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样的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地缘战略。
正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说的:“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意思就是,要想保住陕西,必须实控河西走廊,要想实控河西走廊,必须收复西域,把国境线推到万里之遥,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过顾祖禹的观点着眼于“保秦陇”,如果从整个中国来看的话,我觉得后面还应该加一句:
“欲斥西域,必弱蒙古。”
因为蒙古高原和西域之间一马平川,一旦西域有事,游牧部族的骑兵很快就能赶到,而中国的步骑兵要经过河西走廊,才能兵临西域诸国城下。
在救兵如救火的关键时刻,这样的交通实在是太耽误事了。
所以说,要收复西域必须削弱蒙古高原,让其不能和中国争夺西域。反过来看,要削弱蒙古高原也必须收复西域,形成对蒙古高原的战略包围。
中国历代王朝要建立绝对的地缘安全,并且把中国的影响力辐射到波斯湾和西伯利亚,向来都是一边削弱蒙古高原的部族、一边经河西走廊收复西域诸国。
只有这样两面出击,中国才有成功的可能。
2
开会的时候,耿秉说出自己的详细战略规划:
“汉武帝讨伐匈奴的转折点是开拓河西走廊,进而讨伐兵西域,彻底在地理上包围匈奴,这才有了日后的呼韩邪单于请降。现在要讨伐北匈奴,得先出兵天山,占领伊吾、破车师国,和乌孙结盟通好,然后对北匈奴犁庭扫穴。”
汉明帝一拍大腿,耿卿说得对。
公元73年2月,汉明帝分兵四路。
显亲候窦固和好畤侯耿忠带两千骑兵出酒泉,驸马都尉耿秉和骑都尉秦彭带一万骑兵出张掖,这两路汉军的任务是讨伐西域诸国。太仆祭彤和度辽将军吴棠带一万骑兵出高阙(今河套地区),骑都尉来苗和护乌桓校尉文穆带一万骑兵出平城(今大同地区),这两路汉军的任务是牵制北匈奴。
有讨伐有牵制,有主要有次要,任务分配的明明白白。
经过数月行军,祭彤部和来苗部基本没有战果,相当于出塞转悠了一圈,而窦固部追击北匈奴军到蒲类海,斩首千余级,收复伊吾故地,耿秉部则向北追击至六百里外三木楼山,夺下现在的西蒙地区。
从左至右:窦固、耿秉、祭彤、来苗
四路汉军完成任务开始休整,而兵锋直指西域的窦固,派遣假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出使西域,准备借这个大战胜利的威望,招抚西域诸国。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外交是军事的后续,可以说在辉煌的军事胜利之后,收复西域的重任就落在班超的身上了。
班超的第一站是鄯善国。
白色箭头是班超路线
鄯善王听说汉朝使者班超来了,赶紧好酒好菜的招待,害怕招待不周导致窦固出兵鄯善,班超好酒好菜的用着,一度觉得鄯善稳了。
但是好景不长,鄯善王招待班超的档次,很快从米其林三星变成路边摊。
班超琢磨着:
“这不对劲啊,鄯善王是害怕汉朝的,怎么可能慢待汉使?之所以敢这么做,肯定是背后有人撑腰,而能给鄯善撑腰的只有北匈奴。”
不得不说啊,班超是非常懂政治的。
他想明白背后的逻辑,便叫来鄯善国的服务员,问他匈奴使者在什么地方?那个服务员以为事情暴露,马上坦白,说匈奴使者已经到了三天,在三十里外。
于是班超就说出那句名言——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召集随从36人,趁夜火烧匈奴使者大营,跑出来的30余人都砍死,剩下的100余人被大火烧死,一个都没剩下。
那个晚上,班超像个兰博,亲手砍下3个脑袋。
第二天早上,班超才向郭恂汇报了火烧匈奴大营的事,并且保证不独吞功劳,然后召来鄯善王,将北匈奴使者的头扔给他,意思就是:
“给你两个选择,死或者跪,你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