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或者两年。
没炸之前,如果做个假想预案,只是坏了两节梁,下部结构没事,中国工程队可能说48小时就搞定,最不济72小时也能弄个临时钢架通车了。
不巧这次爆炸改变了观察视角,让媒体开始从水面视角观察桥梁,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我自己的专业记忆都快丢光了,把下面这张照片发到大学同学群求教,土木工程各专业的同学纷纷表示:
“没有底板,整体刚度不行,相对容易破坏。那个T肋,太弱,算是桥面横向加劲。”
“用钢指标估计能省个1/3到1/4,厉害。”
“设计的真省料,横梁连空腹式标准也达不到,几乎仅做了桥面横向加劲。”
“这种结构我们设计过,不过横梁比他们强。 ”
“如果中间加两道的话,这还是差不多的”
注意以上评价不是评论桥梁抵抗爆破的能力,而是评价日常运行的安全性。俄罗斯的大桥在字面意思上有“软肋”——纵向钢梁勉强满足需求,但缺乏横向约束,就算没遇到炸弹,超载车辆也很容易导致结构失稳。
最后某省级交通设计院技术骨干一句话总结:
“(俄国工程师)艺高人胆大”
各地同学基本赞同。
俄国人艺高胆大,中国人没那个艺术,也没那个胆子,所以,换我们检修一番,可能结论是这桥没法要了,最好能把当前结构枪毙在设计图阶段,重新造一座。19公里的大桥拆除再重建,花两年时间不多。
刻赤海峡大桥,可以说是整个俄罗斯工业-军事体系的缩影——让经手的人捞足,采用最“大胆”的设计,在某个方面刷出高指标,同时牺牲安全性和可靠性节约投资。真用上的时候,希望对手能忽略其他方面的弱点,按俄罗斯的节奏来打仗,或者起码能用高指标吓倒对手。
可惜对手不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