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超级干船坞内建造的9万级新船来说,其实坞内开始注水,就已经是开始了所谓的“下水”过程,而出坞则是另外一个工程节点。一般会在船坞内完成注水的48小时或者72小时之内,开始进行出坞再转移到舾装泊位的过程。其实如果稍微回忆一下以前自造滑跃平台的下水出坞全过程,同样也是大致如此。那么既然要先进行船坞内注水,则对580米级的超长船坞来说,三分之二处的防水隔断显然已经提前撤除了。于是船坞门在完全打开之前,那么整个580米长,84米宽和14.X米深的4号船坞内已经逐步完全注满了水,这类超级船坞在注水过程中,是不需要直接打开整个船坞的外门的。因为这样做会导致数十万立方的水瞬间涌入,会对正在下水的新船产生猛烈的冲击,甚至有可能把新船冲离龙骨墩和边墩。
造成在船坞内部的下水碰撞甚至是翻覆事故,因此干船坞的注水过程,其实是从船坞底板和侧面的进水通道逐步完成注水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4小时左右。而等船坞内的新船完成下水和出坞的全过程后,船坞的外侧防水门再彻底关闭,而船坞内的数十万立方的积水再通过底板和两侧的进水通道内部的系列巨型水泵,把船坞内部的积水再反向抽出去。这个过程同样需要24小时左右。由于这类30万吨级甚至50万吨级的巨型船坞一般直接临海或者临江,这样一次反复的注水和抽水过程,极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鱼类或者其他的海鲜与河鲜被滞留在再次抽干的船坞内部的现象,这也算是巨轮下水过程的附属产业了。干船坞内部注水完毕之后,9万吨级的新船会自然漂浮起来,并在多种船坞内部牵引绳的保障下,
确保起浮的位置准确,不会轻易地偏离轴线发生船体碰撞船坞壁的现象。那么巨舰为何在浮起之后,还要在干船坞内部漂浮至少48个小时再完成出坞?其实这就是干船坞内部注水之后,无论注水通道还是船坞外门,都与外界的水体彻底隔绝,这样干船坞内部的几十万方的水,就成为一池基本接近完全静止的水体。此时可以利用近乎静止,不受外界波动干扰的状态,进行全船内部的渗漏性检查;特别是全船重心位置和偏移程度的精确测量。如果新船起浮后是在不断潮起潮落的海水中或者同样有潮差和外部流动性的江流环境中,那么新船的重心和偏移测量则很难精准,干船坞下水再出坞的方式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监测条件。一般来说,用现代造船技术建造的新船,再出现外壳直接渗水的现象的概率微乎其微。
当然不排除在部分通海管道的个别位置,特别是大轴套的位置出现一定的渗漏。比如大英的女王级就是大轴套渗水严重超标的典型。这只能说明英国的造船工业整体衰落到连基本的防渗密封技术都不过关的程度。而用第五代造船甚至是第六代造船技术建造大量船舶的世界级造船大国,已经几十年没有这类低级失误了。所以下水后最早的渗漏性检查,不再是最主要的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在接近完全静止漂浮的状态下,用精密仪器测量全船的重心位置,然后看起浮后的实际重心和设计图纸上的理论重心偏移的幅度,以及因为重心偏移而导致的纵轴和横轴面的倾斜程度。一般来说,实际造完的新船,几乎很难100%地实现实际重心和理论重心完全重合,以及纵轴和横轴倾斜度都为0的理想状态,
如果偏移得非常轻微,只能通过仪器测量出来,而驾驶人员完全感觉不到,则可以不必再进行后期的纠偏调整,如果偏移明显超标,后期还需要在一侧增加永久性配重用以纠偏。而作为大型航空舰艇来说,建造完成后的重心位置以及纵轴和横轴的倾斜度,都是极端重要的技术指标。因为航空舰艇具备飞行大甲板,这个甲板的日常起伏和倾斜角度,以及纵摇和横摇的周期幅度,都是极端重要的参考指标。全船的最终建造质量如何,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早期测量,会立即得出一个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技术结论,事关全船全寿命期间的使用质量。由此可见,9万吨级大船在船坞注水到最终出坞的这几十个小时内,虽然貌似什么大动作也没有,其实却是在进行综合建造质量的最精密的检查测试的过程。
另外从外观来看,大面积的水平甲板虽然已经基本清理了出来,但是并没有进行飞行标志线的任何提前划分。这说明还要等待舾装完成,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实际海上测试之后,证明全船内部的所有子系统都完全到达使用要求,不需要再对甲板的钢铁部分进行任何开口切割,最后再进行甲板防滑保温涂层的敷设,在涂层完工后再进行所有飞行和停机标志线的划分。另外在9万吨的大船下水前的一周之内,明显进行了船底防污漆的最后一次施工,外观可见似乎用了罕见的黑色防污漆,这也是过去几乎没有见过的。最终下水后的水线是传统的红色外观防污漆还是红黑两层或者就是全黑的船底防污漆,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如果是纯黑船底漆,则可以被证明采用了全新防污技术。最后一点,就是3条弹射线的,
长条施工工棚,在下水出坞过程中,应该都不会撤除。除了用来继续保持弹射器安装施工全过程的洁净度,明显还有保密到底的需要。这毕竟是全球唯一的一组三条,真正能够上舰使用的超级电磁弹射器,不用说真实性能,就是真实外观是啥样。也不会让竞争对手提前搞明白。毕竟领先全球15年以上;万一被看一眼之后变成了领先10年,也是巨大的战略性损失。超级大国只能继续用不能实用化的中压交流版电磁弹射器忽悠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