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这些洲际导弹都拆掉了真正的核弹头,而只用配重和诱饵来试验;其来袭弹道和拦截弹道之间的起始间隔距离往往在8000公里以上,因此不论是来袭目标弹还是拦截弹,都是大致按照实战的弹道轨迹来进行。这样就让超级大国的中段反导从一开始就有实战背景,但是从一开始就难度加满,导致其测试的成功率整体不高。如果仅仅面临少数的来袭洲际导弹都只有50%以下的拦截概率,如果面对更大规模的洲际导弹集中轰击,则实战价值不说瞬间归零也差不多。毕竟本土被500枚洲际导弹命中,与被400枚洲际导弹命中的伤害性差不了多少。而某方的中段反导则明显更加稳扎稳打。最早是从拦截射程在3000公里的中程导弹开始,而且采用相对更容易拦截成功的高来袭弹道。来袭弹与拦截弹的弹道夹角也比较小。
总之就是降低早期试验的难度,尽量追求成功率,并且获得第一手的现场试验资料。此后的几次试验,再逐步加大难度。总之是越来越贴近实战。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可以做到规模性的战斗值班状态。某方没有一开始就用来拦截洲际导弹。除了在技术上更加踏实稳妥之外,还在于某方处在多种近距离战略力量的包围之中,未来除了要对付可能来袭的洲际导弹之外,更要注意从周边发射而来的中程弹道导弹。这类导弹既有可能采用核弹头,也有可能采用常规弹头。因此某方从一开始采用的靶弹是射程在3000公里的中程导弹,就体现出这种实验也同样有很强的实战背景设定。到如今连续第5次测试成功,一个巨大的进步就是这次拦截的来袭靶弹,最大飞行速度已经在6500米每秒以上。也算是一枚准洲际导弹了。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第五次的拦截成功,最大惊喜还不是第一次成功击毁准洲际导弹。而是这次成功拦截的方式,恐怕和前4次有本质性的区别。在本次试验之前,不论是超级大国还是某方,不论拦截的靶弹是中导还是洲际导弹,两家都采用了KKV动能撞击模式。其撞击体一般是一个有几十公斤质量的铜制金属结构。在极高的相对速度之下,准确的与来袭靶弹的弹头迎头或者侧向碰撞。由于相对速度最高可以超过第二宇宙速度,最低相对速度也有数公里每秒,因此在发生撞击的瞬间,会导致来袭靶弹的弹头和拦截体迅速的气化,而且会在外太空形成扩散范围长达几十到数百公里的烟云带。这种气化后再大范围分散的太空烟云带或者说是微小颗粒的太空粉末区,会在高空阳光的照射下,
形成地面可见的绚丽的碰撞云。会过几个小时才最终逐步消散。因此在拦截碰撞点的太空区域形成大范围的碰撞云,是KKV动能体最终拦截成功的直接特征。虽然用KKV实体弹头直接碰撞来袭弹头将其瞬间粉碎已经是高不可攀的现代科技,但是KKV拦截也有固有的短板,这就是很难拦截自制导分导弹头,特别是这类分导弹头故意隐蔽在大量的有速诱饵和其他干扰体中;何况每次动能拦截一枚洲际导弹,就至少要消耗相当于同样1枚甚至多枚有洲际导弹能力的拦截弹。这在经济和战略上都是不能长期承受的。因此真正可以终结大规模洲际导弹来袭的方式,其实是战略激光拦截的模式。不论有多少个真假来袭弹头,都会在短短数分钟内当空将其击毁熔化。战略激光拦截一般不会形成大面积的太空碰撞云。
更不会看到拦截导弹升空之后的飞行轨迹云,因此是与KKV动能拦截方式最明显的区分观察特征。很少有人注意到。某方在宣布第5次中段反导试验测试圆满成功后,同步发布的拦截弹起飞画面,居然都是以前的画面。甚至一些所谓的成功拦截以后的高空碰撞云,同样是以前成功试验的画面!明显暗示这次拦截,极有可能不是一次KKV动能拦截,而是战略反导激光的又一次贴近实战的测试成功!如果今后证明事实确实如此,可算是瞬间亮出了到21世纪后半段才会使用的超级杀手锏!足够瞬间废掉超级大国的所有民兵和三叉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