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栩然:为什么红军历尽磨难,却一直能凝聚人心?|2022-08-29

都说国民党内部人心涣散、互相算计,而共产党内部却是人心凝聚。这种说法当然不是空穴来风。

毛泽东多次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缝隙,指挥红军避开了国民党的包围。

事实上,红军经历过无数次艰难时刻的考验,其内部一直都是人心凝聚的。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过一句话:

“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

“支部建在连上”是怎么来的呢?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讲起。

图片

01
“那个时候,我的父母都饿死了,哥哥也饿死了,我自己也饿得打摆子。后来,遇到了一队人马,给了我一块馒头,我就跟着他们走了。”
老人在向年轻后生们讲自己的过去。
“啊?就因为一块馒头?敢情不是什么有阶级觉悟啊?”一个后生说道。
“要是当时来的是国民党军队,那你就可能参加国民党了?”另一个后生补充道。
老人想了想,摇头说:
“不是的,要是国民党给饭吃,我的父母和哥哥就不会饿死了。政府不管人民死活,这就是我们国家的过去。”
二十多年前,当我还是学生时,曾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么一篇党史故事。这名老前辈加入红军时只有十几岁,刚加入后就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随后跟着部队上了井冈山。
当后辈们问他“为什么加入红军”时,他给出上述的回答。
说实在的,当时我看到这一段时非常惊讶。
从小,我们就看了很多有关红军的影视剧,一直以为红军战士们都有着很高的政治觉悟,但这位老红军的回答让我发现:现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仅仅因为一块馒头,就加入了红军?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长大,很少有谁因为吃不饱饭而发愁过,即使真有谁小时候家里缺粮,那也不至于残酷到全家饿死的地步吧?
可那个时候,吃不饱饭却是常态。
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秋收起义正是在秋收时节发生,那应该是一年中最不缺粮的时候,可即便这样都有农民饿死?
大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真的很难体验到那一代人的处境。
至少,在那个老红军说自己的经历时,我们能发现两个重要信息:
其一,太多的农民实在活不下去了,不得已才参加了秋收起义;
其二,很多人参加秋收起义的目的只是为了“有口饭吃”,并不知道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场由工农革命军发动的第一次起义于1927年9月9日爆发了。
起义只持续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损失了成百上千人,包括总指挥卢德铭在内的大量人员牺牲,时任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决定改变攻打城市的计划,他带领残余军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一个叫做三湾村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这支残余军队出现了大量逃兵,等到达三湾村的时候,部队已不足千人。
说到这里,如果有人用“政治觉悟不高”、“阶级感情不深”等概念给这些逃兵“扣帽子”,那只能说明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他并未搞清楚实际状况,并未站在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下、站在那些逃兵的角度上看待这个现象。
从那个亲身经历秋收起义的红军老战士的描述中,我们才能推断当时的实情到底是什么:
其一,很多人参加秋收起义只是为了“有口饭吃”,眼下起义失败,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的牺牲。既然连命都保不住,为什么还要跟随呢?
其二,受阅历所限,绝大多数人显然没有毛泽东那么开阔的思维和眼界,他们确实不知道“革命是为了什么”,自然就没有忠诚度。
部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整体自然成了一盘散沙。
毛泽东心知肚明:如果不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仅仅靠讲大道理、靠“堵”的方式是解决不了逃兵问题的,必须要有釜底抽薪的办法化解团队内部的沟通障碍。
在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的路上,想必那时的毛泽东一直在思考“逃兵问题”的根源:
其一,自己干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全中国,而眼下大多数人没有那么长远的抱负,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饱肚子”。
如果不把自己想达成的结果与对方想达成的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创造共同的愿景,那么部队离散是肯定的。
其二,自己之前求过学、发过刊物、搞过运动、接触过很多大人物,“马克思主义”已经根植于心。但是,眼下这些都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受经历所限,他们没有那么多见识,思维固化。
如果不把能用接地气的方式告诉他们“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这支队伍注定长久不了。
毛泽东很早就总结过辛亥革命以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系列运动:比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为什么这些运动全都以失败告终了呢?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运动只依靠了各路军阀的力量,而这些军阀内部矛盾重重,而且他们的数量只是中国人口的一小部分。
不管是孙中山先生的教训,还是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都已证明:要想彻底的革命,只靠精英阶层、靠军阀,这条路行不通。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依靠中国农民阶级的力量,要把他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既然必须依靠农民阶级,但眼下与农民的沟通存在障碍,那么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当下必须解决的,就是建立一个保证沟通顺畅的长效机制,让部队内部所有人在“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统一思想,避免内部混乱。
那么,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呢?毛泽东陷入了思考……
在深入基层了解之后,毛泽东发现了一个重要情况:部队里有一个连队战斗力最强、牺牲的战士最多,可是一个逃兵都没有,为什么呢?
在毛泽东了解到真实原因之后,一个精妙的制度设计立刻跃入他的脑中……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栩然:为什么红军历尽磨难,却一直能凝聚人心?|2022-08-2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