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按:这篇文章讲历史的部分我大都赞同,但是讲当下的困境部分我不大赞同,最不赞同的就是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太大,这还是认识问题。
说说当下。
当下经济困境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疫情,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房地产目前形势很差,这对经济拖累比较大。
房地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TA是居民消费最直接参与经济内循环的渠道。
居民买房是大宗消费行为,这种大宗消费行为通过开发商这个渠道分散流入上下游100多个行业,目前开发商很困难,居民大宗消费在开发商这个环节就出现肠梗阻,直接导致100多个行业不景气。
所以,只要我们能实现房地产软着陆,不是让房价再次暴涨,而是让居民有基本的房产消费,打通房地产环节的肠梗阻,上下游100多个行业才能实现基本的复苏。
疫情现在让大家有点疲惫不堪的感觉。
动态清零防疫政策代价大不大,肯定很大,但是放开代价更大,至少欧美国家都普遍出现劳动者参与率连年下跌的问题,这个很要命。
防疫毫无疑问会长期化持久化。
长期抗战有几个特点,以抗战为例,前期大家热血沸腾,到了相持阶段大家就有点疲惫不堪,过了这个阶段大家适应了,慢慢就好了。
防疫也是如此,现在大概是最难熬的阶段,只要我们能逐步适应常态化核酸检测,然后国家将防疫流程再优化,坚决遏制地方防疫层层加码的问题,未来就会越来越流畅,大家也就慢慢适应了。
说了问题,还是谈点希望。
希望有两个方面,一个在外,一个在内。
外部环境进入一个比烂的阶段。
美国因为通胀高烧不退,目前进入加息周期,其实本质美国目前还是比较严重的负利率(美联储利率减去通胀指数),在加息周期影响下,美元汇率一路走高,美元很强劲,但是美国内部很糟,所以强劲的美元未必能给美国带来多少资金(因为负利率)。
然后除美元之外所有国家主权货币的汇率都在跌。英镑跌了18%,欧元跌了20%,日元跌了28%,人民币大概跌了8%。除美元之外,人民币是最强的,但是美国国内通胀比我们大得多。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欧盟、日本很多优质资产慢慢就要变成白菜价,未来我们就有很多捡钱包的机会,类似的案例看苏联。
1930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苏联快速完成工业化,很多工业设备、人才都是趁着西方萧条的机会,苏联捡钱包的成果。
内部呢,我们产业升级速度很快。
我们的芯片一年一个变化,今年上半年就削减了280亿颗美国芯片进口,我们的汽车发展更快,今年肯定干掉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明年也有很大希望干掉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汽车产业是产业链最复杂,带动就业最强的产业,日本汽车业可以直接带动500万人就业,间接带动1500万人就业,如果我们干掉德国、日本,对于中国而言,就能直接间接增加几千万人口就业,同时还可以每年节约几百亿美元的汽车进口。
所以呢,现在谁要说有办法可以立竿见影让经济马上复苏那是胡扯。治大国如烹小鲜,现在不比过去,哪有一蹶而就的灵丹妙策?
但是只要我们能稳住就是胜利,以时间换空间,外部与内部都有机会。
来源:温伯陵的烟火人间 作者:温伯陵
最近,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论坛发表的文章流出,引起全网的议论。
任正非在文章里说:“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全世界的经济在三到五年内都不可能好转,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
虽然任正非每年都说困难时期到了,但今年的用词格外严肃,再加上半年来大家对经济衰退的感受,这篇文章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经济危机真的来了。
这是个老掉牙的词,别说美国大萧条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了,就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也经历过至少4次经济危机。
但有个问题是,现在35岁以下的人,要么没有真正经历过经济危机,要么因为年纪小,对经济危机的感受不深。
那我们今天的文章,就来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经济危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是怎么解决的。
1 第一次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在经历20余年的敌视后,开始走向缓和。
在国际关系上,中国从“美苏夹缝中求生存”向“联美抗苏”转型;而在经济上,经周总理提出、毛主席同意的“四三方案”开始上马。
关于“四三方案”,我们在《中国工业三十年》里说过,即投资43亿美元,引进欧美国家的轻工业体系,包括化纤、石化、化肥等26个项目,从1972年开始兴建,最迟到1983年建成投产,改变了我国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后来中国经济腾飞,“四三方案”是有大功的。但任何事都有利有弊——“四三方案”改变了中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却也消耗了大量的财政积累。
1974年,引进项目的计划仅仅执行了2年,中国就背上100亿人民币的财政赤字,而那时候全国财政收入也只有800亿。
沉重的财政压力,成为毛主席和周总理没有解决的问题,留给了继任的华主席。
新领导人执政,本应该以静为主,让引进的轻工业项目安稳落地,然而新领导人求治心切,推出更大规模的“八二方案”。
原计划投资65亿美元继续引进项目,到1978年的时候,经过报项目和下指标,投资计划扩大到了180亿美元。
同年,政府各部门就和外国签订了22个项目的合同,价值78亿美元,其中一半是年底最后10天签订的。
第二年,谷牧副总理率领代表团访问欧洲时,各国都对中国的投资感兴趣。法国总统说:“听说你们要搞大项目,我们很愿意做贡献,给我们10个项目行不行?”联邦德国的州长说:“如果需要贷款的话,我们随时可以提供50亿美元。”
看起来前景很美好,但问题是,中国政府制定了庞大的引进计划,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
以1978年为例,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78亿美元,财政收入1100亿左右,而赤字已经攀升到近300亿。
所以“八二方案”的引进计划,注定是失败的,当时的人称之为“洋跃进”。研究中国的费正清也看得很明白,评价说中国的目标不切实际,签订的合同肯定要取消,上马的项目肯定要烂尾。
总而言之,后续的配套措施跟不上,已经花了的钱就白花了,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
而且,由于建国以来的“高积累低消费”,导致城市和农村的生活都很苦。
1978年12月以后,政府开始提供大量的福利和补贴,包括给职工发放奖金、改善职工住房环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贫困地区免税等等。这些福利补贴发下去,让中央政府的财政更加恶化。
政府没钱了,但该管的事情还得管。那时的财政制度是,中央政府向全国统一收税,然后再向各级分配资金,现在中央政府没钱了,那么向各级分配资金的时候,自然是捉襟见肘。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四三方案”引进的轻工项目,人民公社可以购买化肥和拖拉机了,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增加了人民公社的生产成本。
但根据统购统销的原则,国家收购农产品的价格极低,这么一来一去,公社搞农业基本就没什么利润,甚至要赔本。
中央财政没钱,地方公社没钱,这就是教科书上说的,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了解决这次经济危机,便有了我们熟悉的改革开放。
因为当时几乎全部国民资产,都归国有和集体所有,那么,当国家负担不起全部国民资产的时候,国家就把负担不起的那部分,分割到体制外,让他们自谋生路。
于是小岗村农民私下包产到户以后,经过几年的争论,国家正式发文承认,允许农民承包土地,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不用和以前一样,低价卖给国家了。
于是就有了没工作的千万回城知青,在大街小巷摆摊做小买卖。
于是就有了城市市民开店做个体户,只要不违法犯法,给国家交税,卖什么东西国家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