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伊春
黑龙江有一座特殊的小城市,是我特别想向大家推荐的。
是那座人口仅80万,号称“林都”的伊春。
我去到黑龙江时,伊春是我到达的第一站,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留意过伊春,也很少很少,在生活中听过它的名字。
当飞机在伊春上空即将降落时,从窗户向下望去,见到让人心醉的一大片广袤的绿,瞬间让人心旷神怡。
伊春的绿,和我常居广东的绿是不一样的,广东树木整年不落叶,历经四季风雨,颜色更深一些,伊春的更显娇嫩浅雅,是春天独有的绿。
伊春又绿得连绵不绝,绿得铺天盖地,整座城市就建在森林公园里。
落地后闻得空气清新,带着淡淡草木清香,使人不由得神清气爽。
伊春其实是小兴安岭中心处的一座小城市,这里的山不高,约莫500米左右,呈现出逶迤绵延的温柔景象,又因为夏日气温较低,天高地阔,落日时的景象美得令人眩目。
全市有林地300多万公顷、湿地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4%,到处是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各处森林公园里,长满了挺拔冷峻的参天大树。
这里原本叫伊春镇,只是一片望不见底的森林,1950年归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管辖,下设5个森工分局,本没有什么人,为了支持抗美援朝,1952年林业三师开进小兴安岭,才给伊春带来了大量人口。
大家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伊春到处是林地,种田的人少,普遍搞林下经济,就是种一些药材、木耳、大豆、花生、蓝莓、蜂蜜、松籽、榛子,或者搞一些林下养殖等等。
我逮着一个年轻人问了问他们家的经济收入,他父母四十多岁,流转了4亩林地,家里靠种木耳为生,一年能收7.5万小袋木耳,一袋挣一块钱,纯利润是7.5万元,他们家在镇上建有楼房,在林地建有平房,平时主要在林地忙活,给他挣大学学费和生活费。
我说要是天冷了不能种木耳怎么办?这里不是有半年的冬天吗?
他说家里人除了种木耳,其他时间会出去务工,属于半务农半务工,务工也能挣一些钱,家里一年大概有十几万的收入。
伊春的城区也挺有意思,这是我到过中国最北边的城市,原以为会看到残败荒凉的样子,结果哪怕在旧城区,马路宽敞、路面整洁,建筑全是简欧风,比湖南普通城市杂七杂八的外立面,显得干净时尚多了。
而且很明显带有前苏联的影子,旧城区像一座小小的苏联城市。
其实伊春并没有值得在《万里江山图》系列写上几千字的底蕴,但我个人极爱它的风景,存了私心,非要拉出来单独说。
在伊春这几天,我走了好几家森林公园,每到一处,无论是见到河谷、花海、高山,都跟个傻子似的,不停地啊啊啊啊地叫唤说“好美”、“好漂亮”。
伊春的美还不是许多自然景点那种荒芜的美,它是清雅、宁静的美,是充满生机的美,伊春像一个北方的小家碧玉,惹得人看她一眼,就意乱神迷。
尤其是金山鹿苑,在一片美得令人窒息的山谷间,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沿坡草地上放养的几十头小鹿,个个长得圆润可亲,温良乖驯,也不怕人,任由别人抚摸它,这种人与自然动物的奇妙体验,比日本奈良的鹿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
在我跑过的城市里头,感觉攀枝花和伊春就是中国的两个世外桃源,不过攀枝花是阳面,是热情的桃源,而伊春是阴面,是冷雅的桃源。
我单独将伊春拎出来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外人拍的,还是东北人自己拍的,都把东北拍得土脏穷,让人望而生畏。
而实际我在现场看过后,才发现东北风景之秀丽,天地之广大,物资之丰富,完全是大美之地,完全可以媲美全球许多风景胜地,但东北却根本没有将如此壮美的景色推广出去,以至于许多人不知道东北的美。
当我站在齐齐哈尔阿拉村高耸竣朗的松树林前,或看到金山鹿苑那一片如电脑壁纸的青青草地,或望着建三江一望无垠翻滚的麦浪时,我心里头会不由升起一股醉意,我会想:
东北到处都有这么美的地方,丝毫不弱于北欧,而全国人民,为什么却从不知道?
在离开伊春时,我十分恋恋不舍,这里离广东实在太遥远,我再来的机会应该不多了,但我要强烈推荐伊春,它是每一个中国人,在夏季时,值得一生必来一次的地方。
在讲完伊春后,本应该要进入省会哈尔滨了。
但我们还是应该,粗略地了解一下黑龙江其他城市,对全省有一个轮廓上的认知。
黑龙江整体上分为工业、农业、资源三大类城市。
省会哈尔滨独一档,是唯一过5000亿GDP的城市,但这个数据放在南方其实完全拿不出手,放在江苏甚至只能排在第十名,放在浙江也只能排在第八名,连泰州、盐城、台州这种少有人听过的城市都不如。
大庆、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大兴安岭、黑河、伊春都属于资源型城市,其中大庆产油;七台河、鹤岗、双鸭山产煤;黑河、大兴安岭、伊春产木头。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市和鸡西市属于农业大市,乡下常常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开车在高速上半小时见不着人,但农业难以让人富裕,乡下呆久了又特别寂寞难熬,加上冬季十分漫长,所以也留不住人。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属于三大工业城市,但都是衰败后的工业城市,年轻人也在往外跑。
一说起人口流失问题,就感觉像一个比惨游戏。
具体分析的话,绥化和牡丹江原本人口就多,主要依靠农业,无法提供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所以人口流失排第一,十年流失了166万人和50万人,齐齐哈尔前面介绍过了,十年流失了130万人。
大庆因为工业底子保留得相对较好,十年才会只流失了12万人。
伊春、鹤岗、大兴安岭、双鸭山等其他城市虽然也在流失,但人口基数小,再流失一段时间就快见底了,毕竟一座城市总还是需要一定基数维持的。
像伊春,它现在只有80万人,但这么大的地方,总要有人守林守山,估计流到60万人就流不动了,留下的人均资源相对丰富,以前能流转4亩地种木耳,现在能流转到6亩,也不一定是坏事。
黑龙江发展有其特殊性,发展现代农业不需要农村留这么多人,所以人都往外走,本来应该承接就业人口的工业又在萎缩,给工业喂燃料的资源型城市又把燃料挖完了,加上天冷,三种类型的城市人口就只有往南方跑。
包括全省的希望,占全省三分之一人口的哈尔滨。
陆 哈尔滨
哈尔滨的兴起得从俄国人开始说。
1894年甲午战败后,日本想要辽东半岛,俄国担心日本抢夺在华利益,带头与德法逼日本吐出辽东,1896年尼古拉二世登基,邀李鸿章来俄谈事情,李鸿章乘豪华游轮于4月底到达敖德萨(就是今天俄乌战争那个敖德萨),沙皇以国家元首的礼仪欢迎,并派外交部长和李鸿章展开秘密谈判。
俄国以军事同盟引诱李鸿章,要求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李鸿章知道俄国想徐徐侵占东北的意图,但在现阶段有联俄抗日的需求,便同意了《中俄密约》,全称是《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不过这个军事同盟,关键一句是“本条约于日本在东亚侵犯俄国、中国或朝鲜之领土时适用”,对中国有利的写得含糊,对俄国有利的则写得清清楚楚。
有传言说李鸿章在此次密谈中收了俄国人的钱,不过这事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
李鸿章签完密约后曾得意地对黄遵宪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结果迅速被打脸。
李鸿章的以夷制夷策略,其实从来没有成功过。
外交制衡,只在国力强弱接近时有用,国力相差太远,洋人想打你就打你,没有什么理由,也没有什么逻辑的。
9月底李鸿章回国,带上密约请朝廷批准,流程走得极机密,只有翁同龢、奕劻、光绪、慈禧得知此事,军机处和总理衙门都绕过去了,光绪不愿意签,慈禧觉得可行,摁着光绪的手把合同签了,后密约被锁在寿皇殿,鲜少有人知道这事。
当然沙俄背信弃义那是家常便饭,在东亚修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后,他们不但没帮中国抗日,反而在庚子国乱期间,以13.5万人、330门火炮歼灭清政府东北军队,侵吞了整个东北。
但凡跟俄国人签合同,最好还是多留个心眼。
俄国土地面积极广,但主要人口都在欧洲部分,为了控制东方土地,才兴建了全世界最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跟清政府签的密约,是为了节约资金,快速修到东方的海参崴。
在没有签密约前,大铁路只修到赤塔,本来要绕一个大圈连接海参崴,成本太高,沙俄财政压力大。
制图:物流启示录
签完密约后,铁路从东北境内穿过去,呈“T”字型,一头连着海参崴,一头连着大连和旅顺,沙俄铁路从东北过,从来就没安过好心,是为侵略东北做准备的。
这个铁路的中心交汇处,就是哈尔滨。
1898年4月,俄国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率特别考察队到达哈尔滨,确立将此处设为中东铁路与南满支线交点,哈尔滨从这一年开始惊醒。
设哈尔滨为中心点,是因为这里有松花江,可以通过水运,将铁轨、机车运上岸,然后就地将零部件进行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