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国竞争的底层逻辑已经变了,以前是地缘势力范围的竞争,如今是产业体系和供应链的竞争。美国在对华竞争中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企图用地缘手段解决产业问题,进而强行缔造一个具有排他性质的产业经济势力范围。
在西方的政治逻辑中,大国崛起势必然伴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张。这种扩张具有严格的军事性和较强的排他性,即通过暴力手段控制某处地区,并在一般情况下不容许其他大国插手,关键在于:大国扩张势力范围的出发点是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有别的大国加入进来,就不符合这个原则了。
正是因为如此,大国势力范围扩张的结果,往往是血腥又残酷的战争,且战争的性质有两种。
一种是针对所谋求的势力范围内国家的战争:譬如美墨战争!
美英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工业化进程,与其他欧洲国家没什么两样,美国工业化程度越是深入,对外谋求能进一步支撑工业升级的原材料市场和倾销地的野心也就越大。于是,在大资本家的干预下,以武力进行领土扩张的计划摆上白宫议事日程。
问题是向哪个方向扩张呢?
北边肯定不行,加拿大是英国的地盘,1912年,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刚扬言北上兼并整个加拿大,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就被英国一通胖揍,连总统府都被烧了。
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英军火白宫
柿子总是要找软的捏才合适嘛,而盘踞在北美大陆东边和南边的墨西哥,就刚好不错。领土大,但实力不强,很容易被拿捏,就这样,美国先煽动墨西哥境内的德克萨斯地区种植园主叛乱,要求他们并入美国,后又利用墨西哥政府出兵镇压之际,强行占领了原属于墨西哥的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今天的新墨西哥地区,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美国获得了广阔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日后决定美国工业产值登鼎的西进运动,奠定下夯实的基础!
另一种是针对所谋求的势力范围内其他大国的战争:比如日本与中俄的战争。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日本跟中国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而1903年的日俄战争,则是日本跟沙俄争夺辽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
可以说,殖民时代的所有大国战争,归根结底,都是争夺势力范围的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学者不厌其烦的鼓吹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因,在他们看来,咱们崛起同样会搞势力范围扩张那一套,而眼下的西太平洋地区,又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带,所以中美迟早会迎头相撞!
这就属于典型的井底之蛙了!
以史为鉴没错,但不顾时代变迁,强行套入固定的角色生搬硬凑,得出来的东西只会是不伦不类。
日俄战争
当然,如果战争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或者是很多大国的势力范围带互相交织重合了,就会出现类似于清末和平瓜分中国的情况。但这些都是暂时,后来的一战和二战相继证明了,只要大国竞争的核心仍然是势力范围的争夺,那么具有暴力性和排他性的大规模战争一定会爆发!
除了军事性和排他性,势力范围的扩张还呈现出另一个特点:地缘性!即大国的势力范围扩张通常是由其地缘政治基础决定的,因而又被称之为地缘势力范围扩张。
简单点来说,在列强争霸的时代,大国在崛起后的首要势力范围扩张方向,多是从自己身边开始由近到远。
造成该特性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战略投送能力有限,距离越远,投送力和控制力越弱。
第二、扩张势力范围的本质是为了攫取更丰厚的经济利益,扩张的势力范围区域里本土越近,衔接越高效,攫取的经济利益价值也就越大化。相反,距离越远的话,运输成本和低下的衔接效率,会阐释掉一大部分利益。
有人会说欧洲是个例外,他们舍近求远,把势力范围都划到离他们本土十万八千里的美洲和南亚去了。
实则不然!
欧洲列强崛起之初,也是就近扩张,英国金雀花王朝强大后,将大半个法国的领土都收入囊中;拿破仑帝国时期,从英吉利海峡打到俄罗斯境内。只不过打着打着庙里的神仙越来越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大家不敢玩得太过火了,干脆就跑到美洲重新玩经营游戏。
而在列强并不多的美洲地区和亚洲地区,大国们在搞势力范围扩张时,均严格恪守着地理位置上由近及远的原则。
美国先打败离他最近的墨西哥,确立起在北美大陆南部的霸权;接着再打败西班牙,获得在中美洲地区的霸权;然后再经过中美洲向南美洲继续扩张,最终才实现门罗主义中“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政治野望。
日本路线也差不多。
甲午战争打败中国,攫取地理位置离他更近的朝鲜半岛和台湾列岛的控制权;日俄战争打败沙俄,进一步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国东北。1937年后,一边由中国东北向中国北部和南部扩张,另一边则由台湾列岛向附近的菲律宾群岛扩张,最后登陆中南半岛。
以地缘势力范围扩张为核心的大国竞争,维持了数百年,直到二战结束后这种局面终于迎来颠覆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