投入的12万亿很多吗?与2020年和202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这次的12万亿更像是中央在督促地方政府加紧落实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以提振国民经济。
明白了这次的12万亿的着重点是在稳定国家经济大盘采取的弱刺激计划,再来分析市面上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观点就容易多了。某些砖家将这次的12万亿弱刺激偷梁换柱转换成了类似四万亿QE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进而利用民众对4万亿提振国家经济的错觉,推导出楼市和股市即将暴涨的结论,纯属混淆视听,误国误民。
【QE钝化】
从2021年12月的1.2万亿降准,到2022年1月份的大规模降息,我们看到一个非常诡异的趋势,那就是,降准和降息并未带来股市和楼市上涨,其中尤其是股市,更从2021年12月的3700点跌到了2860点。按照在2015年股灾期间的经验,只要国家大规模降准降息,那么,股市一定会上涨,但这一规律在现在已经失灵。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份,两个月内累计降准降息不仅未能提振市场反而导致股市下跌。这说明,通过释放流动性措施刺激国民经济的效果正在逐渐钝化,这就是血饮在2021年2月9号文章中全网首先提出的QE钝化现象。
根据这一概念,血饮并没有在2021年12月6号央行宣布降准以后发表股市将会上涨的结论,反而在2021年12月13号在微博发表题为《股市为什么年底总会涨一波》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这次的上涨不过是“年终奖行情”,请大家捏住资金不要跟风。事实证明,后面的股市发展完全印证了血饮的判断,血饮预判的12月13号,也确实就是A股一年来的最高点3700。之后,股市就开始一路下行。
血饮之所以能够提前预判股市走向,其根据很简单,就是QE钝化。同时,QE钝化的判断依旧是消费天花板下压。从2014年美联储开始缩表加息到2018年特朗普暗中停止加息,再从2018年到2021年美联储无限QE印钱拉高全球通胀,中国经济反复经历了超级通缩和超级通胀的双重打击,个人、企业也经历了冷通缩和热通胀的双重杀伤后,随后的楼价上涨、股市低迷以及企业效益下滑,都让国内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同时,未来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让普通居民逐渐转变观念开始存钱以备不时之需,于是,可供支出的收入减少叠加现金为王理念的双重效应之下,消费的天花板开始不断下压。
试想,如果大家都在减少支出,那么生产收入必然减少。生产和消费下行,出口又面临疫情和美国打压,消费、生产、出口都不理想,这样反过来导致民众对未来的预期逆转,保证最基本需求、不再超前消费、大量存钱就成为民众共识,任谁都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死循环。
预期转变下,个人和企业都不再寻求贷款消费和扩大生产,这样消费的天花板又会进一步下压,这就导致了即便降准降息释放大量的流动性,还是没有人主动贷款,货币释放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就开始无限钝化,这就是QE钝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国际上看,美联储已经如血饮判断的那样开始连续加息,加息导致美元从全球市场抽回美国境内。在加息过程中,美国会持续打击油价,以低油价+强势美元配合加息。要知道,目前国内很多化工、钢铁企业效益还不错,这是在大宗涨价的前提下,一旦美联储加息打击原油在内大宗产品价格,美联储加息不会因为市场预计而停止,只要美国再次摆平沙特,那么,原油和其他大宗产品暴跌将无可逆转。届时,通缩将会再次爆发,2014-2016年股市和楼市暴跌、出口遭到打击的情况就会再次出现。
目前的情况下,国家采取12万亿的救市政策就是在应对国内外出现的这种不利状况,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为,强化基建的同时稳定房地产市场,则基建投资就会稳定,就会有便捷的信贷途径,农民工和普通职工的工资才能够顺利发下来。同时,有了收入,支出就会扩大,也就能支撑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从4万亿开始到现在,QE钝化越来越明显,这就提示我们,必须找到现有政策以外的其他方法来战略性逆转当前困境。
【初露锋芒的崛起信号】
对此,国家已经提出了一个重大对策,然而,这个对策几乎被淹没在了12亿大水漫灌的坊间喧嚣里。
这个重大对策有两个主要信号:
第一,2022年4月10号,国家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第二,2022年4月14号,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启动,并于28日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很多人感觉非常迷惑,国家为什么在这个事件节点发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什么紧接着又快速将京杭大运河补水疏通?这两个政策一前一后,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很多人的解读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果真只是如此吗?其实,建设统一大市场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宏伟规划,其核心目标就是意见中说到的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将经济全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配调度。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是一个宏达的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我们这一代人都不一定能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然而,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历史上却曾经成功实现过,且与京杭大运河建成密切相关。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经纬】
历史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过程始于隋炀帝时期。
公元605年,黄门侍郎裴矩向隋炀帝提出了打通河西走廊,重新恢复陆地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该思路与隋炀帝不谋而合。之后,裴矩受命出使甘肃张掖,开出优厚条件,鼓励西域商人与中原通商贸易,短短五年时间内就打通了河西走廊,重新恢复了直达长安的陆地丝绸之路;同样是605年,在裴矩经略河西走廊之际,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开出了20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打通以后,隋朝打通了与扬州在内的江浙富庶地区建立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