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这年杜甫已至天命之年。杜甫 于先天元年(712年)出生于河南巩 县,比王维、李白年少十一岁。虽然被誉为少年天才,但是却没有考上进士。
杜甫年少时,曾游历吴、越、齐、赵等 地。虽然一路上作了很多诗篇赠予达官贵人,但始终未能出仕,杜甫因此生活 困苦,只能将妻子儿女安顿在奉先县。最终他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 职,根据《唐书》百官志记载,这只是从八品下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九个月。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曾冒死逃出长安 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并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但不久就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之交,被认为是房琯的同党。唐肃宗命令刑部、御史青大理寺一起审讯杜甫。幸亏有宰相张镐出面营救,还有御史大夫 韦陟为他做一些解释性工作。杜甫得以 幸免杀身之锅。此后杜甫被贬到华州 (今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广德二年(760年)春,严武再镇蜀,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给严武做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此后,近入五十岁的杜甫,基本放弃了从政的念头。
仕途多舛,天命之年的杜甫却对政治有了较深的认识。这首诗如果从“政治诗”的角度阅读,就发现它在总结杜甫自己的从政经验:第一二句说的是做事要恰到好处,如果不知时节,那就不 是“好雨”而是“坏雨”–这两句包含了杜甫4年前因救房琯受到的与司马迁因救李陵所经历的同种遭遇。
第三四句是说办事要知道借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善于等待上下共识的形成,有了共识,才可以“随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依靠群众依靠领导一一成事。办完 事后,不要出个人风头,更不要贪功 –这时杜甫大概知道当年自己救房琯错在不会“随风”即等待肃宗的共识。
第五六七八句是总结,说这样看似长夜漫漫,看不到明显成绩,但天明时就会发现“花重锦宫城”即收获满满。这是在讲从政之道。不求,上进;求之,不得。
杜甫一生都以政治家为人生目标,想不到事与愿违却成了伟大的诗人。政治经验更多地是从官宦底层获得的。与近千年前的司马迁命运相似,杜甫在仕途路上颠沛流离,遭遇了太多的坎坷,官阶不大,但杜甫悟出的政治经验却鲜血淋漓并不自觉地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毛泽东看出来了这一点。据《毛泽东年谱》: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成都游览杜甫草堂。在杜诗版本展览室,看完明、清和近世刻印的各种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杜甫诗集说:’是政治诗!”
杜注释 房琯(697~763年),字次律,河南(今河南偃师)人,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弘文生出身,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随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肃宗灵武即位,玄宗授命房琯前往灵武正式册封唐肃宗为皇帝。房琯深受肃宗器重,委以平叛重任。但他不通兵事,又用人失误,结果在陈涛斜大败而回,逐渐被唐肃宗疏远,终被罢为太子少师。长安收复后,房琯进封清河郡公,不久因结党被贬为邠州刺史,后历任太子宾客、礼部尚书、晋州刺史、汉州刺史。763年(广德元年),房琯被拜为刑部尚书,在赴京途中病逝,追赠太尉。房琯与杜甫交情深厚。杜甫在房琯罢相后数次,为房琯辩护,结果遭到贬官,后留有《得房公池鹅》《别房太尉墓》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