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印闲声:台湾的“温和派”|2022-10-25

很多媒体为了吸引人眼球,往往会选择台湾岛内的一些极端言论来大肆宣传,比如民进党籍“行政院长”苏贞昌“一条扫帚战到底”之类的发言。
实际上,类似观点在岛内也是笑料,属于被大家调侃讽刺的对象。
经过几十年发展,台湾地区已成为十分发达的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城市中产阶层。
将心比心,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希望发生战争,毕竟生活的地方有可能作为战场。
因此,虽然不少绿营人士态度激进,高调鼓吹做台湾的“泽连斯基”,但温和派在岛内同样占据了相当部分民意,只不过登上媒体版面的机会比较少罢了。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关于台海局势的各类立场态度,不难发现,至少半数的台湾政客、评论家和岛内民众都认为两岸不会打仗(认为不会动武的民调比例常年在五成以上)——这种观点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意愿色彩。
佩洛西访台后的围台军演中,不少台湾同胞甚至以看热闹的形式拍摄大陆军舰飞机,一派其乐盈盈的画面,反倒是大陆这边屏气凝神。
与之对比,轮番灌输2027,2025,2024等时间点、危机意识浓厚的,其实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美国人。
不久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场活动中特别提到台海议题,指出大陆对台湾的态度已产生质变,决心加速统一。
华盛顿高层对台湾目前“躺平”的心态似乎非常担忧,已经着手从舆论、军备、兵役等各个层面做整顿。
比如《纽约时报》近期就报道,美国正加紧把台湾变成一个“巨大军火库”,成为“刺猬之岛”;还说美军不会卖大型军武系统给台湾,而是优先出售小型机动性强的武器。
此番言论一出,立即惹来岛内温和力量的批评——美国俨然是想让台湾人跑去阿里山打游击,战至一兵一卒。
岛内选举有个特点:一旦涉及到两岸或者安全议题,其他任何议题都得让步。
早些年该特点只发生在四年一度的大选中,如今已有下沉的趋势,县市长选举中也渐渐出现。
综合来看,目前台湾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声音:
主战派
A观点
坚决备战,联合美日做“预防性外交”,以敦促美国通过《台湾政策法》等手段让华盛顿走向战略清晰,吓阻中国大陆。
此即蔡英文和大多数浅绿人士秉持的路线。
B观点
坚决备战,认为“预防性外交”根本没有用,美国不可能来救,台湾必须以自主防卫的态度按照最紧迫时间点来做准备。
部分声音甚至觉得晚打不如早打,绝不可再给解放军过多时间做准备——该观点与华盛顿鹰派十分接近。
少数深绿台独人士持此立场。
高枕无忧派
C观点
部分蓝营人士认为,大陆和平统一的愿望没有改变,武力绝不会成为选择,只要台湾不触碰《反分裂国家法》中的红线,大陆就不可能动武。
D 观点
部分绿营人士认为,大陆军事实力纯属虚张声势,即使放到台海地区看仍与美军存在显著差距,一些军事升级动作主要起对内对外宣传的效果,不必当真。
主和派
E观点
部分蓝营人士认为,大陆已经在台海地区占据了军力上的绝对优势,无论台军、美军还是台美日联军都不是对手,积极备战意义不大。
他们判断台海局势危若累卵,稍有不慎存在万劫不复的可能,而保台的根本则是在美国与大陆之间寻求平衡,回到“九二共识”模式。
一言以蔽之,这部分蓝营人士代表了岛内温和派的主流观点:
台湾和国际社会共守“一个中国”之名,同时台湾行维持现状之实,这样既保护了大陆的面子,又维系了台湾利益。
F观点
部分蓝营人士认为,台湾一方面应积极备战,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放弃推动政治解决方案;强固防卫与保持对话(回到“九二共识”模式)虽然手段不同,但目的一致,都是爱台湾。
积极备战是避战的本钱,全力避战才有备战的时间,两者相倚相成。
G观点
部分中间人士认为,台湾可以积极备战,不过战争范围应仅限于区域防空、台岛外海和滩岸阶段。
一旦战事升级为破坏性巨大的陆战或军事封锁带来恐慌性灾难,则坚持守岛已无必要,应迅速求和/投降。
因为台湾在地理上四面环海,不仅作战装备和军事物资难以进入,连平民人道撤离走廊都很难搭建,根本无法适应一场持久战。
前些天给蓝营县市长候选人站台时,马英九一度高喊口号:
票投民进党,青年上战场;票投国民党,两岸无战场。
回顾过去几十年两岸关系的跌宕起伏,岛内温和派其实非常怀念马英九时代的蜜月期。
曾几何时,马政府开放大陆旅游,陆客遍布台湾的大街小巷,甚至直到蔡英文初期仍维持车水马龙的局面。
大陆则吸引了不少台湾青年前来就业创业,2010年北京还开了一个台湾主题的商业街,邀请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题写街名。
不过哪怕是蜜月期里,两岸关系发展的种种隐患同样没有消除。
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十几年的去中国化运动,早在马英九执政之前,便已经有67%的台湾人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
大家看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当日流出的照片,个别抗议的都是老人,而欢迎的则是一群群年轻人。
马英九八年的两岸交流,显然并没有削弱岛内青年们的“主体意识”。
回顾历史,战前人们往往会被宏大的愿景与亢奋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大大低估战争的破坏性。
岛内温和派人士经常会举乌克兰的例子:
乌克兰战争八个月来共产生770万登记在册的出境难民,算上没有统计在内的,人数何止千万。
乌克兰是各国承认的正牌国家,可以获得来自联合国和欧盟的支援,可即便如此情况仍十分艰难,大批难民无法被妥善安置。
犹记开战初期,欧洲国家大都觉得战争不会拖太久,出于道义和面子的考量愿意“短期”收留及安置难民。
如今眼看着发展为泥潭式持久战,上千万乌克兰难民已经成为欧盟的沉重负担,压力丝毫不亚于能源危机。
因为这些人多为妇孺儿童,有工作能力的青年男子大都被留下来打仗,仅靠当事国财政和公民捐款来解决几百万人的生计显然是不现实的。
反过来说,乌克兰因为有欧洲国家同情支持,加之与多国边界紧邻,难民境遇虽然可怜但勉强有容身之处。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台湾身上可以想象吗?
正因如此,岛内温和派认为台湾应该主动回到“九二共识”的框架下,刻不容缓。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印闲声:台湾的“温和派”|2022-10-2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