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是中国陆军的执念。
自抗美援朝,我军一直被「火力不足」恐惧症困扰。
正是对「火力不足」的恐惧,中国陆军一直执着于火炮的研发和魔改。
从国货之光 107 火箭炮,被称为「火箭炮」界的 AK47;
到出口中东土豪的卫士 2-D 火箭炮,以「火箭炮」之名行「导弹」之实;
再到研发中(可能已经研发完成)的 2000km 电磁炮。
现在的中国陆军「远火」,足以把「火力不足」恐惧症轰的渣都不剩。
01 中国陆军的执念之源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唯火力论」的美军陆军中将范弗利特,对上甘岭 3.7 平方公里的志愿军阵地投下了 190 万发炮弹,把整个山头削低了 2 米。
在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的装备和美军相比确实落差很大。
火炮作为陆军火力输出,差距更加明显。
志愿军一个常规军团装备火炮约 520 门,型号多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缴获的日式、美式火炮,型号杂,炮弹少;
而美军一个常规师装备火炮 794 门,还有装甲车 35 辆、坦克 150 辆,在火力上对志愿军形成绝对的压制之势。
相比之下,志愿军就像「小米加步枪」对抗「午餐肉加重型机枪」,吃尽了火力和弹药双双不足的亏,在抗美援朝的前三次战役,可是受足了气。
从那时起,中国陆军就对火力强度有着强烈的执着。
随着 1951 年苏联援助的军备陆续进入战场,从第四次战役开始,换装一新的志愿军便开始向「联合国军」全力还击。
先前吃过的火力亏,也要让美军「浅尝一下」。
上甘岭战役,就是中国陆军的绝地反击。
1951 年 10 月 19 日,趁着美军炮火的停歇空档,志愿军 21 师 209 团就部署到了战位。
21 师就是朝鲜战场有名的火箭炮部队。
这支部队接受了苏联援助的 120 台喀秋莎火箭炮,是志愿军火力最强的部队。
喀秋莎火箭炮,是所有火箭炮的鼻祖。
其强大的 16 发火箭弹攻击方式,曾让纳粹德军闻风丧胆。
这次在朝鲜战场,也让美军尝尝滋味。
19 日下午 16 时 30 分,209 团配备的 24 门喀秋莎火箭炮向美军阵地发出震天怒吼,火箭弹拖着红色的尾焰划过天际,裹挟着志愿军的愤怒飞越山岭,射向了驻扎在 597.9 高地的美军部队,顿时把阵地上的美军炸得人仰马翻。
很快,喀秋莎火箭炮又进行了第二轮攻击,这一次直接震碎了一旁的韩军大营。
炮击 13 分钟后,美韩联军的阵地上升起无数浓烟,数百名士兵灰飞烟灭,上甘岭的上空中传来无数美韩士兵的哀嚎,但 21 师 209 团却早已悄无声息地撤离了战场。
小小的上甘岭掩埋了美军无尽的悲痛。
这场在世人记忆中,是志愿军承受了美军无尽炮火战役,反倒是志愿军以 1:2.3 的伤亡比宣告结束。
志愿者的利器就是这 24 台喀秋莎火箭炮。
「今秋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
1952 年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国家领导人如是评述道。
自此,火箭炮就成了中国陆军对于火力执念的代名词。
02 奋起直追
中国的火箭炮从仿制到国产,以「更强」、「更快」、「更远」追求为目标。
正如此番奥义所说,强、快、远正是中国国产火箭炮走过的历程。
而中国国产火箭炮,始于 1947 年。
1947 年,在南京孝陵卫靶场,一场火箭弹试射展演正在进行。
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亲自到场,毕竟这是国民政府时期为数不多的新型武器演示。
只见场中的那人点燃引信,一枚形似炮弹、尾似鱼雷的长条弹药飞速射向天空。
众人感叹之际,有一人似想起了那曾在欧洲人人闻之丧胆的武器——V2 火箭。
「那不是火箭嘛!」
只听观众席上传来这声呐喊,观演的一众国军高层猛然惊醒。
我中国武备之奋起,指日可待?
可当蒋氏下令接见那点火的军工专家时,人已寻无踪迹。
原来,展演火箭是假,趁乱离场是真。
这名军工专家名叫钟林,他即将带领中国走进火箭炮强国之列。
钟林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26 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而后鉴于复杂的抗日战争形势,钟林受命先屈身供职于国统区的军工所。
转眼,抗战结束,内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中华大地,钟林意识到自己应该「回家」了。
于是精心设计布局,在 1947 年的这场武器展演中,借助火箭吸引众人注意,掩盖自己的离场。
钟林离开靶场之后,便乔装掩名,一路往北。
不久后,他来到了解放区,直接面见了国家领导人。
次年,在他的主持下,华北兵工局坐落井陉矿山机械厂,并在 10 月份仿照美国 4.5 英寸火箭弹,研制出了国产 4 英寸野战火箭弹。
只是,由于当时华北的军工基础较为薄弱,这款 4 英寸火箭弹的药柱成型技术尚未成熟。
为了改进这枚国产火箭弹,钟林带着它奔赴东北沈阳,依靠东北兵工局五二厂进行改进。
钟林抵达五二厂之后,另一位军工专家——谢光选也站了出来。
谢光选当时是五二厂的技术股负责人,他自告奋勇,帮钟林承担起了火箭炮炮管的研发。
在二人的齐心协力下,101.6 毫米 4 英寸火箭炮于 1950 年初正式成型,并被定名为 M-501 型火箭炮,并针对破甲、破垒和杀伤三种功能,分别开发出了 A1、A2、A3 三款专用火箭弹。
后来,军方将用于杀伤的 A3 火箭弹与 M-501 型火箭炮组合在一起,这便是新中国的第一款国产火箭炮——A3 式 102 毫米火箭炮。
这款火箭炮射程 5000 米,单次可齐发 6 枚火箭弹,它的诞生,本是为了解放台湾。
但在 A3 式 102 毫米火箭炮诞生的 1950 年,战争的迷雾开始笼罩朝鲜半岛,美军在仁川登陆,凭借绝对的火力优势血洗了北朝鲜人民军,北朝鲜政权节节败退,朝鲜向新中国求援。
面对危局,中央马上意识到:朝鲜半岛的战局关乎新中国的安稳,若唇亡,则齿寒。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驰援人民军,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10 月 15 日,就在志愿军入朝之前,总指挥彭大帅亲自视察了五二厂,在了解了火箭炮的生产情况后,直接指示钟林、谢光选等人生产足以配备营、团级火力的火箭炮。
4 天后,装备第一批 A3 式 102 毫米火箭炮的志愿军 42 军火箭炮营,跟随第一批先头部队进入朝鲜战场,而后在云山参与了第一场援朝战役。
1950 年 11 月 1 日,志愿军王牌第 39 军在云山与美军王牌骑 1 师展开正式较量。
39 军对骑 1 师进行果敢的穿插打击,仅仅 3 天便将这支美军的王牌部队击退。
战斗中,火箭炮营辅助 39 军将士,亮出 12 台 A3 式火箭炮助阵,让美军一度以为是苏联军队进场参战。
然而,当时这批 A3 火箭弹终究不甚成熟,轰炸威力乏陈可善。
加之志愿军进朝匆匆,来不及配备足以牵引的车辆,于是 A3 式火箭炮只能被大批量遣调回国,只在 39 军保留一个连的编制继续南下。
此后,随着苏式高射炮的介入,国产火箭炮便在那几年销声匿迹了起来。
而失去火箭炮助攻的志愿军将士,也在前三次战役中饱受火力落差之苦。
直到 1 年后,在苏式喀秋莎火箭炮的援助下,志愿军才一改火力上的劣势,开始对美军进行强势火力反击。
而 A3 式的退幕,是国产武器在那个年代的无奈,但这翻无奈却燃气了陆军将士们对火力的执念——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战场上的发威,简直满足了中国陆军对于火力输出的渴望。
「我们以后也要有自己的高能火箭炮」。
03 国货之光:107 火箭炮
1958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武器方案便被提上了日程。
在这场会议上,彭大帅站起来豪迈地拍了拍桌子,向军工厂的众人发出掷地之声:「我们自己的火箭研究停了 4 年,吃了亏,第二个五年再不能放松了!」
1958 年 8 月,在 247 厂杨文才的带领下,一份新的火箭炮设计方案出台。随后数年,247 厂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终于在 1963 年定型出两款新的火箭炮——轮式 63 式 130mm 火箭炮和牵引式 107mm 轻型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