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
一张橡木办公桌摆在屋子正中央,它有一个专属的名字:“坚毅桌”。
在这张英国皇家海军HMS Resolute号上木材制成的办公桌上,罗斯福曾签署命令对德日宣战,肯尼迪曾打电话给赫鲁晓夫要求苏联处理古巴导弹,尼克松曾与幕僚讨论访问中国,小布什曾下令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无论哪件事,都改变过无数人的命运。
而这次,也是一样。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黑人总统坐在“坚毅桌”前,打开面前的文件夹,大致看了下里面的条条款款,然后挥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Barack Obama”,随后展示给众人。
镁光灯闪烁,掌声四起。
历史的齿轮已经拨动,全球轮胎产业链格局,就此改变。
奥巴马签署的,是以“保护就业”为由,对中国进口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总统令。
中国轮胎业最严峻的挑战,正式来临。
就在一年前,奥巴马还对中国轮胎开始过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虽然最后经过中国企业应诉,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判决应撤销反补贴法令。
但是,帝国主义无耻起来,根本不需要理由。
比起“双反”调查,奥巴马这次“劳保令”给中国轮胎造成的伤害更为巨大。随后更是无止境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后来的特朗普贸易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数十年来全球轮胎产业链的分工和自由贸易的格局。
也彻底改变了中国轮胎业在美国的命运。
2020年,中国乘用车轮胎出口美国市场的数量仅为280万条,和2010年相比,对美出口量下跌近95%。
中国轮胎靠出口躺着赚大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壹
1980年代的中国,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猫论”:管他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才算好猫。所以各级领导班子都在研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上马什么产业,才能做那只抓住老鼠的猫。
大家的基本共识是——
1.能吸纳就业;
2.有现成的产业基础;
3.技术含量别太高,步子太大会扯着蛋;
4.最重要的,先别指望出口,要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来消化产品。
在这个共识下,各地纷纷搞起了纺织厂、食品加工厂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而轮胎-橡胶产业,也正是从那时起步的。
战争战备年代,轮胎和上游的橡胶,都属于军用管制物资,由国家统一管理。而且为了防止被美帝苏联们偷塔然后一波带走,国家把相关的产能分散到了全国各个省份,这跟当年我们的钢铁产业、汽车产业如出一辙。
当年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好多钢铁厂,每个省份都能造卡车。多、杂、小、弱,就是那个年代轮胎行业的写照。
老式轮胎厂生产轮胎
80年代,中美进入蜜月期,苏联也被美国(当然还有苏联自己)折腾的奄奄一息,一时半会不能打过来了,于是国家正式解除了对轮胎/橡胶等行业的禁令。
闲置的劳动力有的是,回城的知青,富余的农民劳动力要多少有多少。我在前两天写的那篇文章《新疆见闻录》里说过,当年的大多数农民一户家庭分到的田地也就三四亩,平均分到每个人头上的田地还不到一亩,而一个农民就有能力种三五亩田地。也就是说,平均下来一户只要一个农民就够了,剩下的,都是富余的劳动力。
但是光有工人还不够,能撑起一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市场。中国家用车的快速发展,还要二十多年后才发生。国际订单,也还不知道在哪儿。
那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建设,各种物资都需要通过跨地运输,而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铁路网,大多数物资只能通过公路运输,所以国产卡车的年产量不断暴增,从1980年的10万辆,一直爆增到1995年的80万辆。而与轿车平均3年换次轮胎相比,载重卡车1年甚至半年就要换轮胎。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造得出轮胎,就不愁卖不出去。
而这种卖方市场,也持续了整整二十年。
1948年,法国米其林轮胎公司试制生产了全世界第一条全钢丝子午线轮胎,寿命长、降低油耗、可高速行驶、不易刺破、安全性能好。子午线轮胎的发明,是轮胎工业中的一场革命,成为汽车轮胎发展的新方向。
子午线轮胎构造
子午线轮胎虽好,可尴尬的是,1980年,我国的子午线轮胎年产能是可怜的1万条。
怎么办?进口+学习消化。
1980年,上海正泰橡胶厂通过引进德国二手生产线,成功完成了乘用子午线轮胎工业化生产,并在上海大众的桑塔纳轿车上配套,打破了国内汽车厂家不使用国产轮胎的历史,后通过不断吸收和改进,子午线轮胎技术逐渐扩散到杭州橡胶厂等企业。
到了90年代,因为中国有着庞大的产业基础、原材料、地皮、低廉的人工成本,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基地,所以外资轮胎企业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等全球领先轮胎企业中国轮胎带来了巨量资本,更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更加高效率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而在消费端,中国汽车业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的家用轿车需求爆发,让中国轮胎根本不愁卖,一些车企甚至要提前一年预订,才能保证自己的生产。
就这样,凭借着当时最好的历史机遇,中国轮胎业迎来了产业转移带来的红利,轮胎工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中国轮胎开始飞速扩张,山东、长三角、珠三角也逐渐成长为全球的重要轮胎生产基地。
有了充足的市场和劳动力,又有了技术扶持,中国轮胎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到了2000年,全球轮胎企业75强中,中国企业占了16家。
贰
要说中国轮胎的发源地,其实是上海。
1920年代,上海就造出了中国第一条轮胎。论交通的便利度,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汇聚,没有比上海更适合发展轮胎产业的地方了。
但改开以后,上海有了新的使命,需要对标纽约,专注于发展金融和现代服务这些高附加值产业,所以以轮胎制造为代表的化工产业,只能向外扩散。
而山东,因为集齐了发展轮胎产业的全部要素,成为了90年代以来,全国乃至全球最强势的轮胎产地。
首先是比大庆油田资格还老的东营油田,就位于山东东营,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化工产业基础。其次,这里还有全国最好的化工院校——山东化工学院。2002年,它改名为青岛科技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一起成为中国唯二的化工王牌院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市场。工程机械和载重汽车的制造在山东都相当发达,潍柴动力等大客户给山东轮胎企业贡献了大量的订单。
最后再说到人。作为国家第二人口大省,山东非常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山东人讲究礼数的性格特质,也在原始资本积累的初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跟浙商、闽商一样,山东以宗族亲缘为基础,形成了专营轮胎行业的宗族圈子。市场足够大,一家吃不下,于是亲友之间搞起了联保、资金拆借、交叉抵押担保等等。在一个井喷式发展的行业早期,这种互助联保极大地促进了技术、资金的流通,在产业发展的早期非常重要。
而从90年代起,中国经历了立国70多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每年的货币增量超过30%。钱印出来了就需要贷出去——如果你在银行工作,你不把钱贷出去,就相当于没完成KPI。于是熟悉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的山东轮胎商人,很快摸清了从银行贷款的套路,从银行贷到了大量贷款。这些资本的大量涌入,进一步加快了轮胎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当时的山东政府也对轮胎业倾力扶持,豪迈地划出开发区,搞出各种税收优惠、用电保障、甚至零地价优惠,只要有人建轮胎厂,就尽最大力度支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