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界有一个数学模型大致是用全球贸易额除以全球GDP来表达全球化趋势,这个指标在2016年出现了停滞与逆转趋势。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叠加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的影响,全球化趋势逆转好像已成定局——在美国右翼势力极力推动下,西方国家一方面与俄罗斯硬脱钩,一方面又采取各种手段企图将中国踢出全球产业链,摆出一副关上大门过自己小日子的姿态。
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忧心忡忡,大家都担心如果全球化趋势逆转会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
这个问题我的看法与普通人不大一样,全球化趋势如果逆转,短期对我国外贸会有一定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趋势逆转真正受到深度伤害的恰恰是西方国家自己——或者可以说,全球化趋势如果逆转,西方国家的科技优势将很快被中国赶上,并且远远甩在后面。
为什么?
过去有句耳熟能详的老话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从历史告诉未来。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段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国家的黑历史。
1 不可思议的“羊吃人”现象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是因为率先爬上工业革命的科技树才领先世界的。工业革命首先是在英国爆发,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羊吃人”典故。
所谓的“羊吃人”大致就是城市工厂资本家在英国农村大量购买耕地,并且将耕地改造成牧场来饲养羊群,以期获得纺织工业所需要的羊毛原料。
因为农村大量耕地被侵占,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成为无产者,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大量农民悲惨的饿死,这就是工业革命早期的“羊吃人”的典故。
这个典故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羊吃人”有一个隐含的经济逻辑是很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农业耕地收益只有在低于放牧收益情况下才会出现投资者将耕地改造为牧场。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机器生产让商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而创造出巨额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成本自然是越低越好,所以资本家要大量购买耕地来改造成牧场也要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牧场出产的羊毛与羊肉价值高于农业种植价值。
但是,耕地的种植价值怎么可能还会低于放牧价值?
即使是在古代中国,一亩地农业种植每年怎么也要收获几百斤粮食,但是一亩地能养殖几只羊?
古代中国的游牧民族放牧需要的草地面积是非常惊人的,几百只的羊群就需要上千亩地的草场,而且草生产的速度还很慢,羊群吃完一片草场后,整个部落就要迁移到新的草场去放牧——这就是游牧民族的由来。
随便看看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比如内蒙古、外蒙古这么大一块地盘,养育的游牧民族从来就是百把万的人口,而在同样大小的地盘如果是在内地农业种植,差不多能养活几千万的人口。
中国有一个著名的400毫米降雨线。
只要在400毫米降雨线以内的区域,基本就是古代的农耕区域,因为农业种植是靠天吃饭,每年降雨量400毫米是农业种植的基本要求,只有在400毫米降雨线之外才是游牧民族的地盘。
在古代中国,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将400毫米降雨线以内的区域大规模改造成牧场的,因为这在经济上是最为愚蠢的行为。
而英国(包括整个欧洲)一直都是降雨量非常充沛的地区,英国大部分地区常年降雨量在800—1100毫米左右(相当于我们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这种降雨量的地方居然出现愿意大规模将耕地改造成牧场的现象!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2 古代欧洲农业种植收成极低
问题就出在英国的农业种植收入上。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在古代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农业种植收成是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是低得不可思议。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农业种植收入是按照“种子产出比”计算的——也就是说,在田地里撒下多少斤种子,未来收获多少斤粮食有一个大致固定的比例。
在公元11世纪之前这个比例大致只有1:2左右,即使到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夕,这个比例也不过1:4左右。
1:2左右是个什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