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2021-09-09)是教员逝世45周年,我们就不聊革命战争等宏大问题了,换一个小角度,聊一下“老三篇”里的人民。
所谓“老三篇”是指《毛选》里的三篇文章,包括《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
教员在世的年代,这三篇文章被单独整理出来,成为人人需要背诵的经典。
我听很多长辈说过,他们小时候都能背下来,每篇文章的表面意思也都理解,可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便不知道了。
后来年纪渐长、教员逝世,老三篇也就没人提了。
于是,年纪大的长辈们不再研究老三篇,我们年轻人曾经受到“污名教员”的影响,自然也不会研究老三篇。
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必然有其根源,教员把三篇文章收入自己的选集,也是斟酌考量过的。
现在,我们是时候重读老三篇了。
其实在我看来,教员的三篇文章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人民”,而这条“人民主线”可以串联起社会革命、党的路线、方法论、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
读懂这三篇文章,也就读懂教员为什么会说人民万岁。
2
1942年5月,教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贴近工农兵,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讲人民群众的事,千万不要摆架子逞英雄,以指点江山的姿态对待人民群众。
他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举例说明。
教员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以为世界上最干净的是知识分子,工人农民都是脏的,不愿意和他们亲密接触。
而且他还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意自己挑行李,感觉那是底层体力劳动者的工作,自己是堂堂的读书人,挑行李太跌份了。
直到参加革命,教员和工人、农民、战士在一起摸爬滚打,彼此逐渐熟悉以后,才改变自己的看法。
他开始觉得,尽管工人农民的手黑,脚上有牛屎,但是世界上最干净的,那些没有经过改造俯视众生的知识分子,反而是肮脏恶心的。
“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
换句话说,教员从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主动下沉到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从那时候起,“人民”两字,便成为他终生奉行的准则。
于是就有了那篇《为人民服务》。
这篇文章是1944年9月,为纪念张思德写的。
张思德于1933年参加红军,努力奋斗了11年,依然没有走上领导岗位,只是中央警备团的战士,甚至连牺牲,都是烧炭的时候炭窑崩塌而牺牲。
和同时期参军的人相比,张思德太落伍了。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没有辉煌的战绩,没有曲折离奇的革命事迹。
但就是这个非常普通的人,教员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做了演讲,最后还收录到选集里。
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