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 1 月,一份来自以色列萨摩德的报告,递到了美国政府的桌上:「老大哥,你的小跟班沙特,居然部署了 36 颗中国的东风-3A 导弹。」
东风-3A 弹道导弹,是中国在 80 年代改良的一款东风-3 地地中程导弹,东风-3 的射程 2800km,东风-3A 的射程是 3500km,常规状态下可以搭载 1500 公斤高爆炸药。
沙特买的是 35 颗常规弹头的,但为了表示诚意,中国送了一颗,这颗弹头,沙特有没有特殊要求,就没有报道过了,dddd~
此时所有沙特周边国家,包括阿拉伯半岛所有大中型城市,可以说都是弟弟了。
至于 2800km-3500km 的射程,别说覆盖整个波斯湾和中东地区,就连印度,都能被送「快递」。
可这么一来,瑟瑟发抖的不止这些国家,还有美国。
沙特要是哪天跟美国闹掰,直接贴心地给波斯湾上的美军航母编队送去「快递」。
但当东风-3A 的报价传到美国人耳中时,美国人却先惊后笑:「沙特土豪真是人傻钱多,砍价居然能越砍越多。」
说起来,本来中国的报价是 1 亿元一颗,但前来签合同的沙特亲王苏尔坦用惯了美元,居然第一反应是 1 亿美元一颗。
而对沙特土豪而言,这 35 亿美元,亲王苏尔坦都不用请示国王,自己就能直接下单。
因为临行前,沙特国王嘱咐:只要不超过 80 亿美元,买的越快越好,超过了再给我打电话。
相比在八九十年代战乱频发的中东,被打一顿损失几百亿美元,国王贵族小命说没就没,花个零头(35 亿)买个平安,那是真的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更何况,中国也是唯一能卖,敢卖给他的国家。
再说卖的贵吗?
35 亿美元,与当时 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比,是不少,确实解决了军工产业的燃眉之急。
但弹道导弹不是你有钱就能造出来的。
可以说,「东风」,也是中国从「绝境」中造出来的。
01「东风」启航,有「钱」才行
要造导弹就要有专业人才,建国初期没有这方面人才,愁坏了国家领导人。
1955 年夏天,时任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陈叔通收到了一封来自老友的信。
陈叔通的老友正是钱学森父亲。
钱家和陈家是世交,陈叔通本以为这封信是老友的挂念。
但当他打开信封,滑出的是一张美国的剪报,以及一张写满小孩字迹的香烟纸。
只见剪报上写着:「钱学森——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的火箭专家,(1953 年)3 月 5 日在洛杉矶被命令驱逐回中国,但同时又被命令不许离开美国,因为他的离去『不利于美国的最高利益』。」
香烟纸上写着:
叔通太老师先生……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现在报纸上说中美交换被拘留人之可能,而美方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意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
最后的署名正是:钱学森。
看完这封信,陈叔通又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好友孩子正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担心的是钱学森是否能安全回国。
陈叔通,不敢耽搁,赶紧上报给了周总理。
1954 年 7 月,就「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结束后,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中方代表与美国围绕分别释放留美华人留学生和在华美军俘虏一事继续谈判。
从 1954 年 7 月到 1955 年夏天,美国一口咬定有意返华的留学生皆已被释放,唯独提到钱学森等科学家时唯唯诺诺,借口「中国提供的返华理由不充分」、「众学者并未有归华意愿」予以拒绝。
可事实却是,自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众科研学者,已经在美国的软禁下生活了数年之久。
彼时的钱学森,是中国庚子年间留美学生中唯一一个攻读航天领域的学者。
进入大学后,钱学森在火箭方面表现出了极强的天赋,后来用一年时间就读完了飞机机械工程,拿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后,钱学森受到美国航天奇才西奥多·冯·卡门的邀请,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读博深造,后来还留校做起了教授。
西奥多·冯·卡门,则是美国的「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说他是美国的「导弹之父」都不为过。
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时,已经临近二战了,鉴于他跟着冯·卡门造火箭搞出了名堂,在二战时期还跟着冯·卡门被选进美国的军工实验室,负责一个用火箭辅助重型轰炸机起飞的项目。
1944 年,德国 V2 导弹制造成功了,并且飞越了英伦海峡轰炸了伦敦。
可以说伤害性不大,但与 V1 相比,其不可拦截性,更能给英国人造成恐慌。
德国的 V2 导弹,就是公认的现代导弹「鼻祖」。
而导弹要打得好,就需要合格的火箭来帮忙推动。
大家都看到了 V2 导弹的厉害,二战结束后,美苏双方竭尽全力抢夺纳粹德国的科学家,美国为了验明德国科学家的正身和水平,还专门指派钱学森去做审讯员。
在这批被审讯的科学家中,就有德国 V2 导弹的设计师之一赫尔曼,他还曾在回忆录中说道:「审讯我们时,钱学森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我们当年的风洞试验,就曾借用他的理论成果。」
而在「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经历加持下,截止 50 年代,钱学森已经出版了喷气动力和空气动力的相关专著论文,这些著作后来还成了后来美国规划超音速导弹的理论基础。
但到了 1950 年,冷战开始,正式冷战促使了钱学森的回国。
麦卡锡主义盛行的美国,反共思想高涨。
美国联邦调查局以钱学森与美国共产党有关联为由,撤销了钱学森接触军事机密研究的通行证。
至此,钱学森无法继续他的研究。
02 归国
上海解放后,父亲寄来书信,告诉他整个中国的面貌正在改变。
见祖国安定,本就报国心切的钱学森决意归国。
可这番归途,却充满了艰辛。
钱学森准备回国探亲,起初学校没有阻拦。
但当美国海军次长丹·阿贝尔·金贝尔知道时,不甘心钱学森返华,便层层设卡阻碍他。
金贝尔甚至提醒美国高层:「放钱学森回中国,相当于给中国送去 5 个陆军师,我宁愿把他枪毙在美国。」
随后,美国海关再次以「企图运输秘密科学文件」为由,搜查钱学森准备带回国的笔记和书籍。
要不是加州理工学院全力相救,钱学森可能真会被悄悄地枪毙在小黑屋里。
但出狱后的钱学森,却时刻被美国特工监视,日子过得形同拘留。冯·卡门也亲自劝说钱学森,「你在美国可以做研究,但你回中国,可能只能种苹果。」
「如果种苹果是报效祖国的唯一方式,那么我便去做。」
什么都阻挡不住钱学森归国的决心。
直到 1955 年,钱学森通过报纸,见到世叔陈叔通居然跟毛主席一块站在天安门上,顿时萌生了向陈叔通写信求救的念头。
但此时正逢中美交恶,自己又被软禁。如何把信安全送到陈叔通手上,陈叔通的收信地址又在哪,这都是问题。
想来想去,钱学森选择了妻子蒋英留居在比利时的胞妹蒋华,作为送信的对象。同时,他让妻子蒋英模仿儿童的字迹,让信看起来就像儿子想念小姨子而写。
写完信,钱学森还找来一张《纽约时报》介绍他是导弹专家的简报,一起放进了信封。之后和蒋英带着信出门,以逛商场为掩护,寻找送信的机会。
来到商场后,钱学森留在门口假装休息,转移特工的注意,妻子蒋华则在逛商场时,不经意间将信放到了信箱中。
最终,这封信顺利躲过特工的监视,飘洋过海来到蒋华手中。
蒋华读完信,顿感事情严重性,赶紧把信转到了国内的钱均夫手上。
钱均夫收到信后,又赶紧转到了陈叔通的办公室。
读完信的陈叔通自然也不敢怠慢,赶紧把信转交给了总理。
在 50 年代,美国除了在陆地打朝鲜战争,还在海上联合南韩、日本等地,在中国的周围构建起了一道「C 型包围圈」。
这个岛屿锁链阵是对中国的军事制裁,中国要打破封锁,就必须靠弹道导弹。
可造导弹要靠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