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外交工作方面,面临着异常艰难的局面……
对此,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总理曾无限感慨的说:“外交战线是一个不流血的战场,每一仗胜负都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和利益。”
当然,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一般都会觉得外交工作离生活很遥远,绝大多数人对“外交工作困难重重”的说法都听过,但很难有切身的体会,不知道怎么个困难法?
为了让你有深刻的感悟,现在就进入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
1950年的元旦,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元旦,但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并没有在北京与人民群众共庆佳节……
1949年12月底到1950年1月初的这段日子里,他正身处于苏联首都莫斯科西南郊27公里处的“姐妹河别墅”里,此时的他正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难题。
是的,这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时代巨人,此时确确实实面临着难题,出题人则是另一个时代巨人——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
事情还得从几个月前讲起。
1949年夏,就在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时,毛主席、周总理为国家外交政策制定了三大基本方针,一曰“另起炉灶”,二曰“一边倒”,三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所谓“一边倒”,便是在冷战的局势下,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月2日,苏联政府就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自此,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11月12日,毛主席收到了斯大林的电报,他正式邀请毛主席出访苏联。同日,毛主席回电斯大林,感谢他的邀请,并表示会于12月初动身。
毛主席非常清晰,此次出访苏联,一来是要向世界表明中国鲜明的外交态度,二来是负有一份收回国家主权的重大使命——废除1945年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一个新条约。
旧条约对中国来说并不公平,它使苏联牢牢控制了远东的利益。何况,它是由国民党政府签订的,可如今中国并不由国民党掌权。
新中国成立之时,新政府就已经向世界宣布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此次去苏联,毛主席更是要表明这个坚决的态度。
带着势在必得的决心 ,毛主席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专列……
12月16日,莫斯科时间下午6时,两位时代巨人在克里姆林宫见面了。
一阵寒暄之后,谈判便进入了正题。
当毛主席谈到重签一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问题时,斯大林却表现得很冷淡,推辞说这个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是取得了美、英同意的,要弄清楚是应当宣布保留1945年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还是应当声明将对它进行修改,或者现在就对它作相应的修改,这些都需要慎重考虑。
显然,第一次会面时,谈判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12月21日,在斯大林的70岁寿辰庆典之时,二人在莫斯科大剧院第二次会面。之后一天,毛主席又参加了莫斯科为斯大林举行的祝寿宴会,宴会从晚上的8点钟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毛主席迟迟找不到与斯大林正式会谈的机会。
两天后,在斯大林的别墅,二人第三次见面。
二人谈及了多个重要话题,但对于要签订的新条约,斯大林却有意回避,依然只字未提。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斯大林几乎每天都让人报告毛主席的饮食起居,但一直不同毛主席见面,始终不谈签约的事。
在无休止的等待中,毛主席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愤怒的对苏方人员说:“你们把我叫到这里来,什么事也不办,什么事情也不谈,什么意思?我这次不仅仅是来祝寿的,更是来办事的!”
显然,为了苏联的既得利益,斯大林一直用无声行动的表达他明确的意思——不愿签订新条约,谈判陷入到了僵局之中……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毛主席面临的“进退两难”难题。
“进”吧,斯大林避而不见,谈判迟迟打不开突破口;
“退”吧,若此时回国,那么“条约”的事只能不了了之,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决心又如何彰显呢?
说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切身感受到了外交工作的艰难性?关键是,如何打破僵局呢?
就在此时,一个意外事件打破了僵局,也使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当然,如果深入分析各方的利害关系,就会发现这个“意外事件”并不意外。
大家想不想知道当时局势的微妙性?为了让大家更清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国际各方行为背后的动机。
提前预告一下,这个分析过程会比较“烧脑”,但一旦你看懂,就会大呼妙哉!
2
讲一个《博弈论》中的“枪手博弈”模型。
假设有甲、乙、丙三股力量,其中甲方力量最大,乙方力量次之,丙方力量最小,但“乙 + 丙”的力量大于甲。各方都要保全自己不被吃掉,又要想办法吃掉对方,那么三方会选择什么策略呢?最终结局如何呢?
让我们推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