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叶立华:如何走出危机?|2022-07-13

下乡很难。


自古以来,下乡就难,能在城市里舒舒服服把钱挣了的人,大抵是不想下乡的。是以有人讲,现在办教育的成了城里人的教育,现在当大夫的成了城里人的大夫。


话讲的也对,也不对,就业人往高出去,是以现在专科生都要去三四线城市,本科生都挤着往一二线城市去了。


消费的相对不足下,危机从来都有。毕业生读书的过程往往舒服,读书的人不经历劳动,伟大的张桂梅校长说一千道一万,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走出大山,走到城里去。


想要进城去,想要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上一辈人有上一辈的念想,这一辈有这一辈人的执着。


是以,读书是个谋出路的办法,读书有希望,读书能让一些原本应该加入社会生产的人暂时缓上几年,还充满希望。


于是扩招成了缓和的办法,能不能行,先两说,起码,让人把心踏实下来。


扩招的次数多了,就要从高中扩招到本科,本科也不太够用,就要到研究生去。社会实在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读读书吧,读书出来,可能就有了。


历次扩招,我们历次成功,都等来了更大的发展,都迎来了新的赛道,都切实解决了就业。


但今年呢?


形势,一言难尽,各国都在以拖待变,我想起了历史。


民族历史上,多次遇到过难以就业的问题,先民的手笔豪迈又无奈。


走!


世界上总有地方,还没有开发出来,也总有人干事的辛苦不如我们,清末,大批农民在就业危机时候选择了走,他们走出南美,和当地融为一体,他们漂泊南洋,他们挺进东北,他们远迁塞上。


清末的移民潮,开发了还未开发的东北,富饶了还未利用尽的河套,东南亚有了华人的聚居地,拉丁美洲注入了中国的文化。


我们民族度过危机的办法,总是自发,不管官府怎么禁海,不管清廷怎么封锁东北,总是有人顶着压力远走他乡。


关东,西口,南洋,拉美,没有扬州的富饶,也没有天府的舒适,有的只是开发不够完全的土地,有的只是发展不够的产业。


在没有人的地方做出增量,在没人的地方做出业绩,开拓自己的家园,这是华夏先民从几千万走到十四亿的根源。


先民哪能想到未来的发展呢?


谁能想到草原上出了包钢?东北成了工业基地?南洋的船把式也不知道自己会成爱国华侨,但,事在人为。


走,不是为了光明的前途,是真的就不了业。


至于后来的发家也好,还是拉美一样,逐步中等收入陷进也罢,那是预料不到的事情。


危机不到最严重的时候,没有解决的办法,这是集体层面的话语,危机倒逼改革。


对个体来说,不得不走的,已经走了。


天山脚下,天路之上,已经充满了从四川流入的人。


他们有的是从七十年代迁移过去的,有的是05年左右过去的,也有的人,最近才去。


其实很简单,就是找不到工作,新疆西藏发展还不完备,去了,机会总是多的。


谁知,就赶上了一带一路。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叶立华:如何走出危机?|2022-07-1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