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以17:5的投票结果通过了《2022年台湾政策法案》,该法案堪称中美建交以来最为恶劣的法案,该法案一旦在美国国会通过,将严重动摇中美建交的政治基础。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捋一捋这个法案的来龙去脉。
1 天平的两端
要真正理解“台湾政策法”的背景,就要从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和“六项承诺”说起。
第一岛链是美国在亚洲最为重要的防线,而台湾则是第一岛链最关键一环,在中美建交之际,美国迫于中方压力,不得不与台湾断交,但是这绝不代表美国放弃台湾。为了平衡大陆与台湾的力量对比,美国设计了一个海峡两岸的天平——在与中国建交的同时,也对台湾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和“六项承诺”。
第一岛链与台湾的位置(来源:中新网)
1979年3月28日和29日,中美建交不到三个月,美国国会便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一周后,时任美国民主党总统卡特签署了这一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对台出售必要数量的用于防卫的军备。
1982年8月17日,中美协商签署了第三份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但为了减少对台湾的冲击,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向台湾做出了口头上的“六项保证”承诺,并由台湾当局于当年8月18日对外公布。这“六项保证”最终并未变成公报或法律,落实为有效力的法律文字。
《与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背道而驰,其实质代表了美国对台一种特殊的模糊战略。
如果我们把美国对台模糊战略比喻成一架天平,那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就是放在大陆的砝码,而《与台湾关系法》和“六项保证”就是放在台湾的砝码。
在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对台基本战略就是通过维持天平两端的平衡以达到维持两岸现状的目的。
从克林顿、小布什到奥巴马,都曾在公开场合强调该法和重申对台“六项保证”。其中,奥巴马总统2009年访华期间曾在公开场合表述一中政策时漏掉“六项保证”,引发美国国内对华鹰派势力和台湾当局的不满。白宫随后紧急公关,又补上“六项保证”。
2008年美国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让美国精英阶层深感忧虑,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台模糊战略开始受到比较大的挑战,不过这种挑战是往有利于大陆方向发展。
当时美国出现一股政治势力,要求重新审议美国对台政策,放弃《与台湾关系法》和对台湾的“六项保证”,学界也出现了“弃台论”。根据维基解密公布的内容,即便是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对该论调持开放态度。
2011年11月11日,当时担任希拉里助理的沙利文通过邮件向希拉里转发了一篇“抛弃台湾(ditch Taiwan),拯救美国经济”的文章。该文认为,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是债务,奥巴马政府可以考虑以终止美国对台军售,及废止美台防卫协议,来换取大陆放弃美国对华的1.14万亿美元债务。
希拉里当时回复称,“这是一个聪明的想法,让我们讨论一下吧。”这封邮件的内容曝光后,引发了美国国内保守派的不满。
受弃台派的刺激,美国保守派则要求进一步提升美台关系。
2016年7月,共和党掌控下的众议院与参议院先后通过《88号共同决议案》与《38号共同决议案》,以书面形式表述“六项保证”,将其与《与台湾关系法》定性为美台关系之重要基石,并要求总统和国务院公开承认这一点。
但此共同决议案仅表达国会立场,无需总统签字,不具备法律效率,但它却体现了美国国会两党的政治共识。
同一时期,美国共和党则将“六项保证”纳入了共和党党章。
以特朗普击败希拉里为风水岭,美国右翼掌权后改变了中美竞合关系,将其升级为同中国的战略博弈。尤其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右翼势力加大挺台力度。特朗普在权力过渡时期更是接听了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的电话。
在民粹和反全球化的逆流下,美国自由派也开始反思过去40年的对华政策,并和保守派在对华政策问题上开始步调一致,在贸易、金融和科技领域加大对中国的打压。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台湾交往法》《2019年台湾友邦国际保护及加强倡议法》和《台湾保证法》,并最终由特朗普签字成法。特朗普签署这些法律,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在大选期间通过打台湾牌展现对华强硬,以此提振选情,导致中美关系螺旋式下滑。
某种意义上,特朗普执政时期通过的这些涉台法案就是不停在台湾方面增加砝码,原来不偏不倚的天平开始慢慢向台湾方向倾斜,美国对台模糊战略也就开始向“清晰战略”演化。
而现在的“台湾政策法”则是这种台湾牌的延续,也是美国两党的政治产物,但内容比特朗普时期签署的涉台法案更为激进,相当于在本来就开始倾向于台湾方面投下一颗沉重的筹码,必将彻底改变天平的平衡。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美国国会要投下一颗改变天平平衡的砝码呢?
2 台湾政策法案的由来
台湾政策法案是美国对台策略的重大变化,如此重大的战略性变化绝对不是少数政治势力能够推动并且成功摆上台面。
这个法案能够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并且进入立法程序代表着美国两党就对台战略变化形成大多数的共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两党形成大多数共识呢?
直接的导火索就是佩洛西窜访事件。
佩洛西窜访之后,中方立刻推出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出动战机军舰在台岛周边进行实战化演训,其实就是实质性围困台湾整整3天。
(来源:新华社)
这场对台湾的围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是韩国战略出现了变化,因为中方围困台岛,而美方却毫无作为,所以韩国公开表示,要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与过去韩国在关键时刻站队美方相比(比如部署萨德),韩国目前采取的是一种“模糊”战略。
比如在美国联合韩国、中国台湾建立芯片联盟的时候,韩国就明确提出,韩国参与这个联盟是不以排斥向中国供货为前提。
一个是美方突然发现,中方围困台岛对于美方获得最高端的芯片产生了巨大威胁,因为芯片只有在能够运出工厂到达目的地才是有意义的,一旦封锁卡住物流,那么对于美方就造成事实上的芯片断供的效果。
所以,在中方围困台岛反制措施实施之后,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就对美国国会公开呼吁:
美国从台湾地区购买了70%的先进芯片,其中就包括大量用于军事工业生产的芯片,比如标枪导弹系统中就有250个这样的芯片。你们想继续从台湾的工厂获得这些关键芯片吗?
(因为中国围困台岛)这样的供应链毫无安全可言,我们需要国会以最快的速度通过芯片法案,让我们能够在美国领土上生产这些芯片。
雷蒙多向美国国会描绘了一副“可怕的前景”——如果中国大陆围困台湾,那么因为芯片的断供将导致美国军事工业瘫痪。
美国军事工业是支撑美国全球霸权的核心基础,这个受到威胁是美国绝对无法忍受的,所以芯片法案在国会迅速通过。
该法案拿出527亿美元给在美国建设高端芯片工厂的企业提供补贴,至于顺带提出拿到补贴的企业不得在中国建设同类工厂不过是搂草打兔子。
(台积电)
但是即便芯片法案落地,到芯片工厂投产至少有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渡期台湾芯片供应链的安全对于美国就是重中之重,怎样确保中方未来不采取围困台岛(甚至升级为解放台湾)的行为呢?
台湾政策法案就摆上了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