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旗扬:从中国大战略谈中国房地产(五)|2022-07-28

本人对中国房地产的核心观点主要有八点:
1、土地及土地上的固定建筑物(砖混结构)是人民币货币锚,房地产业涉及人民币体系运行是否稳定,房价(指整体均价)不能也不允许大涨大跌。
2、房地产业为中国经济腾飞筹集了原始资本,主要体现在土地有偿出让及税收。
3、房地产是实体经济,是国家三大经济支撑点之一,关联上游钢材、水泥等及下游装潢建材等五十几个实体产业;
4、房地产不是简单的水泥钢筋堆砌物,而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外在体现。
5、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居住需求,不是面子工程。
6、房地产涉及大批银行和广大人民财产安全问题,房价不可能也不允许大跌。
7、房地产在“黄金十年”阶段曾经出现了很多问题(低门槛导致的烂尾问题、急功近利导致的强拆问题、高杠杆导致的泡沫问题、炒房及供应不足导致的房价上涨过快涨幅过大问题、偷工减料导致的房屋质量问题、灰色成本过高导致的房价畸高问题、房产开发暴利导致的大面积腐败问题等),现在正在逐步解决。
8、中国房地产业在经历了“黄金十年”(2001-2010年)、“白银十年”(2011-2020年)后,还将经历“青铜十年”(2021-2030年),最迟2030年之后,人民币货币锚可能换锚,不再锚定“土地及土地上的固定建筑物(砖混结构),”商品房有可能变成普通商品了。
今天谈谈第五点: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居住需求,不是面子工程。
90年以后出生的人可能感觉不深了,90年以前出生的,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住房的感觉太差了。在房地产业大发展之前,社会上除了高级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住房条件好一点,其他人住房条件就不能谈了,回想一下都会很心酸。以前,农村里绝大部分人住的是泥草房,住砖瓦房的凤毛麟角。城市里,普通人就是小平房,很多破旧不堪。你像我小时候住大杂院,我父亲还是个小干部,母亲在国营企业工作,一家三代六口,住两间平房(公房,需要缴房租),面积不超过30平方。没有厨房,没有自来水,几百米以外有公共厕所。冬天,河里冰有多厚,家里水缸里冰就多厚。相信不少人看过《人世间》这部电视连续剧吧?周秉昆家的居住环境就是当时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家庭的居住状况缩影。
很多人羡慕过去住房不要钱,这都是什么层次的不要钱啊?那些羡慕过去住房不要钱的,现在请他们到一些城市的棚户区去住几天试试。
我八三年大学毕业,到本市最好的中学当老师,没结婚时就住两人一间的宿舍,结婚时学校分给了一间20平方不到的旧平房作为婚房。四年后又分给了一间厨房,以后就要慢慢等了。等拿到中级职称(一级教师),就有资格再分一间20平方,等熬到高级职称,可以再分一间。最后就是可分得三间一厨共70平方的住房。这还是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才有的条件,其他一般学校,哪能有这个条件?
好了,就算我熬到高级职称,那至少要到50岁,可以住70平方的房子。注意,这个房子还不是我的,如果按照以前的住房政策,这个房子最终是要交还给单位的,一块砖一片瓦都不是我的。
企业就更别谈了,不是企业领导一般是不享受分房待遇的,一般职工即使有,也是非常小非常小的住房,我见过一家四口住十平方的。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闹革命,就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改革开放之前的日子算好日子吗?老百姓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这哪里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以,我们要搞改革开放,要让全体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但是一开始不行啊,国家穷,老百姓穷,那就只能想办法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等国家经济发展了,有钱了,再去帮扶那些落后地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时间上或许需要五十年。
我们大力发展房地产,固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但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居住需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不是少数人口中的面子工程,当然,退一步讲,就算是面子工程,老百姓的居住条件都大大改善提高了,这个面子难道不好吗?

 

房地产发展具体过程前面几点讲的很多了,这里简单讲一下。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建设单元楼,一般是六层楼。一个单元两三户,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这种房子以前只有大城市才有,小城市难得一见。家里就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这让很多住平房的人垂涎不已——太方便了。但是那时候人民币还没有锚定土地和土地上的砖混建筑物,没有专门的房地产开发商去开发(也有,很少),所以那时候盖单元楼都是单位出资盖,或者员工集资盖。就算集资,还不是所有人都有集资资格。就像我所在的学校,第一批有资格集资盖楼的是高级职称老教师,一般教师还没资格。
普通百姓如果想改善住房,自己有旧房的,那就重盖新房。不过那时候只能是原拆原建,原来多大还是多大,原来多高还是多高。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还得耐心等待。
等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很多地方开始搞旧城改造,把老旧居民区拆掉新建多层单元楼。那时候,只要听说自己居住的地方在拆迁范围,大家都欢呼雀跃——终于可以住新房、住楼房了。
那时候的拆迁政策也有意思,不是按面积拆,而是按户口拆。有的旧房一个门牌号有几个户口,大家都想拆一套嘛,但那时候的单元房极度紧张、供不应求,然后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一个20平方的房子有三个户口,那就可以拆三套房子,除去拆迁抵掉的面积,其他的拿钱补足。这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对住房需求太旺盛了,改善居住条件的心情太迫切了。
因为城市居民对住房需求太旺盛,但是土地供应不能无限量,而且盖房子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个城市一下子就满地冒出来住宅楼。于是,另外一种新产物也诞生了:那就是小产权房!
在很多城市周边郊区,各乡镇村组也开始进军房地产,那说白了,是这些基层也需要土地财政,同时带动本地建筑业和建筑材料行业。他们往往会划出一块土地,说是宅基地,盖房子给本地村民。那就不能盖高楼,于是就盖两层三层,对外说起来是小别墅,因为面积都不小。而这么一来,又吸引了部分开发企业进来打擦边球,新农村建设变成盖别墅。因为土地性质是宅基地,这就办不了商品房产权证。于是他们就忽悠客户,以后会转正的。这一点我早就说过了,小产权房不会转正,至少在人民币货币锚解绑之前不会。就算以后可以办理商品房产权证,那一定会要求补缴土地使用费,不然这对其他商品房购房者不公平。
对于商业用地,国家是好控制的,因为需要报批。但是宅基地用地就不好控制,因为当地根本不用报批。结果就是城市郊区到处是小产权别墅,既违法用地,也对城市正常的商品房开发产生困扰,最起码是扰乱地价、扰乱房价。所以,后来国家严令限制小产权房建设,不允许办理产权证。呵呵,这也难不倒他们,他们把宅基地搞成农业生产用地(大棚),然后在大棚里盖别墅。当然,这种现象现在基本很少了,一个是国家管得严,还有就是很多城郊乡镇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城市建设用地征地也多了,他们也不需要这么偷偷摸摸的干了,何况还有掉乌纱的危险。

近二三十年中国房地产发展较快,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即使暂时买不起房子的,各地政府也盖了很多廉租房、解困房、联合产权房,大家有多个选择。政府没有义务确保每个老百姓都能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是有义务让所有老百姓都有房子住,不允许出现无房可住者、无家可归者。暂时买不起房子的,政府有房子给你住,但是你就不能讲条件了,面积不大啊、位置偏远啊,政府不可能在市中心给你一套房子,也不可能在大城市每人给一套房子。如果想住好房子,那就努力吧,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比较热衷的说法,那就是中国的房子够住了,已经过剩了,房价马上要跌了,这又是一种误导。
什么叫房子已经够住了?你是按照什么标准来断定的?如果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那可能够了。但是,人均30平方大家就满足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追求更大的居住面积?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人那样人均200平方呢?用丁仲礼副委员长曾经怼柴静的话:中国人不是人吗?
以前一套房子,一家老小集中居住,现在孩子结婚都要单独居住,这个不行吗?一家就不能有两套住房吗?谁家条件好,就不能城里一套乡下一套、工作在城里住、双休到乡下住吗?难道不能南方一套北方一套、冬天住南方、夏天住北方吗?现在不少农村人城市乡下都有房,这难道不行吗?
老大说过,我们的追求是满足全体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那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确实在不断提高,那些人哪来的资格说中国的房子已经够住了?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高楼林立,为什么还要盖房子?难道又是面子工程吗?现在还需要这个面子吗?
放在三十年前,我是做梦也想不到我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家里人均一套房,居住一套、工作一套。房地产如果不是这么发展,还是按照过去住房政策,我估计我现在能住上三室一厨70平方的房子了,但百年以后,房子交公,一块砖一片瓦也给不了后代。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旗扬:从中国大战略谈中国房地产(五)|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