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沉寂已久的俄乌战场,发生了几个月以来最大的形势突变。
乌克兰军队在北部哈尔科夫地区组织反攻,一周内从俄军手上夺回一千多平米领土。
俄军已经占领半年以上的巴拉克列亚、伊久姆、库皮扬斯克和红利曼等军事重镇,都在几天内被乌克兰军队“收复”。
乌克兰军方和西方媒体在全世界不断夸大这一周的“反攻战果”,仿佛这是俄乌战争的“逆转时刻”。
俄军战略部门则回应,俄军是“完成战略收缩,以便军队休整后,更好的投入新的战役。”
在乌克兰背部投入心腹重兵的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显然不接受俄军方的解释。他在社交平台发布12分钟的视频,斥责俄军国防部的战略专家。
卡德罗夫因为对普京的“崇拜式尊敬”,被称为普京的迷弟。但这次卡德罗夫显然真的怒了。
他直接发话:“如果俄军不在未来一两天调整战略,他将亲自去找普京谈谈!”
让普京的迷弟如此动怒,那么俄军在哈尔科夫地区到底是收缩转移?还是全线溃败?
乌克兰的“九月返攻”,会成为俄乌战争的“分水岭”么?
过去一周,国际舆论场关于俄乌战争的新闻依旧很庞杂,充斥着许多“对立的观点难分真假”。
站在亲乌克兰立场的西方媒体,报道了乌克兰军队在哈尔科夫地区推进速度极其迅猛,一周时间占领了多个俄乌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
亲俄罗斯的媒体,则重点报道了俄军战略撤退中的有效反击,俄军居然发现在撤退中与“反攻”的乌克兰军队作战,比过去的猛攻有更高的效率。
乌军也没有否认在“反攻”中几乎付出了与俄罗斯军人“五换一”的战损比。
俄罗斯和乌克兰互相的“攻心战”信息这么杂,我们如何判断哈尔科夫地区的真实战况呢?
首先从战场实际来看,这个双方都是无法“反驳”的,那就是乌克兰军队重多了一批军事重镇,一周收复“失地”2000多平方公里。
同时乌克兰军队在组织的“反攻”是武器火力劣势下的“平原攻坚战”,因此付出的伤亡确实很巨大。
战场现实在双方的报道中都是一致的,差别就在于“导致这战场事实”的原因是乌军反击“士气太高昂”?还是俄军故意战略转移?
俄军在哈尔科夫的溃败,完全可以挺起胸膛,承让一次兵员和情报紧缩背景下的战术失败。
可是“只能赢不能输”的俄军,硬是用了“主动战略转移”的借口。
主动战略转移这一招俄军不是没有用过,关键就在于这个“主动”一定要提前宣布。
比如俄军在三四月份改变“战略战术”,将全线作战的俄军从基辅地区撤军。
额均提前发布了战略转移的信息,因此后续乌克兰军队虽然吹嘘“收复了多少国土”,全世界也是一笑置之。
这次哈尔科夫地区也是如此,如今俄军在乌克兰境内作战部队只有十万出头,东线南线防守压力都很大,那么北部哈尔科夫地区战略“收缩和转移”,符合俄军阶段性战略。
可如果俄军是“先一步宣布收缩”,那么乌克兰后续的反击占领,奖没有任何“士气”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如今是俄乌双方激战,俄军撤退后发布的“主动战略收缩”观点,当然贻笑大方了。
有些朋友觉得,战场之上就应该“虚则实之”,俄军的撤退战略当然不应该先一步公告给敌军。
但是这次军事行动显然不一样,因为俄军宣传的是“撤退中诱敌深入,给乌军造成很大损伤”。
既然有“撤退中的诱敌深入战略”,那不就更应该提前“公布战略收缩”,然后引乌克兰军队来“夺取失地”,从而扩大诱敌深入的战果么?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俄罗斯军队过去一周在哈尔科夫地区遭遇的就是“战术失败”。
事后公布的“战略收缩”只是找补的借口,这也是为什么普京迷弟卡德罗夫这么愤怒的原因!
明白了俄罗斯在哈尔科夫地区的“战术失败”,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被压着打了半年多的乌克兰突然有这么强的战力?
俄罗斯上半年攻占哈尔科夫,打通俄罗斯本土与乌克兰东南部后援线的战役非常艰苦,为什么艰难获得的战略重镇,如此容易就失去了?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至少是当下,在这个九月,乌克兰“打大仗,打胜仗”的欲望远比俄罗斯强烈。
我在前面几篇分析欧盟局势的文章中已经提到,如今在欧盟国家内部,政客唱高调支持乌克兰的分为并没有变。
但是欧盟实际上的乌克兰援助,特别是许诺的先进军事援助,已经停止几个月了。
最近的乌克兰,得到的最大军援,是美国拜登老爷子的70亿美元。可是泽连斯基也看到拜登老爷子在接下来11月的中期选举中岌岌可危。
一旦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去对国会的控制权,拜登政府将无法顺利的进行后续乌克兰军事援助。
所以乌克兰当局必须在美国中期选举前,用战场胜利和旺盛的斗志,让美国看到“继续援助,消耗俄罗斯的价值”。
同样的,乌克兰也必须向已经“停止援助”的欧洲,展现自己的战力,证明自己有赢的机会,让欧洲金主“赶紧打钱”,还能在反击战中搏一搏。
与乌克兰的“生死存亡一战”的氛围相比,俄罗斯显然对乌克兰这场反攻缺乏尊重。
过去的几个月,特别是俄罗斯打下马里乌波尔,剿灭亚速营之后,接下来的战争都是拉锯战和消耗战。
过去几个月,我们发现俄罗斯最精彩的战场不在乌克兰,而是在能源市场,在货币市场。
很显然,过去几个月,俄罗斯用卢布结算令,以及北溪一号断供,与中印等国能源出口本币结算等手段,强化了经济自主性以及能源对欧洲的收割能力。
普京与俄罗斯政府思考的是如何在冬天到来后,应对欧洲的“妥协”和利益交换。
正因为俄罗斯国内从政府到军方,都把冬天看成“决定胜负的时刻”,因此内心都是“九月十月维持现状”,十一月入冬后大干一场的心态。
俄乌战场用我们经常在学习中用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词特别恰当。
俄罗斯军队这两个月只想“稳一手”,乌克兰军队确实想发动证明自身存在必要的“存亡之战”。
这样的两股力量对撞,一股不计牺牲的取得实际战果,另一股“收缩撤退”,轻敌下的战术失败再正常不过。
原本过去一周的俄乌战场,俄军放出一句“主动撤退”,在国际上对战果就会存在争议。
可是普京迷弟,卡德罗夫在全球公开的12分钟视频,很显然揭开了虚假的面具。
卡德罗夫的原话是:“要让普京知道,战场前线的真相!”。
很显然,这是前线车臣军队将领,与后方国防部战略人员的军事战略“公开冲突”。
这种“将帅失和”的现象不应该发生在一场战争中的绝对优势一方。
没错,至少截止目前,俄乌军事冲突直接参战的双方,俄强乌弱的实力对比没有任何改变。
乌克兰军队在距离俄罗斯边境较近的哈尔科夫地区的小胜,只要俄军修整完,重新进入战场,就能快速夺回。
这场“战术失败”最大的影响,反而是类似卡德罗夫这样的车臣军阀,对中央军出现了极大地不信任。
这种联军作战中,地方军阀与中央军的不信任,最终导致“强大联军”的攻击方最终在“强弱悬殊”的战争中落败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见。
过去半年,乌克兰虽然将西方支持吹上天,将自身抵抗意志吹上天,但是俄乌战争中一直没有呈现古今中外历史上那些“以弱胜强”战役的特性或者元素。
但是今天,车臣武装显露的对俄罗斯国防部的极大不信任,要求限时改变战略的强硬态度,暴露了“地方军与中央军”的矛盾。
当然,卡德罗夫如今的威望,很大来自于他普京迷弟身份的加成。他对普京的忠诚还在,因此普京协调车臣武装与中央军矛盾的能力就在。
最近一周被西方吹嘘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只能算是乌军“存亡之间”取得战术胜利。
俄乌战争的走向,最关键的还是接下来的冬天。普京过去几个月战场的沉默,就是为了布局欧洲冬天能源危机这张牌。
如果这个冬天,用欧洲能源危机,普京获得欧盟在乌克兰战争中的“转向”或者“某种默许”,那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当然,如果欧洲冬天能源危机这场牌,欧洲最终选择“冻死事小,失节事大”!那么普京准备了半年的这一击重拳,就仿佛轰在棉花上。
到那个时候,俄罗斯就只剩下“不计成本狂轰滥炸”打大仗这一条路了!
俄乌战争,接下来是打政治账还是打大仗,就看这个冬天谁更能熬了!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