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造谣的人们,
看低了郭沫若,
更看低了毛泽东。
1
郭沫若万万没想到,自己为革命工作一辈子,非但没留下清白在人间,现在人们说起郭沫若,反而只记得“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的谣言。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郭沫若到底是什么人?
郭沫若的人生有三个重要阶段,青年时期是文学奇才,中年时期是革命战士,壮年时期是文化领袖。
我们分开来说。
1914年,教员是湖南一师的同学少年,而家境殷实的郭沫若留学日本,到九州帝国大学习医,准备回国做一枚治病救人的医生。
但是此后几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科学和民主,成为国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那时候的有志青年,都受到《新青年》的影响,聚集在陈独秀的麾下,希望用科学和民主改造中国,给中国人民换换脑子。
经过数年的宣传,中国青年逐渐觉醒,正好又赶上“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刺激,中国便爆发了“五四运动”,青年做为政治力量,走上历史的舞台。
这是1920年前后的国内大气候,那些能读书的青年学生,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郭沫若也被卷入其中。
1919年8月,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3个月后,未来的哲学家宗白华出任《学灯》编辑,并且建议开办“新文艺”专栏,刊登新体诗。
《学灯》是《时事新报》的副刊,留学日本的郭沫若经常阅读《时事新报》,也知道了刊登新体诗的消息,便把以前写的诗文寄到上海,向《学灯》投稿。
宗白华看到郭沫若的新体诗,觉得非常精彩,极力向主编推荐,建议在《学灯》上刊登出来。
原本郭沫若只是尝试一下,没想到真的发表出来了,那还等什么,接着写呗。
随后数月,郭沫若陆续发表《死的诱惑》、《火葬场》、《黎明》等一系列新体诗,在文艺界的名气越来越大,宗白华也对郭沫若越来越欣赏,甚至用整个版面发表郭沫若的诗。
从此以后,留日素人郭沫若,便成了新文化运动的诗人。同是新文化运动诗人的朱自清,也说郭沫若是“一支异军的突起。”
到了1921年,郭沫若把新体诗整理成集,取名为《女神》。
这本诗集的文学地位不必多说,属于中国新体诗的奠基作品,而郭沫若也因《女神》,成为中国新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此时的郭沫若不到30岁,已经进阶为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名满中国。
如果就此止步,做一个纯粹的诗人,写写风花雪月的情爱故事,聊聊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也能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比现在大多数人的阶层都要高。
如果郭沫若不甘于做诗人,也能到高校做教授,偶尔和胡适之流吹吹牛逼,也能留下一段佳话,被后人吹捧为民国大师。
某些鸡汤语录,说不定还能编成书,出现在21世纪的机场书店里。
这些光明前途,郭沫若肯定比我们看的清楚。
但他没有选择做诗人大师,而是在日本毕业以后,回国参加革命了……革命要掉脑袋的,郭沫若敢回国参加革命,就说明他不是个简单的诗人。
同样是新文化运动的文人,胡适和朱自清就没有参加革命,选择了文人唱和的道路。
仅此一点,你就不能不佩服青年时代的郭沫若。
2
郭沫若在革命队伍里,成就也非常人可比。
1926年,郭沫若出任广东大学文科长,同时兼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开办六届,前五届的主持人是彭湃,第六届的主持人是毛泽东。
也就是说,我党武装起义之前,郭沫若就是毛泽东的同事,在工作中有了不错的感情。
郭沫若教书之余,还在黄埔军校做宣传工作,北伐开始,又做到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和周恩来、叶挺等人发生了良好的关系。
而郭沫若的军衔是中将。
肩扛中将军衔,和毛泽东、周恩来共事,这份地位和资历,国共两党里超出郭沫若的人其实不多。
你说,郭沫若在革命队伍里的成就大不大。
如果郭沫若是没有理想的人,那他随大流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