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欧美超8%的通胀率,中国的CPI涨幅却保持在2%左右,这是如何实现的?海外通胀会输入我国么?
1
6月10日的上午和夜晚,中美两国公布了5月的通胀数据。
中国的CPI涨幅为2.1%、数据与上月持平,但环比则由上月的上涨0.4%下降为0.2%,可理解为涨幅进一步下降。
美国的CPI涨幅却高达8.6%,上月的涨幅是8.3%,本以为3月涨幅的8.5%是顶点、没曾想又再创新高…这个数据也创造了1981年12月至今四十年以来的新高。
美国通胀创四十年以来的新高
创新高的不仅是美国,包括欧美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遭受通胀的煎熬。
欧元区国家的最新CPI涨幅是8.1%,已连续六月超5%;英国的最新数据是9%、已连续六月超5%;印度、巴西、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等世界主要经济的通胀都超7%…
据世界经合组织6月8日发布的报告,预测今年该组织38个成员国整体通胀率相比去年将翻倍、达8.5%。
以2020年初为起点,中国和欧美的通胀出现了分化…中国的通胀率一直在2%左右徘徊,而欧美等国家的通胀则一路狂奔、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2%的通胀一向被认为是最有利于经济的良性通胀,而超过5%则会被认为是不利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恶性通胀。
近两年,为什么中国物价如此平稳、而欧美等国通胀却愈演愈烈呢?
俄欧关系紧张及俄乌军事冲突是最重要的原因。
欧美对俄罗斯制裁,致使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小麦等粮食、钾肥/磷肥等化肥以及镍等稀有金属无法出口,而俄罗斯却是这些资源的重要出口国、且能源价格作为基础物资又会引发整体物价上涨,就这样欧美物价汹涌不止。
为什么俄乌冲突冲击欧美在内的世界各国,而中国却能独善其身呢?
除了中国没有直接参与俄冲突、并与世界各国保持正常经贸往来外,中国独特的生产体系和货币/财政政策同样功不可没。
有人担心全球通胀会输入中国、或许多虑了,因为中国跟国外有太多的不同。
2
所谓的通胀或通缩,其实就是商品供应和货币供应之间的数量关系。
当商品少了、货币多了,表现为通胀、即物价上涨;当商品多了、货币少了,则表现为通缩、即物价不涨甚至下跌。
所以解决通胀问题,无非是两点:
一是增加商品供应,
二是减少货币供给,
如果二者同时进行那就更好了。
欧美的通胀起始于2020年的疫情。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包括欧美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开启了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即通过大量印钞向居民发钱来托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欧美人没有储蓄习惯,一旦因疫情生产/商业停滞、造成的失业员工就将面临吃饭生存的问题。
钱多了,可因为疫情冲击了生产链和物流链,同时生产和商业也暂停歇业…也就是说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没有增加,这是造成2020年初开始通胀的直接原因。
后来随着疫情解除,生产链、供应链近乎完全恢复了,为什么通胀反而更严重了呢?因为俄欧对峙及随后的俄乌冲突,又冲击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供给。
能源价格是一切价格的基础,工业生产、运输物流、商业商贸、电力照明等都依赖能源成本,就这样由能源价格上涨传至工业生产价格、再传到至物流配送价格、以致于终端商品和服务价格轮番上涨,也就是欧美国家感受到的通胀煎熬。
欧美国家如何应对呢?
目前的策略主要是减少货币供应,即表现为加息和缩表…加息让大家少贷款、市场中的钱就少了(贷款就是印钞),缩表让央行的基础货币供应减少、银行即使想放贷也没钱放啊(贷款少了、货币供应也就少了)。
货币是少了,可抵不住商品供应减少的更猛啊,也就是我们当下看到的欧美通胀愈演愈烈。
疫情之后,中国也开启了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即使在欧美加息缩表的当下,中国不仅没跟随收缩信贷、反而还在进一步信贷宽松…表现就是降准降息、且鼓励银行多放贷,凭什么中国的物价就能稳定呢?
信贷放水分为消费信贷和生产信贷,前者把贷款放贷给消费者、只是增加消费而没增加供给,后者是把贷款放贷给生产者、主要是增加商品供给,而中国采取的是后者。
中国并没有把钱直接发给消费者,而是把钱放贷给了工厂、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生产者,而它们是增加商品供给的…所以钱虽然多了,但商品更多了。
同样是印钞放水,放水对象的不同、造成了结果的天壤之别。
3
目前情况下,中国出现恶性通胀的概率较小,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