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子木年华: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古代军阵是虚构的?|2022-11-16

因为现代人的大脑无法想象出古代军阵的真实状态,只能尽量还原——包括历史学者。

最简单的一件事,你能想象没有手机的社会吗?

90后开始,就很难想象了,00后就完全无法想象了。

手机的存在,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通讯效率,让人类的通讯网络化了。

可没有手机的时候,比如只有座机的时候,人类是不存在移动通讯的,只有固定通讯。

BB机时代,人类有了单向的移动通讯。

我用BB机呼你,你知道我要找你,然后共同在固定电话网络里进行联系。

可是,连固定电话都没有的时候,人类是怎么联系的呢?

现代人根本就想象不出来了。

最简单的一点。

古代人为什么出一趟远门,跟生离死别一样?

大家想象一下,假如眼下人类突然没有了网络,电话,手机,你怎么迅速联系上你的在异地的恋人或者父亲、母亲?

甚至不用两座城市那么远,就在一座城市,你怎么去找到并联系上别人?

你会发现,你完全做不到。

你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找到对方,或者托别人帮你找到对方,然后带口信或者信件。

假设你父亲在河东,你在河西,你要去找到他。

但是你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没有地铁,没有车,甚至自行车都没有。

你走过去,或者骑马过去,时间单位都是以小时为单位。

万一你到了那里,你爸出门了……

那你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现代人就是这样,连脱离了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生活都想象不到。

然后你再想象一下你指挥古代十万人。

妈呀,你连个高音喇叭都没有。

你下达一个命令,如何传递下去呢?

只能让传令兵跑腿,一层一层的把复杂军令传递下去。

这样的效率太低了不是?

比如你十万人的军阵,摆起来动辄以公里计,你一个命令来回一轮,传令兵搞不好要花一个小时呢。

有没有办法让命令更简单高效的传递下去。

有。

那就是用声音、旗语等各种方法。

比如战鼓等各种乐器,通过不同乐器和吹奏方式、节奏来代表不同的命令。

比较令人熟知的就是我们的军号,通过不同的吹奏节奏,可以表示冲锋,集合等较为简单的命令。

比如用各种旗帜,采用不同等级的旗帜代表不同层级的命令,不同的挥动方式代表不同的命令内容。

比较令人熟知的就是现代还在用的旗语,通过不同旗帜采用各类挥动规则,表达不同的意思。

现代旗语已经有了完善的体系,不知古代的旗语完善到了什么程度,没研究过

此外,还有光学信号,比如灯笼、火把等。

电影《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望楼密码,这在古代并非没有

但是,这些原始的工具,都只能传递一些简单的信息,太复杂了就表述不清楚了。

比如说你要命令左翼冲锋。

倘若是十万人乌泱乌泱的站在一堆,那谁知道谁是左翼啊?

所以就要把你的十万人进行一个编组,让部队明确前后左右中的概念,让士兵清楚了解到自己的位置。

这就类似于打游戏时的部队编组。

于是,你得到了一个世界通用的基础阵行——一字长蛇阵,又称线阵,长阵,横阵……

现在,你的横阵是左中右三军各三万人,自己亲兵一万人坐阵后方。

这时候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这个命令传递下去,如何准确的得到反馈,同时不干扰其它部队的作战呢?

比如我用战鼓传达这个命令。

我首先需要一组表示指挥目标的鼓声,证明我这个命令是下达给左翼的。

不然的话,右翼和中军也跟着冲锋了怎么办?

然后,左翼要同样反馈一组信号给你,表示他们准备接收命令。

接下来,你才能传达军令,传达完,再发一组表示命令传达完毕的鼓声,左翼再反馈接收命令完成的鼓声。

这一整套下来,左翼指挥官才算完全接收了命令。

但这还只是开始。

左翼指挥官接收到了命令后,还需要将军令让左翼军官士兵全部接收到。

你可能会问,最开始不是给左翼发了信号了吗?

是的,但是那个信号,下层军官和士兵是不能听,也听不懂的。

上层命令,只有下一级军官的指挥部门才能听懂。

为什么要这样设定呢?

因为倘若所有的军官,士兵都能听懂上层的命令信息,就容易出现混乱。

这里一是有军事保密的需要,二是便于有序指挥。

在管理学上,一个人能够有效指挥的人数是有限的。

上个世纪的管理学认为,一个人有效指挥的人数大概也就8个人左右,比如现在的军队,最基层的单位大概就是9个人(包括一个指挥员,如班长)。

古代的指挥效率还更低,最基层的军事单位才5个人,被称之为“伍”,现代汉语说的队伍队伍,就是指的这个“伍”。

按照秦汉的军事制度,5人为伍,2伍为什(10人),5什为队(50人),2队为屯(100人),2屯为曲(200人),5曲为部(1000人),5部为营(5000人)……

这套体系历朝历代,名称都有所变化。比如隋唐时期的名称就更现代化一点,变成了军、府(师)、团、旅、队。

注:关于古代军制,比如汉代军制,各种文献记载不一,有不同的出入,此文不深究细节。

这样编组下来,你就得到了古代军阵中的基本结构——方阵。

大方阵套小方阵,层层递进,你就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挥体系了。

这时候,你左翼指挥官下面有3个军,每军1万人。

你的命令开始向左翼下级传递。

可能是先用鼓声、喇叭等乐器传递全军出击的信息。

左翼三军接到命令,向营、部、曲等基层单位逐层传递,一直到什伍一级,可能就变成了指挥官大声呼喊,口头下达命令了。

如果从你的角度看过去,那就是左翼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各种号令声。号令先是由高向低,由大乐器转小乐器逐层传递,最后变成密密麻麻的呼喊声。随后又是由低向高传递,向上级表示部队准备完毕,最后集中到左翼指挥部,然后由响起洪亮的全军准备音——全军号令,归于一同。

彼此起伏的传令声可能要持续数分钟,甚至可能更久,这取决于军队的训练水平。就好比军训时,训练有素的班级,列队速度总是快很多。所以,在古代训练有素的军队,其军队反应速度远远快于乌合之众——你这边五分钟,命令就能传递全军,那边吹了十分钟,各级部队连喇叭都还没吹完,又怎么跟你打?

直到命令传递完了以后,左翼开始全军出击了。

这时候,又要用到旗帜了。

左翼主旗竖起,代表军队即将出动,同时响起准备行军的鼓声。随后营、部、曲……各级旗帜逐层竖起,代表部队做好了准备。

随后,行军鼓由准备转为正式行军,各级旗帜和鼓声同时响应——左翼正式冲锋!

从你的角度来看,左翼的各种旗帜像是层层浮起的花朵,伴随着充满乐律的鼓声荡漾着,随后大军的层层方阵,像是一阵阵势不可挡的海浪,向敌人撞过去。

而对于士兵来说,他不用顾及那么多繁复的鼓声和军令,也不用关注各种形制的旗帜,他只要关注自己的上级就行了。

比如,你是个大头兵,你就盯着自己的伍长。伍长甚至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标志,因为每天生活在一起,认脸就行了。

你是伍长,你盯着什长就行了。

到了队长一级,可能就有自己的小旗帜和标识了。要让自己带的50个士兵一眼就能看到你。你的士兵跟着你的旗帜走就可以了。

而队长自己,跟着屯长的旗帜就可以了。

同时,屯长一级,也有自己的指挥系统了(也有可能更低一级就有了),比如可能有一个敲鼓的通讯兵。这个敲鼓的小兵在行军时非常重要。就好比现在军训,齐步走时为了保持队伍步伐一致,需要有人喊“一二,一二”一个道理。敲鼓兵的鼓声就是大家行军的步伐,他敲得快,大家就走得快,他敲得慢,大家就走得慢。

所以,古代的方阵之间为什么要保持那么大的间距?因为不保持间距,那方阵之间的指挥系统容易混在一起啊。当然,此外还有兵器展开,部队调度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

比如古罗马的方阵,小队之间的间距能够高达30米,而中国这边也差不多如此。

因此,大家可以感受得到,古代军阵的间距、排布都是有现实的考虑的,比如物理考量。

像是军鼓,不同级的军事单位就用不同等级的鼓。最基层的鼓,声音只能传那么远,刚好覆盖单位方阵。而声音传递是圆形扩散的,所以又要按照鼓手半径画个圆,作为方阵前后左右排布的间距,避免不同军事单位的鼓声互相干扰。

由于鼓声在现场环境中又难免会有干扰,所以还要配合旗帜,让士兵除了注意鼓声外,又通过旗帜来纠正队列和确定自己的位置与任务方向。

这时候,方阵里的旗帜,尤其是基层军事单位的旗帜,就像阅兵和军训时的标兵,让各士兵通过标兵来纠正自己的行军动作。

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理解古代说的擒贼先擒王为什么那么厉害了。

比如左翼的指挥官不小心团灭了,你的命令就传递不到左翼去了,左翼的三万人就变成了三支各自为战的军队——因为中间的指挥节点断了。

这时候,你的敌人哪怕手上只有两万人,他们也能对你的左翼任意一军造成2:1的绝对优势,最后把你的左翼逐个吃掉。

吃掉你的左翼后,人家的左翼又能从你中军的左翼,与他们的中军一起对你的中军进行合围,那你就很危险了,需要动用你的亲兵预备队去解中军之围了。

所以这时候,你就需要迅速派传令兵过去帮助左翼重新建立起指挥节点。

同时,这时候的左翼三军,不一定知道自己的上级挂了,所以他们会在没有上级指挥的情况下嘎嘎乱杀。

要知道,古代的军阵非常长,又没有即时通讯的手段。当上级大营挂了的时候,下级军官只能看到上级的旗帜倒了。作为有素养的军官,肯定不能因为旗帜倒了就崩溃了,他们肯定也要着急去确认上级大营的情况,毕竟如果只是旗帜不小心倒了而已呢?

总之,在指挥节点恢复之前,就是你的左翼最危险的时刻。

亚历山大扩张,大家都知道马其顿方阵是他的王牌。其实在马其顿方阵之前,马其顿王国的崛起首先是学会了另一张王牌——斜线战术。

斜线战术是古希腊发明的,号称西方古典军事史上的革命。

简单说,就是加强左翼纵深,然后把一线平推的方阵改成由左自右依次出击,形成斜线阵线。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把优势兵力集中在左翼,通过制造局部优势来击溃敌人。

由于当时古希腊的方阵都是简单的横阵,所以斜线战术在当时的古希腊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斜线战术

当然,后来斜线战术在西方扩散了,最后就变成两个斜线战术对K,每一边的左翼都想吃掉敌人的右翼,又不让自己的右翼过早接触敌人。所以就变成双方左翼追着敌人右翼跑,双方右翼又躲着敌人的左翼,于是……双方的军队开始在战场上画圆圈……

那么,肯定会有人问了,然道古希腊人都是傻逼,眼看着敌人的左翼把自己吃了吗?

答案是,古希腊人知道这样不行,但没办法。

为什么?

因为古希腊的指挥体系做不到。

其实大家看所有的古代斗兽话题,讲秦汉罗马,讲亚历山大对战战国七雄的,比来比去都是比装备,比经济,比政治,比人数的,就是没有比指挥体系和后勤体系的。

其实指挥体系和后勤体系才是真正的王道。

亚历山大在扩张的时候,他的马其顿方阵屡屡面临指挥困境,基本上打起来了就顾不着左翼右翼了,只管的着自己身边的骑兵了。

失去了骑兵配合和散兵掩护的马其顿长矛兵就是活靶子

为啥?

就是因为古希腊的指挥体系不成熟。

不成熟的指挥体系意味着什么?

汉风网网站提示:
我们开通了支付宝手机浏览器支付功能。老友们可以选择支付宝支付。
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目前仅可维持日常运营。谢谢老友您的支持。
还是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会员。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可以选择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子木年华: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古代军阵是虚构的?|2022-11-16
分享到