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大部分大型武器,比如坦克、装甲车、战斗机再到大型舰船,已经普遍越来越智能化,表面上看好像还是原先的坦克飞机和军舰,实际上已经逐步接近会跑会飞和会游泳的智能机器人。而那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的,到今天仍然坚持服役而且基本没有经过彻底智能化升级的飞机或者军舰,表面上看和当今的一流同类装备好像差别不大,但是一旦实战,甚至是模拟实战的演习,那么就立即表现出在网络化战力和智能化应对战场反应能力上的天壤之别。因为这类老飞机和老舰,仍在使用自己的电子管雷达扫描战场并且进行人工判读。其感应速度和作战能力都是大大落后于时代的,这也是为何出现1.2万吨级的老式巡洋舰可以被2枚亚音速反舰导弹轻易送到海底的根本原因。既然现代化的坦克飞机和军舰,
都已经是高度智能化的,在软件不断升级的同时,那么它们内部肯定存在大量的智能化硬件支持设备,说白了就是舰上电子计算机,简称舰用电脑。这里先不说坦克和飞机上的电脑;单纯谈现代化军舰上的智能化硬件系统。这些现代舰用电脑,与普通的个人电脑,两者之间又有多大的异同点呢?第一,现代舰用电脑按原则上来讲,应该归属于工业电脑的其中一个分支,但是又与工业电脑区别很大。毕竟大部分工业电脑并不需要大量的外传感器,只需要按照人工输入的参数和程序持续工作就行。而船用电脑特别是舰用电脑。都是需要与大量的外传感器,比如雷达和声呐扫描系统联网,进行作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同时进行舰上设备的管理和武器的高效率应用。可见舰用电脑的功能和涉及范围已经非常庞大。
因此智能化要求等级也很高。这就造成舰用电脑是一个体系而不是单纯的一两台。舰用电脑的计算能力也要求很高。否则是无法处置实战中的海量信息并且同时进行网络化作战。第二,舰用电脑实际上普及得很晚。在全球海上军用科技发展程度最高的超级大国海军,舰用电脑的普遍上舰也不过从1970 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因为此时刚刚兴起现代集成电路。导致过去比普通房子还大的电子管式计算机可以把体积缩小到一个衣橱那么大。才首次具备上舰实用的条件。而此时也恰恰是宙斯盾技术开始起步的时代。可以说宙斯盾的出现和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出现是同步进行的。第三,早期上舰的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其实是很弱的。现代随便一部个人手机的计算能力,就是1970年代末驱逐舰上主电脑计算能力的上万倍,
甚至更多。而超级大国之外的各国海军,其水面大舰与核潜艇的电脑化则更晚。比如到1990年代初,一些国家主力舰的主电脑计算能力,只相当于8086的水平。仅仅开机自检就需要数分钟。但是这也已经比过去的纯电子管设备快几十倍了。所以不要迷信军用技术就一定比普通民用技术要先进。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军用和民用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的过程。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原本就是为了计算弹道,可算是纯军用的;但是后来民用计算机的大发展,大部分时间都走到军用计算机的前面。计算机的上舰过程就是这类典型。早期的上舰计算机,不但运算速度普遍较弱,而且完全不具备联网能力。因此大多数只作为单机或者局域网存在。美国海军甚至专门在2艘蓝岭级指挥舰上安装了在当时看来的超算。
而这两台所谓超算的计算能力,还不如当今的一个小型群聊中出现的所有手机加起来的计算能力。因此可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最近40年中的巨大突破。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于是新世纪建造的军舰上的电脑主机,也普遍具备了通过天基系统相互联网的能力。这就造成像蓝岭级指挥舰上的超级电脑,就彻底成了大而无用的过时装备。导致专用指挥舰也成了造价很高,却费力不讨好的舰种。这也是当今全球海军,绝没有第三艘专用指挥舰的原因之一。第四,现代舰用电脑既具备主机,也具备主要的系统分机,计算能力已经基本可以和陆地上的中大型机和个人电脑同步。也就是说当代的舰用电脑其实就是陆地同类型号的上船。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主要就在于舰用电脑特别强调防水、
防盐和防磕碰能力。再就是有专门的操作系统,比如与宙斯盾系统配套的“基线”系列。舰用电脑也有CPU、主板和硬盘等基本结构。说起舰载硬盘,没有比南亚某国更专业的了。这是因为维克兰特号航母上的大部分电脑硬盘,基本都被顺走过!因此即使该国街边的电脑维修部,都可以自豪地讲他们有破解航母硬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