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暗影小队:卢沟桥的过往|2022-07-07

    今天是七七事变85周年,国耻之日,应如警钟,长鸣在心。而作为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卢沟桥,其千年往事虽已成历史,但从来应记于心,莫不能忘。故于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便跟大家聊一聊卢沟桥的过往,以及其见证千年历史的春秋风云…
    卢沟桥又名芦沟桥,与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河北的赵州桥以及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并称为兔家的四大古桥。在这四大古桥中,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赵州桥始建于隋代,具体年份已不可考,泉州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而卢沟桥始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是四大古桥中最为年轻的一座。卢沟桥修建的时候,兔家南方是南宋统治,北方则是金国统治。大定二十九年,为了解决燕京和西南的交通问题,刚刚继位金国皇帝的金章宗完颜璟下令在永定河上修建一座桥梁。三年后的明昌三年,桥梁建成通行,最初取名广利桥,寓意广而得利,但因为永定河在辽金时期被称为卢沟,所以后来人们便将广利桥称作卢沟桥。而当时卢沟内长有大量的野生芦苇,所以也叫芦沟,卢沟桥因此也叫芦沟桥。建成之后的卢沟桥自然成为了交通咽喉,古人描述卢沟桥的景象是“正当京师往来冲”,“卢沟桥西车马多”,“桥下水,水长流,桥上客,纷如织。”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约9.3米,共有十座桥墩十一个桥洞,是一座石造联拱桥梁,而卢沟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就是桥上的石狮子了,桥面两侧的栏板上一共有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刻有一个大狮子,除了大狮子外,望柱上还雕刻有很多小狮子。这些小狮子形态姿势各不相同,或嬉戏,或俯卧,或奔跑,令人叹为观止。很多人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量比较感兴趣,还有很多人还尝试着去数有多少只,然而每次数的数量都不尽相同,因此还诞生了一个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其实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量是固定的,据史书记载原有627个,而现存501个,大家之所以每次数的数量都不一致,是因为大小不一的石狮子有些所处的位置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觉而已。而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卢沟桥上的几百只石狮子有的比较苍老,有的则比较新,这是因为这些石狮子跨越了金、元、明、清至当代,且历朝历代都有修葺和重雕,最新的石狮子才二十多年,而最老的石狮子则是金代筑桥时的遗存,已历八百多年。
    除了石狮子之外,卢沟桥的风景也是一绝,早在金代明昌年间,当时的文人选取了燕京境内的八处景观,称作“燕京八景”,而其中的卢沟晓月就是指的卢沟桥的风景。据说黎明时分天空还没有发亮时,卢沟桥上明月当空,映照的大地一片银亮,“卢沟桥上月如霜”,于是便有了“卢沟晓月”的美景。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他在元朝大都期间特意去游览了卢沟桥,对于这座雕刻有大量石狮子的石桥赞叹不绝,回国后专门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他所看到的卢沟桥:河上有一座美丽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桥长三百步,宽逾八步,十骑可并行于上…桥两旁皆有大理石栏,又有柱、狮接腰之,柱顶别有一狮。此种石狮甚巨丽,雕刻甚精…颇壮观也。卢沟桥自金代兴建后,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修过卢沟桥,后来到到清朝乾隆时期几经修葺,乾隆五十一年时又进行了一次大修。
    为了纪念这次重修,乾隆皇帝还专门写了一篇《重葺卢沟桥记》,在文中还解释了重修卢沟桥的原因:“盖卢沟桥建于金明昌年间,自元迄明,以至国朝,盖几经葺之矣。自雍正十年逮今,又将六十年。帝京都会,往来车马杂遝,石面不能不弊坏,行旅以为艰。而桥之洞门,间闻有鼓裂,所谓网兜者…”在卢沟桥的东侧有两座石碑,分别是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和康熙重修卢沟桥碑,“卢沟晓月”碑,碑体总高4.52米,碑身高3.66米,宽1.27米,两侧及四边雕刻有二龙戏珠的图案。碑阴刻有乾隆皇帝所作的《卢沟晓月》诗:茅店寒鸡咿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夹镜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康熙重修卢沟桥碑,碑连龟座共高5.78米,碑身高4.53米、宽1.17米。碑文为康熙御笔,记载了金代卢沟桥的修建和康熙八年重修卢沟桥的情况。
    卢沟桥的西侧也有两座碑,为康熙察永定河碑和乾隆重葺卢沟桥碑,其中,康熙察永定河碑,碑总高3.79米,碑身高3.66米,宽0.96米,碑上镌刻康熙所题《察永定河》诗:源出自马邑,溜转入桑干。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乾隆重葺卢沟桥碑,碑连龟座高5.5米,碑身高4.4米、宽1.18米,碑文记载了乾隆五十年修葺卢沟桥的经过,特别是对卢沟桥历次修建的情况进行了分辨,碑背面乾隆帝御书的《过卢沟桥诗序》,序文指出此次修桥负责之人为大臣和珅,自1785年秋至1786年春半年间完成,修成后乾隆曾到现场,过桥时赋五言诗一首。而作为京城西南大门,在建桥之初,卢沟桥就设立了华表,以示指路之用,标志过河的方位。桥的东西两侧共有4根华表,高约4.65米。现在大家看到的华表,已经经过历代修缮,其年代应为明代以前。华表顶端圆盘上面各有一个石狮,石狮的方向,桥东者向东,桥西者向西,华表的石柱上方横贯云板,这是一个首创。
    此后,天安门前以及其它许多明清时期的华表上也修建了云板,桥西华表上的云板,以极其豪放的三朵卷云组成,应是金代原物,弥足珍贵。如今,在兔家所有的桥梁建筑中,只有在卢沟桥上才能有幸见到如此壮观的华表。卢沟桥自从建成以来,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卢沟桥在历史上虽有过多次修缮,但每次修缮都没有对主体结构做过重大改造,基本保持了卢沟桥的原貌,历经风雨沧桑而巍然屹立。八百多年屹立不倒,亦是有着各种的因素的。卢沟桥除其选址科学之外,关键在于它具有与众不同的建筑结构,其桥基、桥墩、桥面、栏板等设计都很别具匠心。为了稳固桥基,建桥的设计者使用了独特的技术,将一根根粗大的铁柱打入河底的卵石层中,上面穿入巨石连为一个整体,称为“铁柱穿石”法,这是在兔家桥梁建设中首次使用这一方法,这种“铁柱穿石”法比兔家古代桥梁大多采用的“插柏为基”的方法更为先进,使所造之桥更加坚固,有效地防止了桥墩下沉。
    如今,卢沟桥的整个形制、桥基和桥身的部分构件大多仍是金代的原物。几次大修,事实上都没有重拆大建。据乾隆时期《重葺卢沟桥碑记》上的记载,当时工部上疏说,发现卢沟桥有损坏,认为必须把桥拆开重修才能保障质量,于是乾隆皇帝下旨令进行全面修缮。但是当施工的工匠们拆开桥的表层一看,发现桥拱结构“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实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旧之坚固也。”意思是说,看桥内结构坚固无比,即使拆开重建,也不会如原来的坚固。结果只好仅修缮了桥面、栏板和石狮。对此次修缮,乾隆皇帝感慨道:“朕因是思之,浑河巨浪,势不可挡,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如是亟也。”而在卢沟桥东侧,是华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宛平城,其始建于公元1638年,竣工于公元1640年,由明代御马监太监武俊主持修建,原名为“拱北城”, 清代改为“拱极城”。
    清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城内,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卫城格局。1928年12月,宛平县衙迁入城内,改称宛平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8公顷。1937年7月,日军在卢沟桥、宛平城发动“七七事变”,宛平城成为历史见证,至今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兔家成家之后,宛平城也历经多次修葺,如今的宛平城内复建了包括宛平县衙、卢沟驿、兴隆寺及拱极营等建筑,同时增加了戏楼等景观,宛平大街形成一条古色古香的明清文化步行街。而位于宛平城内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的交汇处,抗日战争纪念馆前,是占地约八千平方米的宛平广场,“醒狮”铜雕屹立于广场正中,目前,广场作为城内进行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休闲的枢纽中心场地。可以说,卢沟桥既见证了兔家千年历史的兴衰,又与宛平城一起见证了日寇的累累罪行,既是兔家桥梁之瑰宝,又是我们不忘历史、砥砺前进的地方。
    所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若是能有时间机会,希望大家能够来到这座傲然矗立的古桥之上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知兴替、知荣辱…
(勿忘国耻。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暗影小队:卢沟桥的过往|2022-07-0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