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刘景略:毛泽东的神预言:他如何用五年时间从“土包子”成为“奇男子”的?

1911年春,18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来到大城市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在长沙,他第一次见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第一次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
  
18岁,已经成年了,毛泽东还是一个来自乡下未见过世面刚上中学的“土包子”。

比起当时的很多优秀年轻人(比如张国焘19岁考入北京大学),毛泽东的起点很低且很晚。按一般人的发展路径,这个出身农家且年龄偏大的青年是没有太大发展空间的。
 
但是,五年后他已经成长为敢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的“奇男子”。
他对世事有透彻的认知,对世界大势有精准预判:
1916年7月,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谈到要注意“东事”,提出“日本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
 
在毛泽东做出此预言后,二十一年后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正式开战,预测误差只有一年。
 
佩服!佩服!
如此狂飙猛进的成长速度,毛泽东是怎么做到的?
青年毛泽东,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读书修行之路,通过刻苦钻研、潜心苦读,他实现认知维度的升级。
 
他走的这条路,极具可操作性,完全可以被我们借鉴模仿。
 
我总结为六个字:“读哲、读史、读报”。

1

先说“读哲”。
 
一谈起哲学,很多人都会头疼,觉得太过抽象虚幻,远不如具体技术来的实在,学了也没有实际意义。
 
但是无用方为大用。哲学的学习,可以提升思维维度。
 
我们普通人的思维,大部分是线性思维:非黑即白,二元对立。
 
举个例子,如何看待中医。
 
“中医黑”把中医说的一无是处,认为这是“巫术”,不科学,要彻底批判,将其打倒在地且踏上一只脚。
 
“中医粉”则是狂热支持追捧,甚至成为“信徒”,容不得半点批评。
 
这个话题只要一提,在网络上就能撕成一片。他们不会去思考中医西医的实际疗效及边界局限,只是抓住一面或批判或追捧,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二元对立思维。
 
网络上的喷子、杠精们,是孤立地、撕裂地去看世界。这种碎片化的思维看到的是碎片化的世界,只是坐井观天、盲人摸象。沉浸在此种思维方式下,把精力耗在无意义的辩论上,是难有出息的。
 
要提升思维维度,就需要高强度的哲学训练。通过哲学的训练,我们的思维会系统化、立体化。思考问题更加全面深入,更加一针见血。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对哲学研究下了大功夫。
他的老师杨昌济教授伦理学,毛泽东尤其喜爱,他曾把老师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工工整整抄了一遍,精心做笔记,写了十几本《讲堂录》,这是下苦功夫。
图片
毛泽东的《讲堂录》
因为有了哲学的训练,毛泽东思考问题总是是从事物的本源出发。
1917年,毛泽东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讨论救国救民问题,他认为当下中国的一切救国之道,都是从枝节入手,忽视了“大本大源”。何为本源?就是宇宙的真理。

青年毛泽东探索的就是宇宙的根本之道。
 
有了青年时代的深厚哲学根基,站在哲学的基本盘上,毛泽东能触类旁通,对其他的领域都是降维打击:
 
他一介书生掌兵,运筹帷幄成为战神级别;他研究政治,纵横捭阖成为顶级高手;他走笔江山,写出一篇篇通俗又深邃的文章,是当之无愧的文章大家……
 
一理通百事,把握了终极大道,再应用到具体领域,当然游刃有余。
 
在《毛选》中,最能深度反映他思想的就是其中的两篇哲学著作《实践论》与《矛盾论》,这是他的“道”,其他的文章都可以看成是这两篇文章的具体演绎与实际运用。

所以我建议阅读《毛选》,先读《实践论》与《矛盾论》。这两篇文章就是解读毛选的钥匙。
 
青年马克思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青年毛泽东显然也是赞同的。
研读哲学,是毛泽东成长最坚实的基础。
图片

2


再说“读史”。
 
晚年的毛泽东写了一篇词作《贺新郎.读史》,道尽了千秋历史之沧桑悲凉: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世人皆知毛泽东酷爱读史。
他曾经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资治通鉴》这部书他读了十七遍。
可以说他把这部史书彻底读透了。他在风起云涌的舞台上纵横驰骋,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这部史书的智谋韬略。
 
他与《资治通鉴》的缘分,是19岁那年。
 
当时他还是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的学生,发表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文章。
 
他的国文老师读之惊为天人,原来学校里还隐藏着这么牛的人物!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写下一个评语:
“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侯,吾不知其所至。”
 
是啊,这是一块璞玉,如果加以历练雕琢,他能达到的高度是常人不可想象的!
这是相当高的评价。
 
这位老师见毛泽东同学爱好史学,送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此书就成了毛泽东的史学启蒙读物。
 
这部书也改变了毛泽东同学的人生轨迹。他读了这本书之后认为这才是值得研究的学问,学校里的课程毫无价值。
 
于是他申请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制定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

他的刻苦程度超过很多现在的高考生、考研生,每天早早去图书馆,中午出来吃一块米糕充饥,继续返回图书馆读书,就这样持续了半年。
 
毛泽东同学读史,不是简单的浏览涉猎,像看小说那样读读故事情节。他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研读。
 
比如他读到《资治通鉴》的某个不熟悉的地名,他会通过地图找到标注好,通过《读史方舆纪要》等工具书把此地的山川形势、历代战例都整理归纳。
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毛泽东脑海里就形成了立体大数据时空模型,他对中国地缘形势、人文风土了如指掌。
 
再比如,他读到某政治家的决策,会根据当时历史具体形势情景进行还原,将自己带入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与历史人物的思路进行对比。这就是训练自己的分析预判能力。
 
历史不会重演,但往往会惊人相似。因为人性不变,太阳光下没有新鲜事。

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读史使人明智,原因就在此。
 
酷爱读史的毛泽东,从中获取了无尽的智慧。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刘景略:毛泽东的神预言:他如何用五年时间从“土包子”成为“奇男子”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