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部分人认为秦国统一天下是非常顺利的,事实远非如此简单。秦人的先祖被认为来源于东方,也就是今天山东东南部到江苏北部一带的沿海,应该本属于东夷的一个分支。因此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有一个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到东方的大海边视察,在琅琊台留下了巡视的记录;然后又去祭祀泰山,同样让丞相李斯刻石纪念。其实从大海到泰山一带原本都是东夷的故地,始皇帝这也算是衣锦还乡的寻祖之旅。那么原本发源于东海之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中原古人把北黄海也统称为东海。比如网红王朗王司徒可以算当今的郯城人,曾被诸葛亮说是: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其实在日照单独划市之前,沿海一大片,都是属于临沂地区的。而诸葛亮是沂南人。因此诸葛亮、王郎和秦始皇原则上都是临沂老乡。
当然在古代叫做琅琊郡。而诸葛氏和王氏都是琅琊郡出身的,在当地有数百年发展史的名门望族。而秦人的历史则比他们都要早。那么秦人既然是东方沿海出身,怎么会在西部崛起了呢?这就在于,秦人的先祖既然属于东夷系,那么就和商王朝关系很近。而商王族同样脱胎于东夷系统。当然商王朝成事后,又和东夷有了矛盾,经常爆发战争。本来是一家为何打仗?那么同样是同根同源的E乌为何要打仗?这就像有些人进城久了,自然开始看不起乡下的穷亲戚是一样的道理。双方矛盾多了自然就会发生战争。而武王伐纣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后来周王朝自诩的各种道德高地之外,本质上在于当时商王的主力军,正和东夷族打得难分难解,其实是被周人偷家成功。周朝建立后,有一部分商朝贵族认栽,于是就被周朝封在了今天的商丘,这就是后来的宋国,还给予公爵的待遇。但是还有一部分商朝遗族不服气,
此时这些人已经落魄,自然不敢继续瞧不起自己的老家人,也就是东夷了。于是部分商代流亡贵族又开始以东夷为基本盘准备搞复辟。他们甚至联络了周王朝的内部人;也就是不服周武王上位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管叔等人,里应外合搞叛乱。不过事情没搞成,就被周公给很快镇压了。周公明白,当时刚刚“农转非”进城当家的周人的人口数量,比东夷加商代遗民少得多,如果让东夷长期雄踞东方,那么早晚还得搞事情。于是就把参与复辟的部分东夷部落直接来了大迁徙,其实就是全族集体流放;而秦人就是被流放到最西边的这部分。秦人既然被流放到了从晋南到关中平原一线,就必然与西戎和狄人杂处。而这些西部少数部落都是争强好战的。秦人为了生存,自然也不能文质彬彬。事情很快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导致犬戎攻破了镐京,西周王朝已经不能在当地立足,于是周平王东迁洛阳。
一路由秦襄公等护送。于是周平王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说把原来肥沃的宗周土地,甚至周人起源的周原一带,都打包赐给了秦襄公。其实不用说周原,就是镐京此时都已经被蛮族部落完全占领了。周平王开出的就是一张空头支票。但是没想到此后的秦人非常争气也非常能打,不但基本收复了整个关中平原,还开始称霸西戎。不过东方的起源,让秦人一直有向东发展的原始动力。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真正开始崛起。所谓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经过公元前260年的长平大战,让六国开始闻风丧胆。但绝不是长平之战后,六国就束手就擒了。其实六国一直在搞合纵,共同对付秦国。在六国最后灭亡的前80多年间,居然搞了5次联合攻秦。最后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42年,也就是距离秦始皇最终灭六国的前221年,只有21年。而此时秦始皇已经继任秦王5年,此时已18岁了。
不过政令基本是吕不韦负责。六国最后一次攻击大秦,是以楚国为盟主,赵国出大将指挥。不过一个缺陷是齐国拒绝出兵;因此只有5国伐秦。吕不韦的办法是集中主力,首先击败了楚国一路。这样另外4国忌惮于秦军的战斗力,害怕再来一次长平挖地沟;于是也赶快撤走了。经过这次挫折,六国再也不敢反扑秦国,最终逐一都成为待宰羔羊。这段历史也说明几个道理:第一,大国崛起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哪怕即将登顶,也会有敌人最后的反扑。第二,多国联合反扑并不可怕,只要一战歼灭其为首的一路,其他的自然做鸟兽散。关键需要有一场大胜让其闻风丧胆!第三,除了动用战争手段外,外交手段也很重要。秦国用连横外交屡次打破合纵,最后成功忽悠齐国长期摸鱼置身事外,最终得以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