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公布了一项数据,70地新房价格数据。
对于被赋予了过多金融属性的房地产,天生带着杠杆,有沉甸甸的贷款利率压在那里,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不涨价,那就是个让你持续亏损的投资。
过去许多年里,房价持续上涨,让大家忘了它作为固定资产所必须面对的折旧。就问你,普通住宅,建成使用20年的,还能维持品质的,真是凤毛麟角,再过20年呢?
中国的人口已经走到了拐点,今天十七部门发文鼓励生育,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人口数量很难回到过去了,于是基于对未来人口增长,源源不断人口红利的许多筹划,也就很难成立了,房地产持续上涨的神话背后,并不是房地产商们有多会炒房本事大,而是从前几十年里,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城市化带来的增长逻辑,叠加货币政策,这才有所谓地产的黄金年代。
如果宽松就能让房价无限暴涨,那就看看我们隔壁的日本,宽松了那么多年,印了那么多钱,房价为啥还是涨不动?
涨价背后的逻辑永远都是新的接盘侠源源不断。
没人接盘,资产的价格能横盘就已经万幸了。
最近看了很多各地出台的救市政策,有些玩极端的,甚至把卖房子压到了对公务员的考核上,但大家都清楚,很难的,救不了的。
房子卖不动了,土地也就卖不动了,从前支持地方上大手大脚花钱的土地财政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最近很多粉丝都想让我讲讲地方债,土地财政靠不住了,地方债怎么办?
这就要谈到地方跟中央财政之间的关系了。
八十年底,财政改革,中央跟地方之间推行的是财政包干,这项包干政策从1985年开始全面实施,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只要交完中央的,剩下都是省里自己的,人都是经济动物,有利益驱动,各地扩大税收来源,发展经济的动力非常大。
这个包干政策因为额定的基数放在那里,那些年来,中国经济又恰好进入到了飞速增长的快车道,因此经济搞得好的地方,本地财政日子就非常好过,但对中央财政来说,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在全国预算收入里的比重越来越少,因为增加的部分都被地方上拿走了。
大家可以看看当年的电视剧,比如说《一地鸡毛》之类的,现在说起来是香饽饽的中央公务员们,当年过的是什么日子?地方上个个都有预算外开支,个个都有小金库,反倒是过得非常滋润。
但以国家为一个整体来看,这里的问题就多了,中央财政没钱,办点事甚至还得向地方上借钱,长此以往,又怎么去搞宏观调控?
于是就有了1994年的分税制。
分税制实施以后,中央占全国预算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的22%迅速提升为55%。
有人高兴就有人愁,中央分得多了,地方上就占的少了,过惯了阔绰日子的,一下子手头紧起来,自然要找出路。
于是土地出让金作为一项新的地方收入来源,很快就获得了地方政府的青睐。
卖地收入由地方政府收入囊中,这项政策真的就公平吗?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有本地实情,必然发展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