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谈到了当今全球最大的战略轰炸机图160,与比其首飞早了至少6年的B1战略轰炸机外形有极大的相似性,都是可变后掠翼的基本构型,暗示图160或多或少的借鉴了B1的设计。在这两种最大起飞重量都超过200吨级的大型轰炸机把自己的主外机翼以最大程度完全后掠之后,理论上都有相当可观的超音速突防能力。比如早期的B1A可以以1.25倍的超音速突防;而研发更晚的图160则纸面指标更为“强悍”。万米高空可以以1.5倍音速突防,极限飞行速度居然高达2.05马赫。那么这两种可变后掠翼的战略轰炸机,真的都是货真价实的超音速轰炸机吗?事实远远没有那么理想。当庞大的图160以1.5倍音速全程超音速突防,其实际轰炸半径只有2000公里,比很多同代的大型攻击机远不了多少,而如果全程亚音速飞行,
其正常轰炸航程则高达1.3万公里,相当于有接近6000公里的轰炸半径!一个6000,一个2000,实在是差距太大。而B1系列轰炸机其实也有类似的航程矛盾。早期的4架B1A还不断的探索超音速轰炸能力;而后来量产的100架B1B,其实已经基本放弃了超音速突防的战法。即使以最大后掠机翼的状态突防,其真实飞行速度其实都是高亚音速而不是超音速。而随着机群平均年龄的日益增大,机体开始大面积老化之后,当今还继续在役的几十架B1B,已经没有任何一架,还敢进行超音速突防。而现有的十来架图160的情况,基本也是大同小异。因此当今的全球,基本不存在真正可以长时间超音速飞行的战略轰炸机。既然图160和B1B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B2、B52H、新H6等原本就没有超音速能力。还剩下一个逆火。
这个型号是否能算战略轰炸机,本身就有争议;而同样在机体老化后的逆火,也不敢强行飞超音速了。如此一来,居然不再有一种真正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同时可见指望通过大型变后掠翼技术,想同时兼顾极大的亚音速航程;还不想放弃超音速突防的好处,这种便宜尽占的方式本身就不靠谱。实际上在冷战开始后的前30年,本来可以获得一种甚至是二种真正的全程2倍音速的轰炸机。这就是协和飞机以及首飞更早的图144。这两种飞机后来都是以超音速客机或兼职超音速货机的面貌出现,都有发展成正宗的2倍音速超音速轰炸机的潜力,对英法和前苏联方面来说,也一直有这方面的潜在计划。比如图160大型可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的正式上马,就是在以图144升级为轰炸机的方案被最终否决,
以后的事情。那么协和与图144为何更适合改装为真正的超音速轰炸机呢?简单看看其主要指标就知道了。协和飞机能够在1.8米的高空以2.02马赫的速度巡航,最大极限飞行速度更是高达2.35马赫。要知道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战斗机可以以超过2马赫的高速进行巡航飞行;这个指标只能指望正宗的第6代战机来打破。以2马赫的高速持续飞行数千公里,那么将没有任何现有战斗机可以对其持续追赶。直到现在,恐怕只能进行一次性的迎头拦截。而协和本身的造型,就一个很大的变形三角翼飞行体。如果想最终对其进行全机隐身化升级,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大不了把4台主发动机从机腹吊挂模式改为上机身镶嵌的新结构。而协和与图144最终升级为2倍音速的轰炸机的方案都被放弃,
在于美苏当时都想具备直接突击对方本土纵深的巨大航程要求。因此主力轰炸机的最小内油航程也必须有1.2万公里以上。不论协和还是图144,最大内油航程都很难超过7000公里。另外当年在2倍音速的大飞机的研发制造上,超级大国的航空工业其实一直是落后英法和前苏联的。结果在B1首飞后,反倒把图160也带沟里去了。而随着高空推力强劲,而且极端省油的超级变循环发动机快速成熟,重新研发内油航程1.3万公里,2倍音速巡航的隐身版战略轰炸机已成为可能。这方面的很多工作,有一家可能已完成9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